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娇
(盘锦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盘锦 124010)
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效果分析
梁 娇
(盘锦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盘锦 124010)
目的分析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有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收治的38例糖尿病患者实施尿常规检验、血清肌酐检验及血尿素氮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一次性蛋白尿的概率为28.95%(11/38),出现持续性蛋白尿的概率为21.05%(8/38)。存在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升高现象的患者为21例,占比例55.26%,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次数与其糖尿病病程及年龄有着正相关关系。结论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检验效果明显,能对患者是否患上糖尿病肾病进行有效诊断,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及发现,值得在日后的临床中推广使用。
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
糖尿病属于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血管、神经、心脏、肾功能、眼部等的慢性损害现象,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给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不便及痛苦。糖尿病肾病的起病不明显,临床中最重要的表现为蛋白尿,蛋白尿的测定则主要是依靠尿常见检验得出的[2],因此,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明显,我院针对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实施尿常规定性检验,现详细内容如下文所示。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38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38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在49~79岁,患者年龄均值为(64.12± 3.25)岁,病程1~28年,平均病程为(14.28±2.47)年。纳入标准[3]:①患者空腹血糖水平≥7.00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11.1 mmol/L;②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③患者均存在“三多一少”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4]:①存在严重心、肺、肾功能不足患者;②由于心力衰竭、酮症酸中毒、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患者;③存在严重精神障碍及智力障碍的患者。
本次观察进行之前,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对本次观察的目的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且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观察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对收治的38例糖尿病患者实施尿常规检验、血清肌酐检验及血尿素氮检验,尿常规检验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的试剂盒对患者实施尿微量白蛋白的检验,采用的方式为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查前1天,告知患者检查当天禁食8 h以上,避免剧烈运动,将患者24 h的尿液收集在清洁干燥的采尿杯内,选取尿液的中段尿进行检测,在尿液中放入适量甲苯进行防腐,采集4 mL的尿液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在2 h内完成对尿微量白蛋白的检验;采集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的检验,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的试剂盒进行检验,将采集的血液放置于抗凝剂试管内,进行4000 r/min的离心操作(5 min),将上清液倒出,进行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的检验。
1.3 观察指标: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38例糖尿病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38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一次性蛋白尿的患者为11例(28.95%),出现持续性蛋白尿的患者为8例(21.05%),年龄<60岁的患者蛋白尿含量较少,年龄>60岁的患者蛋白尿含量较高;病程<10年的患者蛋白尿水平较低,年龄>10年的患者蛋白尿水平较高,说明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次数与其糖尿病病程及年龄有着正相关关系。30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升高现象的患者为21例,占比例55.26%。
糖尿病肾病属于临床中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极易导致患者微血管出现病变现象,导致肾小球硬化现象出现,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形成。糖尿病肾病的出现主要与患者高血糖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产生[5],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中,糖尿病早期并无显著症状出现,患者一般在进行常规体检过程中被发现,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病肾病患者不断增加[6]。
临床中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主要包括:①患者肾小球高滤过,肾脏出现肥大现象,但并无病理学组织的损害出现;②患者尿常规检验中出现蛋白尿现象,但在稍作休息或时间推移后,蛋白尿现象可恢复正常[7],若患者在此阶段能有效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则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③患者肾小球出现严重病变现象,患者存在微量白蛋白尿现象,给予患者相应药物进行有效治疗及控制后,能有效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延缓;④患者出现的蛋白尿现象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肾病综合征等现象[8];⑤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等现象,患者发展成为终末期肾衰竭。糖尿病及蛋白尿属于临床中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中治疗糖尿病应关注患者代谢是否出现异常,积极控制患者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出现。本次观察的结果数据得出,38例糖尿病患者中,出现一次性蛋白尿的概率为28.95%,出现持续性蛋白尿的概率为21.05%,存在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升高现象的患者为21例,占比例55.26%。患者年龄越大,其蛋白尿水平异常现象越明显,患者病程越久,其蛋白尿水平异常现象越明显,说明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次数与其糖尿病病程及年龄有着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尿常规定性检验操作较为简便,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可进行重复性操作,对患者无损伤,且能有效对患者是否患上糖尿病进行判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金虹新.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5):115.
[2] 李斌.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80-82.
[3] 喻长法,张仙森,王丽君,等.尿微量蛋白及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2009,24(6):478-479.
[4] 程志国.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6):1980-1982.
[5] 林艾晶.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3-24.
[6] 隋淑娟.尿微量蛋白与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联合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084-6084.
[7] 隋淑娟.尿微量蛋白与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联合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7):125-126.
[8] 唐晓虹,尹良红,聂立红,等.2型糖尿病137例尿蛋白三项结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3):384-385.
R446.12;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4-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