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玉丽
(朝阳市第二医院骨外科,辽宁 朝阳 122000)
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鲁玉丽
(朝阳市第二医院骨外科,辽宁 朝阳 122000)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常规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对护理满意度95.56%及住院时间(13.36±2.25)d等方面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11%、对护理满意度82.22%及住院时间(19.12±2.97)d,以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32.8±1.01) ℃和下肢周径增长率(3.02±1.07)%均好于对照组的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34.9±1.21) ℃和下肢周径增长率(5.36±1.38)%,以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非常好临床的效果。
护理干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
患者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时间卧床静养,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深静脉中的血液发生凝结形成栓塞,患者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浅静脉扩张[1]。手术后5 d内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本次研究通过给予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48.24±4.54)岁;骨折原因:跌伤21例,交通事故24例;骨折类型:胫腓骨折14例,股骨颈骨折22例,股骨干骨骨折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48.34±4.24)岁;骨折原因:跌伤20例,交通事故25例;骨折类型:胫腓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干骨骨折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及骨折类型等方面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常规基础护理干预,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及康复指导[2]。
1.2.2 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健康教育护理: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基础健康知识教育及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宣传教育,耐心向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以增强患者对深静脉血栓预防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②心理疏导护理:护理人员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听取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主观感受及内心诉求,了解患者出现不适的具体表现,向患者分析讲解发生不适的原因及处置办法,缓解患者出现的焦虑不安、抑郁烦闷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痛、尽早康复的信心和勇气[3]。③康复训练护理:适当抬高患者下肢以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髋部及下肢屈曲,或在膝下垫放硬枕,影响静脉回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外伸运动、外翻运动、屈伸运动内屈和环转运动,下肢肌肉运动及被动伸屈运动,调节下肢肌泵功能,促进血液循环[4]。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为患者下肢进行肌肉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2次。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注意陪护防止跌倒。④饮食方式护理:指导患者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容易消化为主,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叮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顺畅,预防和减少便秘。⑤静脉输液注意事项:预防静脉血管壁受损,尽量选择患者上肢进行静脉输液,避免在同一静脉同一位置反复穿刺输液,如有必要可选择使用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穿刺时止血带捆扎时间,减轻对局部及远端静脉血管的伤害[5]。
1.3 观察指标[6]:
1.3.1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
1.3.2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和下肢周径增长率。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11.11%);对护理满意的患者有37例(82.22%);住院时间(19.12±2.97)d。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深静脉血栓(0.00%);对护理满意患者43例(95.56%);住院时间(13.36 ±2.25)d。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情况均好于对照组,以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和下肢周径增长率:对照组患者的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为(34.9±1.21) ℃、和下肢周径增长率为(5.36±1.38)%。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为(32.8±1.01) ℃、和下肢周径增长率为(3.02±1.07)%。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和下肢周径增长率均好于对照组,以P<0.05为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后常见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各种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部位创伤引起的下肢局部肿胀压迫静脉导致静脉回流缓慢,以及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失去肌泵对静脉血管的挤压作用,影响静脉回流,血液逐渐形成高凝状态[7]。同时由于术后血小板反应性增高,高凝状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血液瘀滞凝集形成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及护理,会影响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可能发生血栓脱落导致发生肺栓塞,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及早给予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在健康教育护理、心理疏导护理、康复训练护理、饮食方式护理、静脉输液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综合性护理,患者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和下肢周径增长率等方面情况,均要好于采用围手术期常规基础护理的患者。此次研究结果与王佳蓓[6],薛青梅[7]研究报道具有相似性。
由此可见,对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促进患者的康复。
[1] 罗平.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4(4):146-148.
[2] 袁焕玲.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7):252-253.
[3] 项琼.老年人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8):987.
[4] 康俊仙.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2):237.
[5] 艾民.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8):227.
[6] 王佳蓓,王崇宇.综合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559-1560.
[7] 薛青梅.综合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6(21):98-99.
R473.6
B
1671-8194(2017)18-0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