刘自逵
换一个角度来看现代猪病
刘自逵
猪为什么打了疫苗还会生病?猪病为什么会越来越复杂?为什么越来越难以控制和治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思考,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现代猪场的发病问题。现代兽医学把眼光聚焦在造成疫病的外因上,更多地关注病原体特别是病原体的变异对疫病发生、发展方向的影响,因此,常将各种细菌、病毒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病原变异作为主要的致病原因来看待现代猪场的疫病发生问题;而因,所采取的医疗手段或措施,也是紧紧围绕如何减少环境中病原体数量(如采用生物安全措施消毒)、降低病原体毒力(如实行生物安全措施疫苗免疫)和消灭侵入猪体内病原体(如通过加大剂量、延长使用时间、研制特效的药物来控制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我们的兽医工作者却忽略了几个最基本的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1 疫病复杂、症状相似,处理方法一样,但结局不一样,越来越难以控制。
疫病的复杂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疫病年复一年不停地发作,一发作往往就是混合感染,单纯感染的情况比较少见,相似的症状越来越普遍、示病性症状越来越少,处理方法相同但结局不一样,有些有效,有些又完全无效,疫病复杂到我们难以想象和非常难以控制。
1.2 相同的环境条件,有些猪发病而有些猪又不发病,同样的传染性疾病有些猪会被感染而另一些猪却不会感染,而感染发病的猪中有些猪会发生死亡、怎么防治也没用,而有一些猪却能幸免于难,这究竟是为什么?
很多人认为动物出现这些状况与动物的免疫抑制有关。如免疫系统、免疫器官或免疫功能的先天缺陷,如母猪奶水中的母源抗体不足引发新生仔猪的被动免疫功能下降;新生仔猪出生后就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变黑或者先天性震颤等,被认为与免疫系统、免疫器官的先天性缺陷或损伤有关;新生仔猪的病毒性腹泻造成肠黏膜上皮细胞致密性受损、SIgA被细菌产生的IgA 水解酶破坏不能加固肠道,肠黏膜发生脱落而形成胃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缺失,病死率比较高;还有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是破坏机体免疫系统的元凶;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也被认为是破坏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因素,药物、生物制品和消毒剂等无节制滥用对免疫系统也无益;还有营养不良、营养不足,各种应激因素如换料、转群、氨气浓度等引起机体的免疫细胞如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的生成障碍等等。各种因素都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
那人们为什么不去消除造成免疫抑制的影响因子、不去保护动物的免疫系统,而又要去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呢?我们干的往往是“伤人八百、自损三千”的事,本身这样的方法就是一把双刃剑,站的角度不同,自然认知也不同。中(兽)医强调的“扶正祛邪”而不是“祛邪扶正”,也就是这个道理。
1.3 疫病变异、野毒感染大行其道。研究分析表明,我们重视什么就会发生什么,如我们重视伪狂犬的防御猪场反而发生伪狂犬感染,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被认为是蓝耳病病毒的变异)已经困扰我们十几年了;当前国内普遍出现的“伪狂犬野毒感染”事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造成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哺乳仔猪的大量死亡……我们无不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发生了病毒变异,经典疫苗难以发挥作用,我们都信了。但许多新研发出的变异毒株疫苗也难以发挥作用,效果也很不确切,这是为什么呢?
过分的环境净化(带猪消毒)、长期的抗生素保健、过多的疫苗免疫等从各个环节、高强度、长期围追堵截、绞杀细菌、病毒等,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只有持续变异、在人为的“高压选择”下,新产生的耐药菌株才能活下来,于是才有了今天的“疫病变异”、“野毒大行其道”的结局,毕竟微生物的生存能力是自然界最强大的,如果能把它们彻底消灭、恐怕人类社会离灭亡也不远了。
当人们努力从所谓“生物安全”措施如“一周两次”的猪场带猪消毒、不断研发变异了的新毒株疫苗来不断强化疫苗免疫、“一天两次”的高强度畜禽栏舍的清洁卫生等角度出发去降低疫病风险时,有没有“问过”猪的感受,其实这些做法本身就给猪只带来了极大的应激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伪狂犬野毒感染”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疫苗免疫(进口、国产疫苗都不错)效果确切是国人的共识,难道免疫强度还不够吗?免疫还不彻底吗?没消毒、没保健、没搞卫生吗?其实从我们现在这种对疫病控制的理解和操作的话,只会是我们越重视什么猪场就会爆发什么?值得养殖“精英”们深思!
