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马锦地,李庆磊,孙曙明,蔡永敏,李建生△
(1. 河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郑州 450008; 2. 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 450046; 3.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
【方药研究】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方药规律研究❋
张丹丹1,2,马锦地1,2,李庆磊2,孙曙明3,蔡永敏2,李建生1,2△
(1. 河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郑州 450008; 2. 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 450046; 3.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
目的:基于现代百年名老中医经验文献,挖掘名老中医治疗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肺病数据库》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文献研究数据库》,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有风热犯肺证、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气虚湿困证、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常用方剂有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常用药物有苦杏仁、甘草、连翘等,常用药对有苦杏仁与石膏、金银花与桑叶等。肺气阴两虚证常用方剂有生脉散和沙参麦冬汤,常用药物有太子参、杏仁、薏苡仁、麦冬等,常用药对有太子参与麦冬、太子参与苦杏仁等。湿热内蕴证常用方剂有三仁汤和升降散,常用药物有苦杏仁、半夏、蝉蜕等,常用药对有黄芩与苦杏仁、黄芩与半夏。邪入少阳证常用方剂有小柴胡汤,常用药物有半夏、苦杏仁、黄芩等,常用药对有柴胡与黄芩、柴胡与苦杏仁。气虚湿困证常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常用药物有白术、半夏、党参等,常用药对有半夏与白术、苦杏仁与白术等,痰热壅肺证常用方剂有泻白散,常用药物有川贝母、栝楼、竹沥等,常用药对有川贝母与栝楼、黄芩与桑白皮。结论:通过对名老中医有关风温肺热病的数据挖掘,归纳出常见证候的方药规律,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风温肺热病;名老中医;证候;方剂;中药
风温肺热病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四时皆有而以冬春两季多发的以发热、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1],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肺部炎症病变(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目前抗生素的使用虽使多数细菌性肺炎得以治愈,但病毒性及耐药菌株仍然困扰着临床用药。名老中医诊疗风温肺热病的经验丰富而鲜活,重视整体观念,且围绕风温肺热病的病机转化注重变证的治疗。故挖掘诸多名老中医治疗经验并揭示其规律,对于丰富风温肺热病的理论和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文献研究数据库》,着重探讨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的方药规律,为风温肺热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1.1 文献来源
文件数据来源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1911~2011年)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1989~2012年),以“风温肺热病、肺热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1.2 纳入标准
1911年至1990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30年以上、著有肺系疾病相关著作或论文并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的相关文献;1990年至2012年第一批至第四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诊治风温肺热病的相关文献。
1.3 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或出版的文献只保留1篇;科普类文献。
2.1 建立数据库
提取纳入文献病名、证候、方剂、药物等信息,采用EXCEL2003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文献研究数据库。
2.2 术语规范化处理
2.2.1 证候术语 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2]和《中医药学名词》[3]规范中医证候名称。对病因病机相同的证候统一证候名,如痰热蕴肺证与痰热壅肺证统一为痰热壅肺证。
2.2.2 方剂名称 参照《中医方剂大辞典》[4]和《方剂学》[5]规范方剂名称。方剂的加减方不另计,如沙参麦冬汤加减统一为沙参麦冬汤;对于2首以及2首以上合方进行拆分并分别录入,如沙参麦冬汤合生脉散拆分为沙参麦冬汤和生脉散。
2.2.3 中药名称 参照《中药大辞典》[6]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对于同药异名的药物统一名称,如大黄、将军、川军统一为大黄;炮制方法不同的药物给以保留,如甘草、炙甘草分别保留;对于根据原始资料不能按照标准规范的药名予以保留,如芍药、贝母;对部分以复合名称形式出现的药物进行规范,如“银翘”规范为金银花、连翘等。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方剂(统计经方、时方、自拟方不列入统计)、中药使用频率,并对使用药物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二元相关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医方药理论,分析能够聚类的药物群和药对。
