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伟
(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鞍山医院 影像中心,辽宁 鞍山 114014)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和MR表现分析
邹 伟
(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鞍山医院 影像中心,辽宁 鞍山 114014)
目的 分析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和MR表现,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6例经临床病理学证实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均行CT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46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26例发生在右侧,20例发生在左侧,CT平扫显示为等或低密度,其中9例患者病灶密度不均,有囊变、坏死情况,2例伴有少许钙化,平均CT值为15~40 Hu。行增强扫描后呈现轻至明显的强化,实质部位强化较为均匀,囊变部位无强化表现。MR平扫时病灶部位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8例坏死、囊变患者病灶部位信号不均。结论 CT和MR均能够完整的显示出肾上腺神经鞘瘤病灶部位包膜、囊变、出血、钙化和渐进式强化等主要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对肾上腺神经鞘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肾上腺神经鞘瘤;CT;MR;影像学分析
肾上腺神经鞘瘤是临床中较为罕见的一种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由于肾上腺髓质是由胚胎神经嵴中移行出的交感神经胚细胞发育形成,因此形成神经鞘瘤[1]。由于肾上腺神经鞘瘤在临床中较为罕见,多无功能性,加之肾上腺区域组织的间隙较大,临床症状表现较迟,因此病情被发现时通常重量体积较大,且极易被误诊,严重影响了临床的诊断和治疗[2]。本次研究将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6例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临床对于疾病的诊断能力。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6例经手术和病理学确诊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为18~71岁,平均年龄为(47.39±2.99)岁。患者入院时多无临床症状,病情主要以体检发现为主,少数患者存在腰痛等情况。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和MR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CT检查时采用美国GE公司的64排和Toshiba Aquilion One320排螺旋CT机,受检患者在检查前4 h禁食,检查前半小时内给予患者饮水500~700 mL,检查时再次饮水250 mL,用以充分膨胀胃及十二指肠。平扫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500 mA,层厚为3 mm,层间距为3 mm,螺距为1.375,矩阵为512×512。增强扫描时为患者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 mgl/mL),注射总量为65~80 mL,速度为2.5 mL/s,分别在注射30 s和70 s时扫描,以获取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增强图像。
1.2.2 MR检查:MRI检查采用Gyroscan Intera 1.5TMR仪,对46例患者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时采用矢状位和冠状位T1W、T2W扫描,T1WI参数为TR130 ms,TE4.58 ms,层厚8 mm,层距9.5mm。T2WI参数设定为TR3000 ms,TE100 ms,层厚8 mm,层距为9.5 mm。所有患者均经肘部静脉团注对比剂Gd-DTPA,流速为2.5 mL/s,应用剂量根据患者体质量0.2 mL/kg及时。所有患者均经三期轴位增强扫描,即动脉期20~25 s,实质期我65~75 s和延迟期4~10 min,最后一期扫描时行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扫描。
1.3 影像分析:所有患者的影像学图像均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专业医师进行独立分析,当分析结果有争议时两面医师协商处理。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内部的结构(是否有囊变、坏死、出血和钙化等情况)、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行CT和MRI平扫时的密度、信号特点和增强方式等。分别在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时取同一个层面同一位置观察测量肿瘤实质部位的CT值。另在扩散加权成像的ACD图上,取肿瘤实质性部位信号最低区域绘制成圆形的ROI,绘制范围为60~100 mm2,参考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避开病灶边缘和异常内部结构区域,最终取两个测量值的平均数作为病变区域的ADC值。
CT以及MRI影像显示46例肾上腺神经鞘瘤均为单侧单发病灶,其中26例发生在右侧,20例发生在左侧。病灶体积由1.71 cm×1.58 cm×2.74 cm~2.78 cm×11.88 cm×26.38 cm,多圆形或者类圆形为主,包膜较为完整,且边界清晰。行CT平扫可见为等或低密度,其中9例患者病灶密度不均,有囊变、坏死情况,2例伴有少许钙化,平均CT值为15~40 Hu。行增强扫描后呈现轻至明显的强化,实质部位强化较为均匀,囊变部位无强化表现。静脉期的肿瘤实质部位强化程度要明显高于动脉期,肿瘤呈逐渐强化。
MRI平扫时病灶部位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9例坏死、囊变患者病灶部位信号不均。患者的ADC值为0.921~1.729×10-3mm2/s,平均ADC值为1.236×10-3mm2/s。增强扫描时可见包膜以及病灶部位呈现明显的均匀强化;肿瘤囊变部位扫描时可见明显的高信号,无强化表现。MRI增强扫描时可见其静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增强信号的强度要高于动脉期,以肿瘤逐渐增强为特征。
神经鞘瘤是一种来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因此又被称为施万瘤,可发生与全身各种,而其中发生在肾上腺的神经鞘瘤较为少见,其可能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有关[3]。临床中认为肾上腺神经鞘瘤起源于髓质,并且压迫皮质,而肿瘤沿神经干不生长则是诊断肾上腺神经鞘瘤最为主要特征。肾上腺神经鞘瘤的生长较为缓慢,通常无内分泌功能,不会分泌儿茶酚胺类、皮质醇以及醛固醇等物质[4]。
肾上腺神经鞘瘤通常为单发,本次研究中46例患者的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其中26例为右侧单发,20例为左侧单发。行CT平扫可见患者病灶部位包膜完整,肿瘤多呈现圆形或者卵圆形,表面较为光滑,与以往报道结果相同[5]。研究显示,肾上腺神经鞘瘤行CT平扫密度和肾脏的密度基本相似或者稍低,肿瘤的内部平均CT值为(31.47±4.88)Hu,其中有25例患者肿瘤密度较为均匀,另外21例患者的CT影像显示其肿瘤内部有小面积低密度区域,其中12例患者在行增强后可见该区域仍然为稍低的密度,提示该区域无坏死囊变情况。由于腹膜后的恶性肿瘤缺乏完整的包膜,因此包膜可作为本病是否区别于恶性肿瘤的重要影像学特征。给予患者MRI扫描时,如T1WI为高信号则显示区域内有出血情况,本组46例患者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则表明患者无出血情况。囊变和钙化是肾上腺神经鞘瘤的终末阶段,大部分患者均有囊变情况,本次研究中囊变率为19.57%,其可能与该病发展的阶段有关。在给予患者动态增强扫描时,门脉期以及平衡期均呈现渐进式强化,与通常情况下的肾上腺神经腺瘤的强化特征相符,与肾上腺腺瘤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与肾上腺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相似。
肾上腺神经鞘瘤行CT和MRI检查时,其影像具有特征性改变,两种检查方法均显示肾上腺病变区域内有完整的包膜,肿瘤内部囊变、出血、钙化,并伴有渐进式强化等主要影像学特征,可为肾上腺神经腺瘤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王健.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学特点[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3):487-451.
[2] 刘庆伟,马腾,刘芳,等.肾上腺少见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5):848-853.
[3] Suzuki K,Nakanishi A,Kurosaki Y,et al.Adrenal schwannoma:CT and MRI findings[J].Radiat Med,2007,25(6):299-302.
[4] 郑良全,余华君.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1):2053-2056.
[5] 夏丽莹,王传卓,周大昕,等.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和MR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1):110-114.
R736.6;R445
B
1671-8194(2017)31-0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