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气味配伍治疗胃脘痛浅析

2017-01-16 06: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23期
关键词:叶天士胃痛医案

1.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省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叶天士气味配伍治疗胃脘痛浅析

赵娜1李俊1陈建钿1戴琦2△

1.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省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清代名医叶天士对治疗该病症颇有见解,擅以药物气味分治不同证型。通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分析从气味配伍角度归纳其治胃痛四法,以供临床参考。

叶天士;胃脘痛;气味配伍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治疗此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天士对此病亦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1]。从其药物配伍的原则探其治胃脘痛大义,不外乎苦辛通降理气、辛润通络、辛甘扶阳、甘凉润滑益阴四法。笔者浅析其气味治则,探其用药规律,以期临床运用。

1 苦辛通降理气

叶天士云:“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横逆,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治肝不应当取阳明”。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脾胃之气升降失施;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旺乘土,土虚木乘,都易产生胃脘痛。叶氏尤其重视肝胃间的关系,叶氏治胃脘痛中的医案共有49个,其中提到肝的有45个[1]。肝与胃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的运行,气机顺畅,升降正常,诸症自愈。《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辛能行能散,且顺其肝之本性,苦能泄,合而用之,升降复常,且寒热平调[3]。此类辛味药常用干姜、半夏、姜汁、桔梗、橘红、延胡等,苦味药选川连、枳实、杏仁、山栀、川楝子、厚朴等。此法适用于气阻胃滞及肝气郁滞犯胃所致气机不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诸证。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载陈氏案“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议用泻心法”[3]。处方为干姜、川连、人参、枳实、半夏、姜汁。患者因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木侵犯胃土而引发此病;木旺乘土,浊气上踞,气机逆乱,胀痛不休,气闭热自内生;患者先有中焦虚寒,后有内热,故发为寒热错杂,气机失和。治以苦辛通降调畅气机,平调寒热。方中选用辛热的干姜、辛温的半夏、姜汁,配以苦辛的枳实、苦寒的川连,苦辛通降,寒热并用,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气机得畅,上逆之气得降,胀痛可除,呕吐自愈。

2 辛甘扶阳

叶天士云:“饱食痛甚,得食痛缓之类,于此有宜补不宜补之分焉,若素虚之体,时就烦劳,水谷之精微,不足以供其消磨,而营气日虚,脉络枯涩,求助于食者,甘温填补”。叶氏认为久病易损脾胃之阳气,脾胃阳虚,则运化失职,水谷精微生成减少,不能荣养机体,故出现胃脘痛。辛能开能散,温通助阳,甘能补气,且能缓急止痛。两者相合,既能扶助阳气,又能缓胃脘之疼痛。此类辛味药常用附子、桂枝、干姜、吴茱萸、半夏、陈皮等,甘味药常选用人参、茯苓、炙草、南枣、当归等。此法适用于久病胃阳虚、久病入络伤及胃阳所致病证。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载费氏案:“劳力气泄阳伤,胸脘痛发,得食自缓,已非质滞停蓄,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攻痰破气不去病,即伤胃,致纳食不甘,嗳噫欲呕,显见胃伤阳败,当以辛甘温方”。处方为人参、桂枝、茯苓、炙草、 煨姜、南枣。患者因劳力伤气,日久累及胃阳,所致胃阳虚弱。不荣则痛,故症见胸脘痛发,得食自缓一派虚象。治以辛甘扶阳,温通胃阳。方中选用辛热的煨姜温阳和胃,辛甘温的桂枝温中散寒止痛,配以甘味的人参、茯苓、炙草、南枣助阳益气,辛药配甘品,其燥烈之性渐趋柔和。本案所属气损及阳,方中大队甘温之品,用其甘温益气之效,加之辛味使阳气得复,且“腑以通为补”,辛味又可达到辛开通阳的目的。以上诸药,温通胃阳,使脾胃功能得复,则嗳噫欲呕、胃脘疼痛诸症自除。