本研究共纳入16篇期刊文献及25种著作。前期工作对风温肺热病的临床常见证候进行了判定,筛选出风温肺热病证候数据348条共32种,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依次有风热犯肺证(31.0%)、肺气阴两虚证(6.3%)、湿热内蕴证(6.3%)、邪入少阳证(6.0%)、肺经郁火证(6.0%)、表寒肺热证(5.2%)、气虚湿困证(5.2%)、正虚邪恋证(5.2%)。根据常见症状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所推断出的证候有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肺经郁火证、气虚湿困证、正虚邪恋证、暑湿证、热毒闭肺证、热扰神明证、热入营分证、湿热蕴脾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燥邪犯肺证、痰湿内阻证。参考以上两种方法推出的共有证候,并结合临床实际判定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有6种,分别是风热犯肺证、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气虚湿困证、痰热壅肺证。
3.1 风热犯肺证
3.1.1 方剂频率分布 治疗风热犯肺证的文献108条,共计方剂13首,频率≥10%的方剂有银翘散(10.4%)和麻杏石甘汤(10.1%);3%≤频率<10%的方剂依次为桑菊饮(7.4%)、泻白散(6.9%)。
3.1.2 中药频率分布 治疗风热犯肺证所使用的中药共计166味,频率在30%以上的药物依次有苦杏仁(58.3%)、甘草(45.8%)、连翘(43.6%)、川贝母(40.0%)、桑叶(39.5%)、栝楼(31.6%);10%≤频率<30%的药物依次为金银花(29.8%)、栀子(26.6%)、浙贝母(24.5%)、淡豆豉(21.3%)、桔梗(19.3%)、薄荷(17.4%)、竹茹(16.6%)、橘红(16.6%)、天花粉(15.1%)、蝉蜕(13.8%)、芦根(13.8%)、石斛(10.6%)和牛蒡子(10.6%)。
3.1.3 聚类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可归为三类:聚类1:连翘、淡豆豉、薄荷、金银花、甘草;聚类2:苦杏仁、桔梗、栝楼、桑叶;聚类3:川贝母、浙贝母、竹茹、栀子。
3.1.4 相关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二元相关分析,显示苦杏仁与石膏(相关系数0.986)、金银花与桑叶(0.983)、桔梗与川贝母(0.951)、金银花与连翘(0.949)、枇杷叶与黄芩(0.938)、牛蒡子与淡豆豉(0.893)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
3.2 肺气阴两虚证
3.2.1 方剂频率分布 治疗肺气阴两虚证的文献57条,共计方剂11首,频率≥10%的方剂有生脉散(14.4%)和沙参麦冬汤(12.9%);3%≤频率<10%的方剂依次为竹叶石膏汤(4.1%)、三仁汤(3.7%)。
3.2.2 中药频率分布 治疗肺气阴两虚证所使用的中药共计82味,频率在20%以上的药物依次有太子参(28.5%)、杏仁(27.9%)、薏苡仁(25.3%)、麦冬(23.9%)、青蒿(22.7%)、黄芩(21.8%);10%≤频率<20%的药物依次为半夏(19.8%)、芦根(18.6%)、白扁豆(18.6%)、山茱萸(18.6%)、西洋参(11.3%)、桔梗(11.3%)、五味子(10.8%)、天花粉(10.8%)、丹参(10.8%)。
3.2.3 聚类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可归为三类:聚类1:太子参、薏苡仁、甘草、青蒿、杏仁;聚类2:半夏、苍术、滑石、姜黄、厚朴、麻黄;聚类3:黄芩、芦根、生石膏、蝉蜕、僵蚕。
3.2.4 相关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二元相关分析,显示太子参与麦冬(1.000)、太子参与苦杏仁(0.979)、川贝母与半夏(0.965)、麦冬与五味子(0.936)、太子参与黄芩(0.829)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
3.3 湿热内蕴证
3.3.1 方剂频率分布 治疗湿热内蕴证的文献48条,共计方剂13首,频率≥10%的方剂有三仁汤(18.1%)和甘露消毒丹(13.9%);3%≤频率<10%的方剂依次为升降散(6.1%)、蒿芩清胆汤(4.7%)。
3.3.2 中药频率分布 治疗湿热内蕴证所使用的中药共计92味,频率在30%以上的药物依次有苦杏仁(41.9%)、半夏(37.6%)、蝉蜕(35.8%)、黄芩(33.2%)、滑石(31.6%)、桔梗(31.6%)、薏苡仁(31.6%);10%≤频率<30%的药物依次为苍术(28.5%)、茯苓(18.5%)、石菖蒲(14.2%)、枳壳(14.2%)、栀子(14.2%)、通草(14.2%)、姜黄(11.8%)、赤茯苓(11.8%)、茵陈(10.4%)。
3.3.3 聚类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可归为三类:聚类1:滑石、连翘、薏苡仁、黄芩、甘草、淡豆豉、半夏;聚类2:杏仁、桔梗、牛蒡子、薄荷、枳壳;聚类3:川贝母、浙贝母、栀子、蝉蜕。
3.3.4 相关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二元相关分析,显示黄芩与苦杏仁(0.993)、黄芩与半夏(0.984)、薏苡仁与半夏(0.963)、苍术与川贝母(0.831)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
3.4 邪入少阳证
3.4.1 方剂频率分布 治疗邪入少阳证的文献32条,共计方剂8首,频率≥10%的方剂有小柴胡汤(26.9%);3%≤频率<10%的方剂依次为蒿芩清胆汤(9.7%)、达原饮(6.3%)。
