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耀,马晓彤
(1.北京知春里中学,北京 100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医理论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
马天耀1,马晓彤2△
(1.北京知春里中学,北京 100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运动人体科学关注提高运动成绩和防范伤病的科学原理与技术体系,力量、速度、柔韧这三项基本身体素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西医生理学是运动人体科学的主要科学基础,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可预测、可预防、可参与、个体化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中医本征是信息医学,与西医结构医学本征不同,能够更好地发挥对上述新发展方向的支撑作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九宫八风”范畴提供了对人体功能、时间结构、空间环境的说明框架,“气化”“运化”“疏泄”范畴提供了对生命运动机制的阐述框架,并与“力量”“速度”“柔韧”三项基础身体素质密切联系,“虚”、“瘀”、“毒”范畴则对机体异常状态提供了概括框架,可作为调整干预机体状态,使之恢复正常或挖掘机能潜力的理论基础。
力量;速度;柔韧;气化;运化;疏泄
运动人体科学主要按照现代西方生理学与医学的模式指导科研、教学与训练工作,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为更广泛地干预、促进措施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中医学在人体科学的长期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不仅有直接的医学价值,也有着间接的体育价值,值得我们努力发掘,加以利用。由于中医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不宜泛泛地引入体育领域,而应精准地找到适当的需求点,然后选择可以对应的范畴,最终形成一套理法兼备并能够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运动人体科学方法学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为提高体育竞技能力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础体育科学。从一般性运动素质来看,不论何种运动,力量、速度、柔韧都是其基石。体育科学运用西方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等学科知识,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体育竞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但在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训练达到瓶颈之时,体能与心理能力便成为决胜的关键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基本身体素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到竞技技术能力的提高。除了一般意义的生命科学,西方医学的成果对体育科学的价值巨大,但更多地侧重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强调外在干预因素对机体的效力,而对全面了解人体自身健康维护与潜能开发问题关注不足,在学理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缺少有效的措施。
相对于以还原论为基本模式的西医生理学,整体论模式的中医生理学则偏重整体性与自主性。其中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神统形”,即主张将身体建设的重点放在心理方面,通过形神一体的机制,实现更高效控制形体功能的效果。另一个则是“借环境之力”,即充分认识环境,与环境和谐,通过内外协同机制,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发力目标。而自主性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因制宜”[2],通过因时、因地、因人的个体化措施,充分发挥每位运动员的能动性,做到得心应手。二是不过度投放外在干预力,重在精准“把握身体平衡”,有效补齐机能短板,激发、加强和巩固机体自组织力,从而促进自身爆发力、耐久力以及伤病康复力的发展。
不论中西医都把人体功能看作研究对象[3],但两者方法不同,西医生理学通过结构把握功能,而中医生理学则根据信息了解功能。在实际的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事先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评估十分重要,否则便会陷入盲目与被动。按照西医生理学模式,预测基本依赖经验,缺少可靠的科学预测方法,控制则基于对身体结构变化的情况予以反馈调节,评估的基础是局部性指标的分析。如果不能建立科学的预测方法,经验的局限将会带来较大误差,较为迟钝的结构反馈难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实际需要,局部指标难以反映整体的状态。总体而言,基于西医生理学的身体功能研究预测难、控制不敏感、评估欠准确。
根据上述运动人体科学的需要以及当下所用西医生理学方法的局限,可选择性地应用中医理论予以调整,以期形成更为完善的运动人体科学体系,其基本切入点是三大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维护,即力量、速度与柔韧。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哲理、生理、病理、诊疗、养生等多个范畴,这里最先涉及的是生理学范畴,需要有效对接人体运动科学的问题,即三大身体素质,然后再将其他范畴根据实际需要,逐步融入系统之中。按照化繁为简、执简驭繁的原则,将复杂的中医生理学体系概括为气化、运化、疏泄3个核心机制,分别对应力量、速度、柔韧3个基本素质问题。其中气化涉及肺与肾的功能,运化涉及心与脾的功能,疏泄涉及心包与肝的功能,而三大功能与六脏之间还存在非线性、更高层面的涌现机制[4]。