笔者以为,猪是不是会发病、会传染、会死亡或能治好等,决定因素不一定单纯在乎外因(环境条件、病原体、疫病的转归和防治方法),而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内因(猪只自身的免疫力、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特别是在防治疫病的方法学上,现行的防治方法就是典型的强调外因,片面强调药物控制、强调疫苗、消毒、清洁卫生等生物安全措施对机体的正面作用,强调丰富营养(营养水平、营养浓度、消化率、吸收速率)的促生长作用,片面强调这些外因对动物生产性能或繁殖性能的正面作用,是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的,用不好,适得其反。我们应清楚认识到猪一定是“养”出来的,“养猪就是养肠子”,“养重于防”和“防重于治”等。
2.1 猪一定是“养”出来的,营养不平衡引发代谢紊乱。关注动物福利、适宜的营养水平和减少应激等,能有效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抗应激能力和抗感染能力。欧洲提出了“福利营养”的概念,重点强调福利问题:让猪吃饱,增加饲料的咀嚼感;重点解决的问题:吃、喝、拉、撒、睡。荷兰动物福利法规定:母猪料中的粗纤维要≥ 13%,而非淀粉多糖要≥ 34%,我国规定母猪料中的粗纤维要≤ 7%,这是多么巨大的差别。
养猪首要问题要让其吃饱喝足,旺盛的食欲和良好的消化率是健康的基础,多喂料(需降低营养水平多喂料,让猪吃饱)、多喂水(液体饲料比较多见,也是为了提高采食量)。在饲料中增加粗纤维多喂料,一方面为了满足动物的福利营养需求,同时能有效刺激胃肠道蠕动,另外一方面粗纤维能给肠道细菌提供营养物质,维护胃肠道的组织屏障,避免由于消化吸收不良造成胃肠道受损,引发大量肠道毒素(炎性物质、内毒素、霉菌毒素和重金属盐)侵入肝脏而发生过度肥胖和其他疾病;使用液体饲料以及最大限度方便猪只饮水,也是为了软化食物、增加采食量;同时多吃、多喝也是为了有利于粪便的排泄防止便秘和多撒尿多排毒等,也就是吃饱喝足、拉得爽快、撒得淋漓尽致,解决吃喝拉撒问题。同时,尽量少去打搅猪只睡觉,也就是让猪吃饱喝足后不要做带猪消毒、少搞卫生,搞好通风换气工作、控制好环境温度、湿度等即可。
2.2 “养猪就是养肠子”,肠道不健康引发机体的抗病能力、抗应激能力下降。
当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是世界三大难题之一,其组成十分复杂。健康的动物其肠道本身的病原菌非常少,即使有最多也是条件性致病菌,更多的是与宿主共生的一系列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等。其中细菌的种类最多、代谢也最旺盛,每天约有10% 左右的细菌会完成更新,但整体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既给宿主提供所需营养、也给肠道微生物提供营养粗纤维,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生存都存在某种“默契”关系,建立了微生态平衡,我们所做的是去建立这种平衡,而不是去破坏某种平衡或试图打破一个平衡去重新建立一个新平衡,这是舍本求末。
定期、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作保健的最终结果毫无疑问就是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大量有益菌或无害菌被杀灭,条件性致病菌和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机体的消化紊乱:胃肠道组织结构受损、消化机能下降(酶系统萎缩退化)、屏障能力下降(肠壁变薄、溃疡,吸收方式改变和有害细菌、病毒容易从破损处进入肝脏或血液)、微生态平衡紊乱和黏膜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机体的抗应激能力、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降低,同时寄生在肠道的病毒、寄生虫也乘虚而入,形成继发感染之势。
2.3 过度的免疫激活引发了机体免疫资源的耗竭,反而不利于机体的健康。
机体不同的状况,其表现结果不一样:一群猪中有些会被病原体感染、有些感染发病,是因为它们对细菌病毒的抗感染能力低下,不能有效抵抗外来病原的侵袭;而有些猪不被感染或感染不发病的猪通常都有比较健全的抗感染能力,可有效抵御外来病菌侵袭。
猪只的健康与应激密切相关,动物福利关注不够、营养水平太高、滥用药物保健、疫苗免疫频繁,机体不得不动用免疫资源来维护自身的健康,特别是过分频繁的疫苗免疫。除了注射本身和注射次数对生猪增加应激外,高强度的疫苗免疫,需要疫苗抗原刺激机体的B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或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在免疫原的刺激下产生许多低分子可溶性蛋白质淋巴因子。抗体和淋巴因子的产生需要大量的免疫营养支持。因此,不断地进行免疫激活,反而耗竭了机体免疫资源,造成机体的生长、繁殖和抗感染能力下降。
2.4 有时我们是否误解了大肠杆菌对于肠道的作用。
可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细菌性腹泻主要由大肠杆菌等引起,想尽一切办法消灭大肠杆菌。研究表明,在冷应激等因素影响下,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腹泻,此时,肠道内充斥着大量大肠杆菌,理所当然认为大肠杆菌是造成腹泻的元凶。可不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发生腹泻时大量大肠杆菌其实是机体为了修复腹泻引起的肠道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因为大肠杆菌的主要作用是合成维生素K2,而维生素K2是防止肠道出血、修复损伤的动态因子。相反,如果把大肠杆菌消灭,会造成内毒素(LPS)的大量释放和维生素K2合成大量减少,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现代医学的直线思维就是千方百计消灭地球上所有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霉菌和寄生虫等。其实,它们也是地球上活生生的生命体,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共同构成了地球生态环境中绚丽多彩的一部分。其实,很多情况是基于其自身原因如长途运输、冷热应激、打架斗殴等应激源影响下,造成动物机体的抵抗力、抗感染能力下降所致,它们当中有许多只是条件性致病原而已。难道我们就不能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它们,给它们一点点“生存空间”,学会与其和平相处吗?
摘自“猪业科学”官方微信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