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辉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中国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竹子与梅、兰、菊被统称为“四君子”,长期以来在民众的教育、引导、激励、示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弘扬竹子精神,探讨竹子精神对高校的育人价值,意义深远。
在进行伦理思考、构建伦理学说时,我国古代贤哲常择取具体可感的物象,以喻示、象征伦理观念、人格思想、价值观念与情感[1]。在先秦时代,以山水风物拟人比德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华历史典籍《易经》《诗经》《道德经》《论语》等著作中均有笔墨。春秋时期,孔子在自然的“比德”观照方面论述较多,影响也最大,如提出了著名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把自然物作为人的道德属性的象征,被公认是“比德”说的代表[2]。如果要给“比德”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通过象征、联想、类比、暗示等方式,以外在的、客观的、具象的自然之物及其特征与人的内在的、主观的、抽象的精神品格相比,从而赋予人的主观德行以具体可感的外在形式,由此阐明人之品格与自然事物在精神实质上的互通共感[3]。战国和汉代学者对“比德”思想进行了解释和发挥,从而使“比德”思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当代学者对传统“比德”思想的研究也是兴趣依然,主要聚焦在“比德”思想的发展及应用价值方面,展现出“比德”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
基于时代发展的新问题,给出新思想新方案,从而解决面临的问题,体现新时期竹子精神的价值是竹子精神探析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竹子精神探析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体现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服务新时期社会发展,滋养新时期人们的思想。
走进竹的世界,了解竹文化,思考竹文化,感受竹文化,领略竹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竹的品格,从中启迪我们的思想和智慧。我们深刻体会到竹子精神的强大的生命力、穿透力和感召力。细细品味、静心思索,我们不仅追问竹的精神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重要的原因在于竹的精神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下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持续的精神滋养,丰富了精神世界,契合人们的心灵之需、体现出其珍贵的价值。
传承是前提和基础,发展是传承的必然和结果,只有更好地传承才能有更好地发展。竹的精神文化本身是一个不断积淀,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的先祖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变化了的环境,不断给竹文化和竹的精神注入新的元素,赋予新的活力。竹文化的力量源于与时俱进、不断地吸取优秀的思想成果,源于竹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过去的思想对于当下来讲已成为传统,现在的新思想在未来也将意味着传统。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物质决定意识。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竹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竹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竹子本身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如竹林强大的炭汇功能等等。这些认识和研究为新时期竹子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文化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时代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期竹子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适逢其时。
中华“比德”思想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蕴含着独特的中华智慧。“比德”思维是中华儿女习惯的思考和审美方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比德”思想过去在竹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现在和将来也必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在新时期竹子精神探析过程中,应充分吸收和发挥“比德”思想的精髓,分析和借鉴“比德”思想在文化发展、呈现、积淀过程中的内在机制,使新时期竹子精神同样焕发光彩。
中华民族对竹的理解和喜爱是深刻和持久的,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深处的,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和独特的智慧。中国人爱竹一方面是竹的物质产品丰富了人们的吃传住行,另一方面是竹的形态之美给人们美的享受。但更重要的是竹寄托了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理想载体,被赋予了特定的人格意义和君子形象。据考证,早在春秋时代,竹即开始人格化。《诗经·卫风·淇奥》用竹比卫武公之德,可视为竹人格化之始[1]。此后,竹的人格化及比德思想进一步发展。如王徽之称竹为此君,明朝安徽徽州文人黄凤池曾辑《梅竹兰菊四谱》,以四种植物品性标榜君子清高的品德,得世人共识,此后竹、兰、菊、梅被统称为“四君子”[4]。中国古代贤哲争相与竹为邻,与竹为友,咏竹、绘竹,抒发心境、阐释理想,竹俨然成为贤哲的知己和另一个自我。这种现象在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随处可见,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竹,其色翠绿,四季常青,清淡素雅,无横生枝蔓,造型简劲舒朗,秀丽挺拔,亭亭直立,中空有节,傲雪凌霜……竹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既符合中华传统儒家所表达的人格理想正直、坚贞的“浩然之气”,又契合道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的思想[1]。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在竹这种植物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融合儒家和道家思想。尝试整理竹的传统品格,虚心、有节、持贞、纯洁、淡泊名利等关键词常被文人学者所称道,对中华传统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的传统品格也像竹子本身一样与中华儿女形影相随,潜移默化中滋润着思想、行为,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在新的时期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1竹之生态精神 竹类植物种类繁多,全世界有70-80属1 000多种,其中中国是世界上竹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有39属400余种[5],体现了生态多元的思想。与树木相比,竹子具有一次成林、生长迅速且成材周期短、生产力高等优点,被称为我国的 “第二森林”。其投入少,产出效率高,可永续经营、可持续利用,契合生态价值。笋用林、用材林、生态林等功能性竹林能否发挥其最高效益,需充分控制竹林中竹笋及各生长周期的成竹的数量、比例,这与生态位思想有相似之处。竹全身是宝,具有多重价值,体现了综合利用的思想。据最新研究,竹子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固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功能显著,具有优良的生态功能。从竹子生物特性及应用价值分析,竹子充分体现了生态的要求,契合生态思想,与绿色发展理念高度一致。