3.4.2 中药频率分布 治疗邪入少阳证所使用的中药共计84味,频率在30%以上的药物依次有半夏(81.9%)、苦杏仁(78.9%)、黄芩(76.2%)、甘草(55.6%)、柴胡(55.6%)、薏苡仁(41.9%)、苍术(39.5%);10%≤频率<30%的药物依次为青蒿(26.6%)、茯苓(24.5%)、竹茹(14.2%)、枳壳(14.2%)、栀子(14.2%)、玉竹(11.8%)、赤茯苓(11.8%)、党参(10.4%)。
3.4.3 聚类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可归为二类:聚类1: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聚类2:杏仁、薏苡仁、苍术。
3.4.4 相关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二元相关分析,显示柴胡与黄芩(1.000)、黄芩与半夏(0.998)、苦杏仁与半夏(0.986)、薏苡仁与党参(0.852)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
3.5 气虚湿困证
3.5.1 方剂频率分布 治疗气虚湿困证的文献27条,共计方剂11首,频率≥10%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22.6%);3%≤频率<10%的方剂依次为六君子汤(8.4%)、三仁汤(6.3%)。
3.5.2 中药频率分布 治疗气虚湿困证所使用的中药共计77味,频率在30%以上的药物依次有白术(48.4%)、半夏(36.9%)、党参(36.9%)、苦杏仁(32.1%)、川贝母(32.1%)、桔梗(32.1%);10%≤频率<30%的药物依次为甘草(19.7%)、紫菀(19.7%)、姜黄(19.7%)、滑石(19.7%)、茯苓(12.6%)、石菖蒲(12.6%)、太子参(12.6%)。
3.5.3 聚类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可归为二类:聚类1:白术、薏苡仁、茯苓、半夏、甘草、杏仁、蝉蜕、僵蚕;聚类2:苍术、滑石、黄芩、芦根、石膏、姜黄、厚朴、豆蔻。
3.5.4 相关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二元相关分析,显示白术与半夏(1.000)、党参与白术(0.995)、苦杏仁与半夏(0.981)、山药与茯苓(0.859)、紫菀与款冬花(0.859)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
3.6 痰热壅肺证
3.6.1 方剂频率分布 治疗痰热壅肺证的文献19条,共计方剂11首,频率≥10%的方剂有清气化痰丸(15.6%);3%≤频率<10%的方剂依次为泻白散(9.8%)、千金苇茎汤(7.5%)。
3.6.2 中药频率分布 治疗痰热壅肺证所使用的中药共计63味,频率在30%以上的药物依次有川贝母(52.7%)、苦杏仁(52.7%)、栝楼(46.5%)、黄芩(42.7%)、竹沥(42.7%)、桔梗(31.9%);10%≤频率<30%的药物依次为冬瓜仁(24.4%)、枇杷叶(24.4%)、桑白皮(24.4%)、桑叶(18.7%)、北沙参(18.1%)、天竺黄(11.7%)、甘草(11.7%)、芦根(11.7%)。
3.6.3 聚类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可归为二类:聚类1:川贝母、栝楼、竹沥、冬瓜仁、黄芩、桔梗、天花粉;聚类2:桑白皮、枇杷叶、杏仁、甘草;聚类3:阿胶、白芍、石斛、芦根、生地黄;聚类4:金银花、牛蒡子、桑叶。
3.6.4 相关分析 对使用药物进行二元相关分析,显示黄芩与川贝母(0.996)、栝楼与黄芩(0.991)、桑白皮与半夏(0.983)、栝楼与川贝母(0.884)、紫菀与款冬花(0.852)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
风温肺热病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一般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易生变证。历代医家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风温肺热病的病变规律,认为病发初期邪在肺卫,病邪有顺传与逆传之变,病程中以肺胃为病变重心,病至后期多呈肺胃阴伤之象[1,7-8]。现代名老中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对风温肺热病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总结出诸多有效方药。故本研究基于证方对应分析现代名老中医辨证治疗风温肺热病的遣方用药及配伍规律。
本研究中风温肺热病临床常见证候有6种,其中风热犯肺证、肺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与专著论述或报道[1,7-8]实质相同,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气虚湿困证鲜有报道。考虑湿热易阻气机,致肺气不利;湿浊凝聚为痰,痰饮阻肺,肺气宣降失职,两者皆致肺气宣降失常而咳。感邪之后,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少阳枢机不利而为邪入少阳证。久咳致肺气虚损,肺失通调,津液不得布散,聚为湿浊,而有气虚湿困证。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常用方剂有银翘散、麻杏石甘汤,临床使用多见报道[1,7-8]。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使热退邪清而无内传心营之忧;桑菊饮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在以往专著[7-9]中也较常用。以上三方均以解表发汗为主,正如《素问5热论》所言:“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泻白散在以往报道中较少用于本证的治疗,泻白散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相吻合。对风热犯肺证的常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归为三类:风热犯肺证多因风热外邪、侵袭肺卫,致使肺卫失宣而成,故治以疏风清热为主,选用聚类1的药物;对于咳嗽较重者配伍使用聚类2的药物宣降肺气;因风热熏蒸、津气敷布失常、咳少量黄痰者加用聚类3的药物清热化痰。
