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措施

2017-01-16 06:59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9期
关键词:终末吸虫病肝片

杨 俊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沙镇畜牧兽医站,甘肃武威 733000)

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措施

杨 俊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沙镇畜牧兽医站,甘肃武威 733000)

食源性寄生虫病严重影响畜禽与人类的健康,笔者将其分为畜产品类食源性寄生虫病和水产品类食源性寄生虫病,通过对其病原形态特征、病原发育过程及流行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对本病的防治能力,增强人类对本病的预防意识。

食源性寄生虫病 流行特点 防治

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osis)是指易感个体摄入污染寄生虫或其虫卵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人类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食入携带有寄生虫的畜产品、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而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通过畜产品传播的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肉孢子虫病等;通过水产品传播的寄生虫病主要有华支睾吸虫病、肝片吸虫病等。下面由笔者根据平时常见饮食种类对食源性寄生虫病进行分类综述。

1 畜产品类食源性寄生虫病

畜产品类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等。目前猪肉、牛肉、羊肉消费是国人的主要肉食消费品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每d吃饭都离不开这些肉类。由畜产品类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有以下四种。

1.1 猪囊尾蚴病(Porcine cysticercosis)

猪囊尾蚴病俗称猪囊虫病,由寄生于人体内的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猪囊尾蚴病猪肉俗称“米猪肉”或“豆猪肉”。猪感染会引起营养不良、血液循环障碍、急性脑膜炎甚至死亡;人感染会引起消化不良、拉稀、肌肉酸痛、疲乏无力、头痛、行动障碍甚至瘫痪。

1.1.1 病原形态特征

幼虫(猪囊尾蚴):俗称猪囊虫,呈黄豆大椭圆状充满液体的半透明包囊,在囊壁内可见一粟粒大的乳白色结节,在咬肌、腰肌和膈肌中出现。成虫(猪带绦虫):俗称有钩绦虫,分为头节、颈节、体节(幼节、成节、孕节)三部分。虫卵:呈圆形或椭圆形,卵壳有两层,内层较厚,浅褐色,内含六钩蚴。

1.1.2 病原发育过程

本病原的终末宿主主要是人,中间宿主主要有猪或人。有钩绦虫在人的小肠中寄生,其孕节不断脱落并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猪或人吃了含有孕节或虫卵的污染物,其六钩蚴在消化道中消化液的作用下逸出并钻入肠壁,经血液或淋巴液流动到全身,经70d左右在横纹肌和心肌中发育为成熟的猪囊虫[1],并在猪体内存活3~5年。人吃了含有活猪囊虫的猪肉,猪囊虫进入人的小肠中在肠液作用下,伸出头节吸附在肠壁上,经60d左右在小肠内发育为成熟的呈白带状的有钩绦虫。

1.1.3 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猪是易感动物。呈世界性分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较常发。在我国分布较广,呈散发,东北、华北、西北、云南和广西地区较常发,个别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人类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直接影响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患有本病的人大多就是因吃了未煮熟的含活猪囊虫的猪肉而感染的。

1.2 旋毛虫病(Trichinelliasis)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寄生于人、猪、犬及猫等动物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猪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会引起急性卡他性肠炎;人感染会引起肠型旋毛虫病和肌型旋毛虫病。

1.2.1 病原形态特征

旋毛虫成虫:呈白色细小线形胎生虫体。旋毛虫幼虫:刚产出的幼虫呈圆柱状,17~20d后呈卷曲盘绕状,位于肌纤维内的梭形包囊中。

1.2.2 病原发育过程

本病原的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可为同一宿主,人、猪、鼠、犬及猫既是终末宿主也是中间宿主,但先为终末宿主,后为中间宿主。宿主感染多因吃了含有包囊幼虫的动物肌肉。包囊在宿主胃内释出幼虫,幼虫经肠系膜淋巴结进入胸导管,再到右心,经肺转入体循环,随血流被带至全身各处,但只有进入横纹肌(肋间肌、膈肌、嚼肌)纤维内的才能进一步发育。包囊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变为成虫。

