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2017-01-16 02:20严嘉耕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8期
关键词:法氏囊毒株传染性

严嘉耕

(山东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严嘉耕

(山东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所规定的需通报的疾病之一[1]。IBD发病率高,病程短,危害性大,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发展,因此,预防和治疗IBD对禽类养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IBD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方式、临床特征表现以及对该病的预防措施等研究进展做了综述,以期为相关人员在认识和了解IBD上提供一定帮助。

传染性法氏囊病 生物特性 防控

1962年,IBD发现于在美国特拉华州甘保罗,故又名甘保罗病(Gumboro disease),现除新西兰外已全球流行[2]。IBD具有法氏囊高度肿大或者萎缩,肾脏高度肿大及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腿肌,胸肌,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等特病理特性。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被诱导分化成熟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IBD主要侵害3-12周龄的雏鸡和青年鸡,会导致法氏囊坏死和萎缩,进而使幼龄鸡法氏囊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大量被破坏,形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易出现继发感染和免疫失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受到了养殖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IBD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方式、临床特征表现以及对该病的预防措施等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1 IBD的生物学特性

1.1 病原学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为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禽双RNA病毒属(Avibirnavirus)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病毒含单层衣壳,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58~60nm,含有32个壳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基因组由A、B两个片段的双股RNA构成。其中A片段有两个编码框(ORF),短的编码非结构蛋白VP5,在病毒出芽中起作用;长的编码多聚蛋白,能被水解加工为结构蛋白VP2,VP3和VP4。其中,VP2和VP3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主要蛋白,分别占蛋白总量的51%和40%,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研究VP2和VP3的特性对于揭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鸡源Hsp90a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被证实存在相互作用和亲和力,这为后续的疫苗研制等工作奠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在其基因表达上也成了研究热点,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编码序列的microRNA靶位点等。

1.2 血清类型

IBDV的血清型通常分为Ⅰ型(鸡源性毒株)和Ⅱ型(火鸡源性毒株)两种类型,Ⅰ型是引起鸡群发病的主要血清。研究发现,血清Ⅰ型毒株常常会出现免疫失败,这可能与其亚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关,研究表明I型毒株的6个亚型(包括变异株)在抗原性的差异为10%~70%,而且不同毒株之间的毒性也差别很大,有的毒性超强,称为超强毒(vvIBDV),这种大范围的差异性急需我们寻找更稳定和更安全的疫苗来控制相关疾病,需要我们对毒株做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我们制备相关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3 生物毒性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十分顽强,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期存活,研究发现IBD病毒从鸡舍被清除后2~4个月内仍能够使易感活体诱发该病,并且在50℃~60℃的温度下,仍存在感染活性,在70℃的条件下经过30min以上才可被灭活。该病毒的这种顽固特性也给禽舍的后期清理带来了困难。

1.4 流行病学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能感染鸡,火鸡,北京鸡,番鸡和珍珠鸡等,主要感染2~15周的幼龄鸡,其中3~6周龄鸡最易感,发病后病死率较高。成年鸡一般呈隐性感染。本病能通过粪便和大量排物,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用具、人员等,以粪-口途径传播和感染。本病呈一过性感染,传播迅速,当鸡舍内发现有被感染鸡时,可迅速传播至全群。其潜伏期通常为2~3d,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制定的《陆生动物卫生法典(Terrestrial Animal Health Code)》将其潜伏期定为7d[3-4]。发病鸡通常在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随后病死率急剧上升,5~7d达到高峰,约8~9d停息。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马立克病混合感染,使鸡群病死率升高。

2 IBD病毒的培养

2.1 鸡胚培养

鸡胚培养是IBD病毒的培养方式之一,常用的接种方式有绒毛尿囊膜(CAM)接种、卵黄囊接种和尿囊腔接种,其中CAM接种效果最佳,通过CAM接种IBD病毒后,3~5d即可诱发鸡胚死亡。通过检测观察发现,死亡后的鸡胚胎全身水肿,在头和趾部会有充血现象出现,并且在肝部会出现斑驳状坏死现象,而变异株接种诱发的感染仅导致了鸡肝坏死和脾肿大,还没有使鸡胚死亡。

2.2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也是基础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研究手段,IBD病毒也可以在鸡胚和法氏囊原代细胞中进行培养,一些禽源和哺乳动物源传代细胞系也能作为IBD病毒的生活条件。IBD病毒感染鸡源细胞后,当该病毒稳定并把感染的鸡源细胞传代2~3次,镜下观察就可以清楚地发现细胞发生病变,有蚀斑形成。

3 临床症状

IBD在初期主要表现为鸡啄泄殖腔,并且感染鸡会出现羽毛松乱,少食,怕冷,萎蔫等症状,随后出现腹泻,泄殖腔周围被稀粪严重污染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垂头、闭目。后期体温低,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法氏囊作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害的靶器官,其病变具有证病意义。法氏囊出现水肿,出血,体积增大,感染4d后通常比正常重两倍,浆膜表面覆盖有胶冻样淡黄色渗出物,严重者呈紫葡萄状。感染5d后法氏囊内膜会出血,并且严重者的法氏囊内会有浑浊黏稠的渗出物出现。不仅如此,感染者在腿部、胸部、肌胃和腺胃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由于代谢系统障碍,血液中的尿酸会和钙、镁等离子结合形成尿酸盐,尿酸盐沉积会严重损害心、肝、肠、肾等器官,最终导致鸡的死亡。

对于鸡是否感染IBD,可以根据其临床特性做出相应判断,表观上可以根据鸡的日常生活状况判断,病理学方面可以通过组织病理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以及血清检测判定,其中,病毒分离鉴定也是最准确的方式[5]。

4 防控措施

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危害性极大,故此项工作非常重要,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4.1 计划免疫

IBD主要依靠体液免疫提供保护,活疫苗和油乳灭活苗都是可以使用的。活疫苗经常试用,但一些类型,尤其是中等偏强毒力型,有造成严重损害和免疫抑制的可能。灭活疫苗成本较高,故常用于种鸡群。这两种疫苗都经常与新城疫等疾病的疫苗结合。

除此之外,近年研究中还有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形成的新疫苗,如将具有保护特性的目的抗原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上,然后将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通过表达相应抗原,诱发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形成相应抗体,进而诱导产生保护性重组疫苗。此外还有重组活病毒载体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等方式防控。

4.2 中药或天然提取物

近年来已有研究转向由复方连翘、蜂胶提取物等中药或天然提取物提高鸡的免疫功能以进行防治的思路。研究报道对于已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鸡或者未感染鸡都具有有效的免疫增强作用,这对于今后的预防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5 结语

近年来,鸡肉作为我国肉类消费的主要产品,人们对其安全性和质量的重视越来越高,随着人们动物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也越发倾向于购买来自养殖条件较好的鸡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作为损害鸡免疫能力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对鸡肉质量和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预防与治疗IBD是禽类养殖的注意条件之一。充分了解和研究IBD才能做到更好地治疗和预防疾病,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IBD研究的深入,相信对IBD的防控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1]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384-385.

[2]Lasher H N,Shane S M. Infectious bursal diseaes[J].World Poultry Science Journal,1994,50(2):133-166.

[3]王秀云.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山东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预防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法氏囊毒株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禽法氏囊发育与免疫功能研究新进展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肉鸡法氏囊病的诊断经验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流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