肺气阴两虚证常用方剂有生脉散、沙参麦冬汤,临床使用多见报道[1,7-8]。生脉散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与生脉散相比可轻透余热,用于余热未尽,津液易伤;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侧重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之证,具有培土生金的特点,在以往专著论述中也较常用[1,7-8]。对肺气阴两虚证的常用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归为三类:聚类1药物针对肺气阴两虚的主要病机及咳嗽的主要症状而设;肺气虚,津液不得布散,聚为痰浊,痰浊停留导致气机阻滞,配伍使用聚类2药物化湿行气;由于阴虚生内热,肺气阴两虚兼内热或痰湿郁久化热者配伍聚类3药物清泻肺热,且蝉蜕、僵蚕可引药上行,直达病所。
痰热壅肺证常用方剂有清气化痰丸,具有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的功效;其次为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若痰热久不消散则血败肉腐,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防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变生他证。痰热壅肺证多因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灼伤肺津、炼液成痰,治疗当以清肺化痰为主,选聚类1药物,且冬瓜仁、桔梗、天花粉可促痰邪排出;痰热壅肺、肺失清肃、咳喘较重配伍聚类2药物止咳平喘;热盛伤津配伍聚类3药物养阴生津;表里同病者配伍聚类4药物疏散在表之风热。
湿热内蕴证常用方剂三仁汤,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效;其次为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专著及论述报道[1,7-8],关于本证的辨证治疗较少见。湿热内蕴证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故治以清热化湿使用聚类1药物;湿热易阻气机、肺气宣降失常而咳,配伍使用聚类2药物宣降肺气;湿浊凝聚为痰、痰湿郁久化热配伍聚类3药物清热化痰。
邪入少阳证使用频次较高的方剂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其次为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达原饮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教材及专著[1,7-8]关于本证的辨证治疗较少见。邪入少阳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足少阳胆经及胆腑部位,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所致,故使用聚类1药物和解少阳;而肝胆互为表里,胆腑受邪亦累及于肝,肝气侮肺、肺失宣发肃降,故配伍聚类2药物燥湿化痰止咳。
气虚湿困证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具有培土生金的特点;其次为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疾病后期经过正邪的剧烈抗争,出现热退正衰或正气衰败,气不行水,形成水湿病理产物,致气虚湿困,当以补益脾肺之气、行气化湿为治则。脾为后天之本,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脾运不健一则气虚,二则水湿不化。以气虚为主,选用聚类1药物培土生金,补益脾肺之气;水湿不化配伍聚类2药物,其中滑石、黄芩、芦根、石膏针对水湿郁而化火,火热内生而设,姜黄、厚朴、豆蔻行气化湿,使气行则湿化。
本研究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对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方药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现代名老中医对风温肺热病的治疗遵循治分表里、祛邪为主、邪正兼顾等原则,同时强调应务早、务快、务尽地祛除病邪,并重视按疾病不同的转归采取不同的治法。本研究为风温肺热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但以上结果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
[1] 王永炎, 晁恩祥. 今日中医内科(中卷)[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80.
[2] 朱文峰, 王永炎, 唐由之, 等.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M]. 北京:国家标准出版社, 2004.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 邓中甲.方剂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6]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 吴银根,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6-103.
[8] 吴鞠通.温病条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44.
R254
A
1006-3250(2017)09-1298-0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JDZX2012027)
张丹丹(1989-),女,河南平顶山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李建生(1963-),男,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与基础研究,Tel:13703717893,E-mail:li_js8@163.com。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