3 甘凉润滑益阴

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胃为阳土,喜阴柔而恶燥,胃气以降为顺,叶氏选用甘凉濡润之品不仅滋其阴,亦助其肃降。气机通畅,胃阴得复,则脘痛除。此类药物药物可选麦冬、生地、白芍、石斛等。此法适用于肝风犯胃液虚证。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载:“胁痛入脘,呕吐黄浊水液,因惊动肝,肝风震起犯胃,平昔液衰,难用刚燥,议养胃汁以熄风方”。处方为人参、茯苓、半夏、广皮白、麦冬、白粳米。患者平素津液亏虚,胃阴亦不足,肝木易乘,其治法非单纯甘寒或咸寒之品可治,治宜甘凉润滑益阴。叶天士选用麦门冬汤加减,取其滋阴息风之义。方中重用甘寒清润的麦冬,配合甘平的人参益气生津,甘温的大枣,甘平的甘草、粳米,甘淡之茯苓,益气生津;胃阴亏虚,虚火上炎,易灼津为痰,气机逆上,故配以辛温之半夏降逆下气,合辛苦温之陈皮理气燥湿化痰。半夏与陈皮虽属辛温之品,与大队甘凉之品相合,其温燥之性锐减,降逆化痰之用得存,此乃去性存用。全方以甘凉濡润为主,辅之化痰降逆,润燥并用,使胃阴得资,且肝风得息,诸症得消。

4 辛润通络

叶天士云:“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可知其治气治血之重要。辛能行能散,与润下阴柔之品相配,可行气祛瘀,气血双治。此类辛药常选桂枝、香附、川楝子、延胡等,配合桃仁、当归之品,达到行气祛瘀而不破气,润合辛通络而不滋腻气机的作用。此法适用于胃脘痛日久入络,渐生痰瘀之证。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载潘案:“脉弦涩,经事不至,寒热,胃痛拒格,呕恶不纳,此因久病胃痛,瘀血积于胃络,议辛通瘀滞法”处方为川楝子、延胡、桂枝木、五灵脂、蒲黄、香附。患者患病日久,久病入络,络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渐生瘀滞,淤久生热,淤阻阳气,阳气不能温煦机体,故见寒热错杂,胃痛据格,呕恶不纳。治宜辛温通络,取其“治病求本”之义,并温清并用,调其寒热。方中运用辛味药延胡、桂枝木、香附辛温行气,川楝子苦寒行气止痛并清热,肝病乘土犯胃,多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脉弦。

5 典型案例

程某,女,53岁,2016年11月30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夜间较重,夜间23:00~03:00期间常泛清水,有气从少腹上冲,饮食惧怕生冷食物、海鲜,脉弦,舌质红苔黄厚腻。有高血压病史,2016年8月电子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HP(-),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胃脘痛病(肝气犯胃,胃阳虚证)。药用:川楝子3 g,延胡索3 g,高良姜10 g,吴茱萸3 g,桂枝3 g,茯苓10 g 。7剂;2016年12月2日二诊:诉夜间偶胃痛,偶泛清涎,矢气较多。处方:同上加细辛3 g,7剂;2016年12月09日三诊:胃痛好转。

按语:脉弦,胃脘疼痛,子时前后清涎泛溢,由少腹涌起,显是肝气犯胃胃痛之症。按照子午流注学说,子丑系气血流经胆、肝经时间,此时肝胆功能最旺,古代医家常把子丑发作病证责之肝胆。肝病乘土犯胃,多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脉弦。胃怕食生冷及海鲜等性寒凉之品,系由胃阳虚不能温运食物,本方共选用 6 味药物,应用“苦辛通降理气”泄肝气、“辛甘扶阳”助胃阳,药用川楝子苦寒,直泻肝阳; 延胡味苦、辛,专理气滞血涩之痛; 再加吴茱萸、高良姜辛热散寒以止痛;桂枝辛温通阳泻浊;茯苓味甘、平,淡渗利湿健脾扶正。本方药味以苦辛为主,苦辛以泄肝,辛热以温胃散寒,用以治疗胃阳虚,肝浊犯胃之“肝厥胃痛之症”。

6 小结

叶氏治胃脘痛之经验大法,从气味配伍方面分析,皆不出以上四法。因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只载药名而未载药量,但药量的多寡亦会影响整方的药性,读者须自斟酌。然叶氏有“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之论,而苦辛通降理气、辛润通络、辛甘扶阳、甘凉润滑益阴这四法大抵符合叶氏治胃脘痛之法,故用之。其单味药的具体药量,需临床医生随证加减,方达临床治疗效果。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0.

[3]康宜宾.叶天士治疗胃脘痛学术思想探析[J].光明中医,2016,31(2):188.

医话医案

赵娜(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消化。E-mail:2502512472@qq.com

指导老师:戴琦(1970-),女,汉族,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消化。E-mail:zp1970zp@163.com

R249

A

1007-8517(2017)23-0065-02

2017-10-18 编辑:穆丽华)

猜你喜欢
叶天士胃痛医案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基于字向量的BiGRU-CRF肺癌医案四诊信息实体抽取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巧借蚊叮治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