3.2.2竹之创新创业精神 丰富多样的竹产品充分展示了竹的创新精神。竹变化万千,竹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在日常生活、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环境卫生、医学科学等领域,竹产品比比皆是,如竹筷、竹笛、竹建筑、竹家具、竹炭等等。竹的创业精神首先体现在其广袤的分布空间上。竹起源于热带,但其有很强的适应性,从热带至温带都有分布,从平原到高山均能生长。长期以来,亚洲和南美洲被认为是竹类的2个起源中心,然世界上除欧洲无天然竹种外,其余各大洲均有自然分布[5]。我国竹资源分布广泛,在秦岭、淮河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均有具有不同面积的分布。竹的创业精神还体现在其竹产业发展上。竹产业已成为林业建设中异军突起、最具生命力的新兴产业,被称为我国现代林业的四大朝阳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十大林业重点发展产业之一[6]。
3.2.3竹之团结协作精神 竹之团结协作精神家喻户晓。自然界中的竹常以竹林、竹丛等群体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如浙江安吉的竹海,成片的竹林绵延在大山间,那纯粹的绿和传递出的那份宁静,给人以清新爽朗的美好体验。就是作为竹景观点缀在房前屋后的竹也必定以竹丛的形式展现。用来美化室内空间的竹盆景,以单株的形式出现恐怕也体现不出那种美的意境。这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以群体形式展现的竹。我们看不到的竹的地下部分,更有另一番景象,地下竹鞭常联成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俨然一个竹的大家庭。竹展示的是竹团队的形象,每个竹成员为团队贡献力量。竹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
3.2.4竹之奉献精神 竹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默默地奉献,竹笋是人们喜爱的菜肴,富含微量元素,对人类健康有益。竹林有着强大的生态功能,帮助净化大气,改善环境。竹景观秀丽雅致,帮助人们改善居住环境、营造诗意的栖居之所。采伐的竹制成的各种产品更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就连烧成的竹炭其价值也是不可小觑。竹的一生及一身都在践行奉献的崇高品质。
3.2.5竹之敬业乐群精神 竹子四季常绿,竹林郁郁葱葱,不管刮风下雨、冰霜寒天,一年四季都以自己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装点世界,以清新脱俗、俊秀优雅的姿态带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发挥着其强大的生态功能。竹子应是具敬业精神的优秀代表。竹子乐群体现在竹几乎很少以个体形式呈现,总是与其伙伴亲密无间。竹的乐群还体现在与传统民居相随相伴,也可与现代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
竹子是君子的象征,其传统品格突出君子的品行要求和价值取向,树立的是君子标杆和楷模,兼具儒家和道家思想,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谓博大精深。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养成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其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竹子的君子形象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提供了直接而鲜活的教材,拓展了教育内容,丰富了教育形式,对于学生培养有着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大学生思维活跃,有理想和激情,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然而,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有时过多关注个人价值,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关系,进而迷茫。竹身上很好地展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竹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奉献,最终赢得的是广泛的赞誉,同时也使得竹这个物种得以持续的繁衍。竹子的奉献精神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提供了现实的借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7]。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格局的有为青年意义重大。因此,高校教育中必须努力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真正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竹子展现的生态精神体现了对自然、对人类发展命运的一种关怀和行动,是一种崇高的社会担当。而竹子展现的敬业精神则体现了对岗位、事业和他人的一种责任。这两种精神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样本。
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和条件较以往相对优越,而且很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对共享的理念理解相对欠缺。然而当今社会,互利共赢、双赢或者多赢已成为共识,成为社会行动的一种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团结协作已成为我们应对挑战、取得新进展的有力武器,而共享是团结协作模式持续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竹子团结协作精神、乐群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共享理念的培养。
2014年夏季,在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观点,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青年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活跃群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对于推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竹子展现的创新创业精神对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德”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塑造了竹的品格和精神,进而使竹成为教育的载体成为可能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竹子精神为高校教育提供了具象的可感知的生动案例,在学生培养方面有更多地潜力待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1] 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4-351.
[2] 倪武业.生态伦理视阙中的孔子“比德”说[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2):20-23.
[3] 孙德玉,许 露.论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的教育意涵[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7);92-96.
[4] 方伟.中华五君子 竹兰菊梅茶[EB/OL].(2017-02-26)http;//zjrb.zjol.com.cn/html/2017-02/26/content_3039418.htm?div=-1.
[5] 黄盛林.竹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竹产业发展策略实用手册(第1卷)[M]. 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3、6.
[6] 杨开良. 我国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 2013(3);12-16.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