有了这样的基础,接下来的任务便是通过维护人体气化、运化、疏泄三大机能,以保障力量、速度、柔韧三大素质处于良好状态。病理学在这里研究导致三大机制受损以及对三大素质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和过程,为下一步调整与维护这些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诊疗学根据病理学的结果,辨识各种异常反应并及时准确干预,使出偏的功能恢复常态。养生学则有两方面的功能,其中之一是基础养护,通过三因制宜的原则与方法,使运动员保持各自正常状态,并通过规律性身心监测,及时发现萌芽中的问题并有效处理之。另一个功能则是发掘潜力,增强运动员身心素质,为提高竞技水平奠定知识基础。
中医学是传统中国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与传统中国哲学与武学关系密切,其认识论与价值观相同或相似。在进行新的运动人体科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除了原来已经有的西方生理学部分,还应尽可能充分地融入有价值的中医学内容,而且主体不是那些实践中被经常使用的保健方法,而是中医理论的内涵。其中包括哲理、医理以及与其通约的现代系统科学知识。一方面运用传统形态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也有必要及时吸纳中医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新成果、新成就,真正建构富有中国特色、包含西医、中医又能超越中西医并具有更高理论水准与实践效能的新运动人体科学体系。
了解运动人体科学的需求以及中医理论的内容之后,便可以着手开展具体的工作。实际目标有三,提高与维护人体力量、速度与柔韧三项基本运动素质,路径是调节气化、运化、疏泄三大功能,切入点则是基于中医理论的人体整体信息检测与信息干预[5]。三项基本身体素质是所有运动的基础,而且身心均有涉及。中医学从本质上就属于身心合一、机体环境合一、医养合一的科学体系,与运动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西方生理学与心理学虽有联系但不够紧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两张皮的局面,而中医学则融为一体,十分自然。中医固有的三因制宜原则,强调时间、空间与人间因素对人体状态以及诊疗过程的影响,与体育的竞技要求协调契合。中医治养结合的思想,改为练养结合即可成为运动训练的准则。
当前中西医逐渐形成共识的基础,便是4P医学,即可预测、可预防、可参与和个体化。这一原则对于运动人体科学来说,可以直接应用,具体包括成绩和伤病两方面。基于中医理论的信息化监测技术能够帮助教练员通过了解机体的气化、运化与疏泄功能变化,把握其力量、速度、柔韧等基础素质水平,再结合专项因素和经验,便可预测运动员未来一定时期可能的训练成绩和伤病情况,从而事先安排预防措施。每个运动员都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质,除了上述普遍意义的技术介入外,还需要与其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在互动中精确制定充分照顾到个体化需求的训练方案。与此同时,也可以选择基于中医理论的信息化干预技术,对监测中发现存在偏颇或异常的运动员进行适当的信息化干预,及时有效地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相对于西医偏重结构分析的方法,中医的信息分析技术除了对一般的身心状态做出灵敏和动态的把握外,还能够反映时空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同时间和地域导致的变化。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3个较为抽象的范畴为说明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象数学框架,它们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和“九宫八风”,分别描述人体系统、时间结构和空间环境,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体系。除了前面提到的气化、运化、疏泄等生理学范畴外,最后再引入几个最重要的病理学范畴,即虚、瘀、毒,它们分别对应气化、运化和疏泄,气化不足者虚,运化不佳者瘀,疏泄不良者毒。一旦诊断明确,干预原则便分别是化、通、消,化寒凝促气化可补虚,通血络促运化可除瘀,消偏颇促疏泄可去毒。中医当下主体上还属于传统医学,诊疗与养生技术以古代传承下来的方法为主,但现代化的诊疗系统已初露端倪,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现代中医的技术体系将逐步完善,在为医学服务的同时,也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杨云琳,等.运动人体科学——基础与健身方法[J].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2-5.
[2]刘燕池,等.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9.
[3]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4.
[4]姚春鹏.《黄帝内经》—气观念下的天人医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7-119.
[5]赵国求,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57-160.
R222.19
A
1006-3250(2017)01-0083-02
2016-06-23
马天耀(1998-),男,北京市知春里中学高三学生,曾获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银牌和铜牌(2011年),北京市中小学武术锦标赛金牌(2011年),并以43个引体向上的成绩荣登学校体育“龙虎榜”。
△通讯作者:马晓彤(1961-),男,副研究员,从事中医理论与科学哲学的研究,Tel:13910611646,E-mail:ma-xiao-tong@ 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