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7-01-16 07:13:30刘兰兰王丽敏张海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1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人格护士

刘兰兰 王丽敏 张海霞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 200090)

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刘兰兰 王丽敏 张海霞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 20009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质的改革,医院在市场经济下管理理念的改革,护理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一旦压力源与压力应对能力出现不平衡,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Job Burnout)。护理职业倦怠不仅降低了护理工作质量,威胁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也严重的影响着整个护理队伍的稳定。自从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后,国内外关于护士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从未停止。本文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干预对策的研究进行了如下综述,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症是指人们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不断的重复工作中,逐渐产生出的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1]。职业卷怠,有多个概念,其中最经典的是由2005年Hyrkas[2]的系列研究提出。工作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2 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职业倦怠症”(occupation ennui,OE)是1974年由精神病学家Freudeberger首先提出的[3]。职业倦怠是在高负荷、高压力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心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和亚健康状态[4]。骆宏等报道[5-8],国内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发生率在55.1%~59.1%[4-6],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率高达58.9%。

3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3.1 职业特点:我国现阶段医院护士严重缺编,导致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护士日夜班轮换,生活无规律,导致体内生物钟紊乱;再加上繁忙的工作,不断的体力消耗,长期的身体疲劳致使心理疲劳,继而引发职业倦怠。

3.2 自我价值与现实的冲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一方面社会对护理内容的高要求,对护理职业的歧视,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护理工作高风险性,护理人员自身发展机会少,以及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这些矛盾的存在造成了心理不平衡,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3.3 人际关系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护理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护士每天接触不同的人,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陷入人际关系困境。特别是在面对无理取闹的患者,容易影响个人的情绪,继而引发职业倦怠。

3.4 人格特征因素:人格特征影响职业倦怠的形成,护士自身的性格也与职业倦怠有明显相关性。席波等的研究指出,性格倔强、内向人群的职业倦怠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向型人格群体[9]。医护人员中,A型人格与B型人格相比,情绪衰竭维度得分更高,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更低,去人格化程度得分更高[10]。

3.5 医疗卫生改革:新医改伴随着护理服务内涵的延伸以及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11]。护士既要兼顾家庭又要兼顾工作,除了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外,还要去承担繁重的学习压力,工作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而引发职业倦怠。

4 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4.1 营造良好的环境:护理管理者在晋升方面努力营造平等竞争的人文环境;扩展护士的个人发展空间,提高主观幸福感;在管理作风上,正确的处理各种人际冲突,营造出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为护士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4.2 提高工作满意度:国外护理专家认为,物质及精神奖励对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自尊心及专业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应改进管理方式,采取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加大护理方面的投入,通过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将护理工作与医院的效益挂钩,并不断的进行创新。同时,对护士的工作给予积极的回应,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奖励。在临床工作中使护士的辛勤劳动得到合理回报。

4.3 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护士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外向型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学会自我控制不良情绪,避免倔强、任性[12]。当遇到负性情绪干扰时,积极面对问题,寻找积极的减压方式,提高护士在挫折面前的内控感,增强自身压力管理意识,使自己能够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加强多渠道的职业知识培训,组织学习心理相关的知识,引导护士正确对待职业压力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4.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国外研究发现,具有低自尊、外控型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与其工作中的紧张水平存在显著相关,而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医院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的护士更少产生职业倦怠[13-14]。尤其是护理管理者,可以借助媒体力量去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形成注重护理的良好社会风气。另外,家庭成员的支持在缓解护理职业压力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5 展 望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期,加剧了职业的不稳定性,社会对职业倦怠问题的关注度亦愈发关切。护士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正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在促进患者健康的同时,怎样使自己保持健康状态,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一直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课题,我们有必要对护士工作倦怠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加强职业倦怠感与人际关系,职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在应对策略的研究方面积极开展自我性格养成及社会支持系统,尤其是不同的干预方式及策略在职业倦怠中的作用的研究。另外,护理管理者不断提升护士的个人成就感及职业自豪感,使护士能够远离职业倦怠,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稳定,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1] 王世英,盛荣,袁丽,等.肿瘤科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2):184-185.

[2] Hyrkas K.Clinical supervision,burnout,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mental health and psychiatric nllF~s in Finlandl J[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05,26(5):531-556.

[3] Best RG,Stapleton LM,Downey RG.Core self-evaluations and job burnout:the test of alternative modelsFJ'].J Occup Health Psychol,2005,10(4):441-451.

[4] 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26(3):556.

[5] 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6]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7] 冯莺,骆宏,叶志弘.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77-479.

[8] 王树珍,赵琦.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9):2292.

[9] Zellars KL,Perrewe PL.Affee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in organizations[J].J Appl Psychol,2001,86(3):459-467.

[10] 蒋奖,许燕,林丹瑚.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64-366.

[11] 杜淑英,张秋红.职业能量耗竭与更新护理管理理念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46-47.

[12] 席波,李军.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5(10):3-5.

[13] 王小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14] SODENR Stress in teachers:past,presentand future[J].Occuporganiz Psychol,2001,74(5):655-656.

R192.6

A

1671-8194(2017)31-0295-02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人格护士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10期)2022-11-12 02:41:18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9期)2022-09-23 08:02:56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8期)2022-08-25 05:51:14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7期)2022-07-28 08:21:54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46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