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 梅
(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兽医站,青海杂多 815300)
牦牛布鲁氏菌病诊治报告
措 梅
(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兽医站,青海杂多 815300)
在牦牛养殖当中,布鲁氏菌病是经常发生的传染病类型,对牦牛生长具有严重影响。在本文中,将就牦牛布鲁氏菌病诊治进行一定的研究。
牦牛 布鲁氏菌病 诊治报告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牦牛患病后,则将出现关节痛、易反复发作、多汗以及不规则发热情况。该病症常出现在春末夏初阶段,传播途径相对较多,需要能够做好其诊治工作。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病引起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具有人畜共患特征。该菌为短杆菌,无鞭毛与芽孢,经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不同菌种株在形态以及染色特征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常用柯兹洛夫斯基氏法染色,布鲁氏菌染成红色,杂菌以及背景则为蓝色。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土壤当中具有24-40d的存活时间,在干燥胎膜存活时间更长。在实际处理当中,经常使用生石灰、氢氧化钠以及克迈林进行消毒处理。
该病潜伏期因感染数量、母牛妊娠期以及毒力不同而具有一定的不同,通常处于14~20d。当母牛患病后,流产是其最为显著的症状,常表现为胎衣停滞情况,在怀孕6~8个月发生流产,产出弱胎或者死胎。在流产前,将表现出乳房肿大以及分娩预兆等象征。在流产时,胎水清朗且多,部分情况下存在浑浊具有脓样絮状片。部分生殖道存在炎症情况,尤其在妊娠晚期存在流产情况时,则将存在较多的滞留。在流产后,母牛阴道后也将继续排除褐色恶臭的液体,可能因此出现长期不孕或者患有子宫炎情况。母牛在流产后,可再度流产,通常时间比第一次推迟,流产胎儿大多在产前已经死亡,而弱胎也将衰弱死亡。公牛方面,其在患病后则将出现睾丸肿大、睾丸炎以及附睾炎等症状,且包括有腱鞘炎以及关节炎等。
病理变化方面:第一,该病症通常为子宫内部变化,即在子宫绒毛膜间隙位置具有黄色或者灰色无气味的胶状渗出物,表面存在黄色坏死物。胎膜肥厚水肿,表面存在脓液以及纤维蛋白;第二,胎儿病变发面,呈现出败血症变化,其黏液以及浆膜存在出血斑以及出血点,皮下结缔组织存在出血性炎症,肺部有支气管肺炎。输卵管重大,具有一定的弹性;第三,输卵管存在弹性、具有一定的弹性,贮留有较多草黄色液体。卵巢存在炎症,初期表现为浆膜浆液-纤维蛋白性炎症,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卵巢组织则将逐渐硬化,进而导致卵巢囊肿问题的发生;第四,淋巴结存在增生性重大情况,其中,乳腺淋巴结以及骨盘淋巴结该种情况较为明显;第五,肝脏位置,将呈现出多发性以及单发性脓肿,在其肾脏位置可以发现不同大小的血斑,脾具有轻度肿大情况;第六,对于病情严重严重的病理,可以发现滑液囊炎以及关节炎,部分将引发冠周炎。在病症后期,因结缔增生情况广泛,则可以导致关节变形问题的发生;第七,公牛方面,将患有附睾炎以及坏死性睾丸炎。当患有该病症后,其搞完将明显肿大,外层浆膜同被膜粘连,将发现有坏死灶和化脓灶。
对于还没有发生该病症的养殖区域,需要做好健康动物群的保护工作,杜绝该病症的传入。对于健康出群,需要对自繁自养以及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坚持,避免从外部引入病畜。如果确实因生产需要从外地引进动物,则需要保证从无疫病区域购买,并在购入后隔离养殖2个月,在经过检疫确定健康后再并群饲养。每年要定期做好布鲁氏菌病的检疫工作,及时做好病畜的发现。
对于已经发生疫病的区域,则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防控处理:第一,定期检疫。该方式是对动物群更新、对患病动物群进行净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际养殖当中,要保证每2~3个月对现有动物进行一次检疫工作,对于检出阳性的牦牛,需要及时进行清除处理,直至连续两次全群检疫没有获得阳性结果为止。同时,要进行6个月预防管制,在管制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二次检疫,在保证全群全部为阴、且此过程中牦牛群没有发生流产情况后才可确认该病症已经清除;第二,加强消毒处理。对于疫区内的饲养用具以及隔离场所,需要做好消毒处理,尤其是产房更需要引起重视,做好其消毒以及清洁处理。对胎衣、胎水以及流产胎儿等需要妥善处理。粪便方面,要在堆积发酵后充分利用,做好工作人员日常防护工作,尤其是流产阶段加强防护;第三,对于患病动物,需要进行屠宰淘汰处理。具体治疗方式有抗生素使用以及胎衣剥离等方式。人类也可以感染该病症,接触、吸入以及食入为其传染途径,处于实验室以及屠宰场人员都可能感染,尤其是分娩以及流产环节,感染该病症的概率最大。当人患病后,则将出现神经痛、发热、关节炎以及睾丸炎等表现。对此,除了在日常养殖当中做好牦牛群的布鲁氏菌病消灭与预防,且要做好兽医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强个人防护,以此保证人员健康。
在上文中,我们对牦牛布鲁氏菌病诊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牦牛养殖当中,需要能够做好该病症特点把握,以科学诊治方式的应用保证养殖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1]谭庆辉,曹琰,熊德友.娄底市首起布鲁氏杆菌疫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湖南畜牧兽医,2016,(4):4-6.
[2]马永生,董艳娇,马彦男,等.甘南牦牛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63-165.
[3]莫莎.家畜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布鲁氏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分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