1.2.3 流行特点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猪、鼠、犬及猫。人类旋毛虫病主要是由猪传播,而猪旋毛虫病主要是由鼠传播。人旋毛虫病是因吃了含有旋毛虫包囊的猪肉而感染;猪旋毛虫病是因吃了感染过旋毛虫的老鼠尸体、生的废肉屑、动物粪便中未被消化的肌纤维、含有生肉屑的泔水而感染;鼠感染旋毛虫多会引起整个鼠群暴发感染,进而引起猪群的感染。在一些地区犬旋毛虫病的发病率比猪高很多,是因为犬对粪便的嗜食性比猪强烈,且活动范围比猪大。

1.3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人和多种温血脊椎动物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动物感染会引起繁殖障碍疾病(流产、弱胎、死胎),或急性发病甚至死亡,或在耳部和腹下有较大面积发绀出现;人感染会引起生殖障碍疾病、脑炎和眼炎。

1.3.1 病原形态特征

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呈香蕉形或半月形,在急性病例的病理渗出液、脑脊液和血液中出现。弓形虫包囊(缓殖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在慢性病例的脑、视网膜、心肌和骨骼肌中出现。弓形虫卵囊(子孢子):呈椭圆形或圆形,在猫的粪便中出现。新鲜卵囊未孢子化,孢子化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新月形子孢子[2]。

1.3.2 病原发育过程

本病原的终末宿主主要是猫,在其肠上皮细胞内进行球虫型发育;中间宿主主要有人、猪和羊等,在其有核细胞内进行肠外期发育。本病主要危害中间宿主。卵囊寄生在猫及猫科动物的肠上皮细胞内,之后卵囊随粪便排出经2~4d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被中间宿主人、猪和羊等吞食,病原进入淋巴、血液循环,被带到全身各脏器和组织中侵入有核细胞。

1.3.3 流行特点

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食入被猫粪便中的卵囊污染过的饲料(食物)、饮水;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体内胎儿;也可由滋养体经过黏膜、皮肤侵入机体。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温暖潮湿地区人群感染率较寒冷干燥地区为高。世界人口中有四分之一为血清阳性,我国人群平均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左右。本病对畜牧业发展影响严重,对猪和羊的危害最大,猪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羊的发病率在5%~30%。

1.4 肉孢子虫病(Sarcosporidiosis)

肉孢子虫病是由多种肉孢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鱼类等多种动物和人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终末宿主犬、猫等感染无明显症状,其他宿主感染会引起流产、泌乳量降低、消瘦甚至死亡。人感染只有一过性临床表现,引起腹痛、腹泻,伴有乏力、头昏。

1.4.1 病原形态特征

肉孢子虫包囊:呈灰白或乳白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包囊内含有肾形或香蕉形的慢殖子(囊孢子)。肉孢子虫孢子囊:卵囊在体内孢子化后形成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在排出的粪便中出现。

1.4.2 病原发育过程

本病原的终末宿主主要有犬、猫等肉食动物以及人,在其小肠上皮细胞内进行球虫型发育;中间宿主主要有牛、羊、啮齿类、禽类和人,在其肌肉内发育。终末宿主吞食了中间宿主的包囊,在胃内释放出慢殖子,侵入小肠黏膜杯状细胞,形成大配子体、小配子体,随后大、小配子体形成合子,产生的卵囊经8~10d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中间宿主吞食了卵囊或孢子囊,子孢子在小肠内逸出,进入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速殖子,经血液扩散进入肌细胞(心肌、横纹肌),发育为包囊。

1.4.3 流行特点

本病的中间宿主由于吞食了终末宿主含有卵囊和孢子囊的粪便引起感染;终末宿主由于吞食了中间宿主含有慢殖子包囊的生肉而引起感染。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不同动物的感染率各不相同,在家畜中广泛流行,感染率高达70%~100%。

2 水产品类食源性寄生虫病

水产品类主要有鱼、虾、螺、贝、水生植物等。由水产品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都发于沿海沿河地区,但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内陆地区也能吃到来自沿海沿河地区的水产品,因此内陆地区的人们也有患水产品类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可能性。由水产品类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有以下两种。

