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痞”的中医治法探究

2017-01-16 04:55:41姜莉云吴文笛董月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肝胃中焦舌质

李 垚,姜莉云,郑 玉,吴文笛,董月秋

(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昆明 65001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痞”的中医治法探究

李 垚,姜莉云,郑 玉,吴文笛,董月秋△

(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昆明 650011)

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的饱胀不适感,即“痞”,其证候主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6个主要证候。尚有一些不常见的证候及其治法可独立存在,也常兼见在主要证候之中,部分为主要证候不同时期病机演变的变证,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故对这些证候的治法作一初步探析。

萎缩性胃炎;痞;中医治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IM)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该病属于中医“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的饱胀不适感,即“痞”,或疼痛,程度轻重不一,缠绵难愈,症状较重的可以影响患者生活和社会功能。

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深圳会议通过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该病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6个主要证候,并有相应的治法。但在临床中该病证候存在较多的变化,脏腑虚实、气血阴阳均有较大的动态变化,变证较多,治疗棘手。笔者长期以来对该病“痞”这一症状有较多的关注,大量阅读前贤和当代医家的著作,结合临床实践发现,除外上述常见的6个主要证候之外,尚有一些不常见的证候可独立存在,也常兼见在主要证候之中,部分为主要证候不同时期病机演变的变证,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现对该类证候的治法作一初步临床探析。

1 温肝和胃

1.1 温降厥阴[2]

厥阴之脉挟胃属肝,脾胃虚寒日久后天及于先天,脾肾阳虚势必及肝,肝胃虚寒或肝寒犯胃,即黄元御所谓“阳虚土湿,水寒木郁”,木郁不泄,乘于阳土,戊土不能顺降,壅滞中焦,而致痞胀。或兼反酸、恶心呕吐、胃痛、嘈杂、少腹冷、口干苦不欲饮,舌质淡或泛青、苔白,脉细弦或沉。遣药变通秦伯未之治法,以炒吴茱萸、炒川椒、炒小茴香、台乌、肉桂、公丁香、生姜、姜半夏等药温肝降逆,寒甚加附片、干姜等。

1.2 温升肝脾

胃为戊土,体阳用阴,和降为顺;脾为己土,体阴用阳,温升为常。脾胃升清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木疏泄乃气机升降之调节,阳虚土湿,水寒木郁,木郁不升,贼于阴土,己土不升,戊土不降,中焦气机逆乱,也可为痞。或兼反酸、便溏、腹胀肠鸣、嘈杂、胁痛,舌质淡或泛青,苔白或腻,脉细弦滑或沉。遣药以桂枝、干姜、细辛、防风、炒白术、黄芪、川芎等温升肝脾,清升则浊降,中气有序则痞气可除,寒甚加附片。

2 淡柔理脾

患者或本为脾胃气虚,但过服或久服辛热之品,后天脾胃之气未复,又燥热之气过盛,劫汲脾阴,太阴湿土体阴用阳,燥化太过则形质不足,导致脾阴亏虚,则见隐隐痞满,与饮食无关,嘈杂似饥,食即痞增,兼见口疮、口唇干裂、渴欲饮冷、饮水不多、便干或便溏或有低热等症状,舌质淡或淡红、少津、脉细或数。遣药如地黄、二冬之类同用恐滋腻碍胃,故以太子参(或白人参)、生白术、白茯苓、莲子、麦冬、山药、五味子、黄芪、生杭芍、生甘草等甘淡之品以柔润理脾,兼平补中气,即形质与气化兼顾,使脾阴来复,中气复旺,升降有序,痞满不复作。

3 培土宁风

“胃风”一症首见《素问·风论》,清代医家喻昌取象比类,即“空谷生风”[3]。历代医家论述不外乎外风和内风,而萎缩性胃炎为慢性病即久病,在此仅讨论内风所致。笔者认为患者久病致胃气大虚,风木乘于胃,风胜则干,而见痞胀不舒、烦躁易怒、头晕目眩、饮食日少、口干喜饮等症状,舌质淡或淡红、少津、苔薄或少苔、脉细弦无力。遣药遵王泰林“培土宁风”[4]之法以太子参、麦冬、菊花、白芍药、玉竹、刺蒺藜、炙甘草滋助阳明气阴,柔泄厥阴风木,培土植木,两顾肝胃,胃气健旺,中气斡旋有力,痞气不作。

4 补火燠土

明·王肯堂于《证治准绳·痞》中说:“实痞,可消可散;虚痞,则非大加温补不可。”痞胀日久,由实转虚,或为禀赋不足,后天气虚及于阳虚,至先天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肾阳虚,脾胃之阳益衰,不能腐熟运化,故稍食即痞闷不适,兼或可见畏生冷饮食、神倦形寒、少气肢冷、腹部冷痛、便溏或大便无力、口干喜热饮,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细。遣药以附片、干姜、炒白术、砂仁、荜拨、炒川椒、肉桂、菟丝子等以温补脾肾,暖胃燥土。待脾胃阳复,腐熟有权,中焦不滞,痞气渐消。

5 肃金和胃

五方中,脾胃居中,所主中气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金曰从革”,阳明燥金与辛金均以从革肃降为顺,肺与胃亦可相互为病。久病迁延,或失治误治,或调摄失宜,也可致肺胃不降,见痞气胀满。兼见嗽痰,晨起咯痰、胸闷或喘、嗳气泛恶等症状,舌淡红、脉弦或滑。遣药可用旋覆花、炙枇杷叶、栝楼壳、桑白皮、炒枳壳、炒厚朴、杏仁等利肺气、降胃气之品。上焦得降,胃气因和,痞气即除。

6 温化痰饮

清·唐宗海《血证论·痞满》曰:“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设若气不布,则水不散,而结于此矣。”多为病久迁延,或过服寒凉伤及中阳,脾胃温运输布失司。“脾为生痰之源”,痰饮内生,阻滞中焦,升降失常,壅滞生痞。兼见时常头晕、胃中漉漉有声感、肠鸣有声、口干不喜饮、饮水则痞增、恶心或心悸,舌淡或淡红、苔白或水滑、脉弦滑。遣药以桂枝、茯苓、炒白术、法半夏、生姜或干姜、炒泽泻、炒薏苡仁、砂仁等药温化痰饮,燥脾散水。中焦气机复常,津液得以散布,水气不结,痰饮无从所生,痞闷亦能消散。

[1]张声生,李乾构,唐旭东,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 (5):345-239.

[2]吴大真,王凤岐.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587.

[3]喻嘉言.寓意草[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50.

[4]王旭高.王旭高医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78.

R573.3+2

A

1006-3250(2017)01-0055-01

2016-06-25

李 垚(1970-),男,安徽合肥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中医脾胃病学、肝病学、消化内镜学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董月秋(1979-),女,云南昆明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中医脾胃病学的临床与研究,Tel:13700658467,E-mail:etyylwl@126.com。

猜你喜欢
肝胃中焦舌质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16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
河北中医(2015年5期)2016-01-08 09:12:44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