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平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1)
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的临床疗效分析
周亚平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1)
目的 分析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突聋的74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9),对照组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低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改善,研究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听阈,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地塞米松;鼓室灌注;突聋;疗效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单耳甚至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可伴耳鸣、耳胀满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多采取改善内耳微循环、糖皮质激素、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凝等药物进行治疗[1]。为探究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74例突聋患者分组研究,现将具体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突聋的74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将其按照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9),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2~60岁,平均年龄在(43.2±2.5)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3~57岁,平均年龄在(44.1±2.3)岁,以上患者经过临床相关检查均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由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4618)治疗,在治疗初,先予以患者10 mg地塞米松静滴,1次/天,然后逐渐减量,治疗3 d后,用5 mg的地塞米松加入100 mL的0.9%的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疗程为10 d,而后口服30 mg的强的松片(由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123),1次/天,疗程为30 g;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具体如下:指导患者取坐位,对患者的外耳道进行常规的消毒,用1%的丁卡因在耳鼓膜表面麻醉,麻醉成功后,行鼓室穿刺术,部位在鼓膜前下象限,采取5号针头和1 mL的注射器缓慢的将2.5 mg的地塞米松注入,从鼓膜透过看见中耳耳腔中液体表示注射成功,注射后使患者平卧0.5 h,在此期间不可以吞咽和讲话,1次/天,疗程为10 d,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分析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评价标准。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①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 dB以上。③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③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 dB。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3]。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录入该统计学中的本次实验数据,疗效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的平均听阈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显效的有12例,有效的有15例,无效的有8例,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观察组患者显效的有14例,有效的有23例,无效的有2例,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听阈:治疗前,对照组的平均听阈结果为(71.14±15.16)dB,研究组的平均听阈结果为(71.08± 15.13)dB,两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的平均听阈结果为(61.25±20.11)dB,研究组的平均听阈结果为(50.36± 18.75)dB,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听阈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t=2.410,P<0.05)。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急症,目前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分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免疫功能下降。②病毒感染。③内、外压因素引起的中耳腔内压力变化导致圆窗膜破裂,引发突发性耳聋。④内耳微循环障碍。目前,对于由内耳微循环障碍和病毒感染引起突发性耳聋已经得到证实,并得到公认。除此之外,部分研究者认为突发性耳聋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脑供血不足等因素。在治疗方面,医师因对该疾病认识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可。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糖皮质激素无论采取何种给药方式,只要药物达到有效的浓度就可以迅速的消除患者的内耳膜迷路水肿,治疗效果明显[4]。在糖皮质激素中地塞米松具有通过血-迷路屏障的作用,可以通过外淋巴而发挥作用,但是应用地塞米松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具有靶向定位差,静脉给药易受到剂量影响等特点,治疗不稳定。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加强了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效的弥补的受到剂量影响的缺点,得到了临床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欢迎。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过程中要保证无菌操作,充分增加了内耳的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5]。
本次研究结果表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研究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改善,研究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静脉滴注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的治疗效果更好,且无听力下降、鼓室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应用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听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 梁鸣.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6):78-79.
[2] 王真.地塞米松鼓室灌注治疗突聋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6(20):160-161.
[3] 黄桂球,傅敏仪,陈美珍,等.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作为重度、极重度突发性聋的补救治疗[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0):1533-1535.
[4] 谭玲梅,谭雁红.地塞米松鼓室内灌注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健康指导[J].医学信息,2013,26(14):310-311.
[5] 赵海源,王元坦.短期连续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突聋[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149-150.
R764.43+7
B
1671-8194(2017)18-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