2.1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犬、猫、猪等肝脏胆囊及胆管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动物感染多呈隐性,可导致肝脏肿大并导致其他肝病变。人感染会引起夜盲、消瘦、浮肿、腹泻以及肝区病变。

2.1.1 病原形态特征

华支睾吸虫虫体:扁平呈叶状,前端稍尖,后端较钝,体表平滑。华支睾吸虫虫卵:甚小,形似电灯泡,上端有卵盖,后端有突起,内含毛蚴。

2.1.2 病原发育过程

本病原的终末宿主主要有人、犬、猫和猪等;中间宿主有2个,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和虾。本病主要危害终末宿主。成虫寄生在人、犬、猫和猪等的胆管内,所产虫卵随粪便排出,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和虾,在其肌肉内形成囊蚴。终末宿主感染就是因为吃了含有囊蚴的生鱼虾。幼虫经1个月后在终末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达15~20年。

2.1.3 流行特点

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食入含有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和虾。在我国,人的华支睾吸虫病经宣传教育和防治之后,已大大减少,而动物的感染率明显高于人。人畜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及鱼塘是促进本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2.2 肝片吸虫病(Hepatic fascioliasis)

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羊、骆驼和鹿等各种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动物感染分为急性型病例和慢性型病例,但慢性型病例多见,会引起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胆管炎、肝硬化。人感染分为急性病例、慢性病例和异位损害:急性病例会引起不规则发热(38℃~40℃)、腹胀、腹泻、肝大,上述症状经过120d左右而消退,并进入慢性期;慢性病例会引起贫血、低清蛋白、荨麻疹、黄疸、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异位损害又称肝外肝片吸虫病,会引起腹壁肌肉、咽部等病变。

2.2.1 病原形态特征

肝片吸虫成虫:呈灰红褐色扁平片状,前有头锥、上有吸盘。肝片吸虫虫卵:呈黄色或黄褐色长卵圆状,前端较窄、后端较钝、卵盖明显。

2.2.2 病原发育过程

本病原的终末宿主主要有牛、羊、骆驼和鹿等反刍动物以及人类;中间宿主有2个,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水生植物。本病主要危害终末宿主。成虫寄生在人、牛、羊和骆驼等的胆管内,所产虫卵随粪便排出,孵出毛蚴,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的消化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在水中附着在第二中间宿主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人、牛、羊和骆驼等由于吃了附着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或饮水遭到感染。幼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经60~120d后发育为成虫。

2.2.3 流行特点

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食入附着有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水生植物或饮水。春末夏秋季节流行于有河流、湖泊、低洼和沼泽等放牧地区。牛感染肝片吸虫多呈慢性经过;绵羊对本病发病率高且死亡率也高。

3 防控措施

围绕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方式,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建立健全食源性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

3.1 预防

3.1.1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刊播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普及防治知识,增强群众防病意识。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区农牧民、畜产品和水产品交易人员的宣传与教育,采取培训、座谈等方式普及防治知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接触犬猫等动物要及时洗手。定期在屠宰人员中开展以不随意丢弃牲畜内脏、不用生鲜内脏喂动物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引导群众逐步养成不生食或半生食鱼类、螺类和肉类的饮食习惯,尤其在吃烤肉、火锅、西餐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口感吃七分熟的肉,要将肉食制作成100%熟再去吃。不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喂鱼。动员农牧民改造圈旁厕所,做到圈厕分离。

3.1.2 健全监测网络

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疫情报告管理,进一步完善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肉孢子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及肝片吸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系统,健全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网络,掌握疫病感染和分布状况。

3.1.3 提供安全饮用水

大力推进农村改水,开展供水工程建设,保障定居点农牧民的饮用水安全。在居住分散地区设立集中供水点,有条件的地区供水到户,不饮用湖泊江河的生水。建立水质监测检测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卫生监测。主要以降低华支睾吸虫病和肝片吸虫病的传播。

