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梅
(辽宁省建平县富山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建平 122400)
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杨淑梅
(辽宁省建平县富山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建平 122400)
建平县富山街道兴康养猪场存栏猪2100头,2016年10月末该场有42头仔猪发生腹泻,5~7d死亡13头仔猪,最后经富山动监所和县疫控中心诊断确定为猪流行性腹泻,通过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逐渐恢复正常。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猪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冠状病毒。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以每年11月~次年的3月间发生较多。规模化猪场猪只腹泻病的病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决定了防治措施必须综合而全面。在临床上要注意区分各种临床症状,辨别病因,对症治疗。
猪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有些乳猪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多为水样或糊状,粪便恶臭,有的吃奶后呕吐,吐出物含有凝乳块。病猪很快消瘦,后期粪水从肛门流出,污染臀部及足。一般腹泻后3~7d出现严重脱水,如通风温度下降、仔猪日龄小,继发细菌病会使病情恶化,死亡增加。各年龄猪均可感染,但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的增长而下降。本病潜伏期一般1.2~24h;1~5日龄内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病死率也最高,几乎100%;1~4周龄仔猪发病率一船超过80%,病死率7%~20%;3~8周龄的仔猪或刚断奶的猪,死亡率可10%~32%左右。
目前,我国研制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对3日龄仔猪主动免疫效果很好,给母猪分娩前五周至六周和一周各肌注或鼻内接种一次后,每次1ml,则对3日龄哺乳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率达95%以上。对新生仔猪吃乳前肌注疫苗,至少30min后才能吃奶。
7d以内乳猪死亡率极高,其主要原因:
(1)哺乳母猪的奶水中含有大量病毒,是导致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吃得越多,仔猪拉稀越严重。
(2)母猪腹泻不食,并且回乳或者泌乳停止,小猪饥饿、腹泻、脱水、低温、消瘦死亡。
以上两种情况要及时给仔猪断奶,把仔猪寄养到健康母猪处,这是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比用任何药物效果都好。
一般腹泻没有肥猪那么严重,所以,以保温、控料为主。腹泻严重消瘦还是以补液盐和葡萄糖为主。防止继发感染,可口服补液盐+硫酸粘杆菌素+黄芪多糖饮水。对于有呕吐症状的猪可用甲氧氯普胺止吐。严重脱水腹腔注射药物5%葡萄糖注射液100ml、0.9%生理盐水15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30ml、庆大霉素40万单位,阿托品0.5mg,地塞米松5mg,低温注射樟脑磺酸钠。
一般很少死亡,控料两天不饲喂,越吃越拉,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和葡萄糖供给充足,到第三天饲料慢慢增加,喂量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到第三天恢复原来饲喂量。一个星期左右恢复正常。
母猪:怀孕母猪、空怀母猪腹泻发病可以不管,很少脱水死亡控料2d即可康复。同时,口服补液盐+硫酸粘杆菌素+黄芪多糖饮水。
“防重于治,保重于养”最重要的在于预防、保健,制定一套综合防疫保健措施。
(1)定期免疫,制定一套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的制定要考虑猪只的用途、年龄、母源抗体水平、饲养条件,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等因素,特别是目前混合感染率逐年升高,一定要注意联合及多重免疫。对于流行性腹泻,可应用猪流行性腹泻氢氧化铝灭活苗。
(2)定期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发生和蔓延。在集约化生产的条件下,实行全进全出,猪舍不应连续使用,最少必须间隔3d以上,并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平时随时进行预防氯、碘、酚消毒液轮换消毒工作。
(3)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对外地进的带菌猪必须隔离观察45d,并进行防疫消毒。在发现病猪时,应隔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改善饲养管理,用药剂量要足,维持时间长。
(4)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猪饲养密度不宜过高,注意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及有害气体的危害。搞好产房和仔猪培育箱的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