3.1.4 加强牲畜屠宰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落实牲畜定点屠宰政策,对屠宰检疫检验工作抓实抓细,对病变内脏的无害化处理做到有登记有记录。加强对牲畜病变内脏的管理,不要随意丢弃病变内脏,废弃的牲畜内脏应予深埋。加强对调运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监管。主要以降低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肉孢子虫病的传播。

3.1.5 加大犬猫控制力度

完善家犬、家猫登记管理,按户建立家犬、家猫驱虫登记卡。努力做到家犬拴养,家猫圈养。对流浪犬、流浪猫进行控制并集中收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定期投喂犬、猫驱虫药,并在流浪狗、流浪猫聚集的场所或经常出没的区域投放驱虫药饵。做好犬、猫粪便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主要以降低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的传播。

3.1.6 开展灭鼠行动

在养殖圈舍、大型养殖场以及养殖场周边环境实施灭鼠行动,主要以降低旋毛虫病的传播风险。

3.1.7 预防性驱虫

驱虫是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为了减少病原体向自然界的散布,也就是对健康动物的预防。针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要有计划地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

3.1.8 消除传染源

对猪群、羊群以及其他易感动物进行定期流行病学监测,食源性寄生虫病阳性动物应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以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可清除食源性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例如,在肝片吸虫病流行区大力清除第二中间宿主水生植物(水草)以切断本病的传播。

3.2 治疗

大多数食源性寄生虫病都可以用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又名阿苯达唑、肠虫清、抗蠕敏)来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是针对不同病原体有不同的特效药物及剂量。

3.2.1 猪囊尾蚴病

吡喹酮:体重30~60mg/kg,1次/d,用药3次,每次间隔24~48h。阿苯达唑:体重30mg/kg,1次/d,用药3次,每次间隔24~48h。

3.2.2 旋毛虫病

动物旋毛虫病由于生前诊断困难,多不予治疗。若要治疗,抗虫药物可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

3.2.3 弓形虫病

磺胺类药物+甲氧苄啶=治疗效果明显。例如,磺胺甲氧吡嗪(体重30mg/kg)+甲氧苄啶(体重10mg/kg),1次/d,连用3次。磺胺六甲氧嘧啶(体重60~100mg/kg)+甲氧苄啶(体重14mg/kg),1次/d,连用4次。磺胺嘧啶(体重70mg/kg)+甲氧苄啶(体重14mg/kg),2次/d,连用3~4d。另外,绝大多数抗生素对弓形虫病无效,只有螺旋霉素、克林霉素有一定的疗效。

3.2.4 肉孢子虫病

土霉素、常山酮、氨丙啉、莫能霉素、拉沙里菌素以及磺胺类药物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但均不能完全控制本病。

3.2.5 华支睾吸虫病

吡喹酮、阿苯达唑、六氯对二甲苯,均有较好的疗效。

3.2.6 肝片吸虫病

三氯苯唑:又名叫肝蛭净,牛需体重6~12mg/kg;羊需体重5~10mg/kg。阿苯达唑:牛需体重10~20mg/kg;羊需体重5~15mg/kg。溴酚磷:又名叫蛭得净,牛需体重12mg/kg;羊需体重12~16mg/kg。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于肉类的需求也同步有所提升,但是在食用畜产品、水产品时,要注意其是否是感染过食源性寄生虫病。本文通过分析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病原形态特征、病原发育过程及流行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本病,不但要防止畜禽感染,而且要防止人类感染。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到提前防治食源性寄生虫病,为健康生活奠定基础,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1]和旺秀.浅谈宰后猪囊尾蚴病和猪细颈囊尾蚴病的鉴别与处理[J].云南畜牧兽医,2014,(6):41.

[2]王武兵,李双林.猪弓形虫病的防治[J].畜禽业,2013,(5):14-15.

杨俊(1990-),男,甘肃武威人,助理畜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终末吸虫病肝片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死亡的预测价值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藏羊肝片吸虫病治疗与预防探索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研究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牛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炎调方”调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及其配体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保护作用
藏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措施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冠脉舒张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