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秀丹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3)
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费秀丹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3)
目的 观察分析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进行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和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6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液指标水平都呈明显的下降,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显著更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联合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可获得显著的疗效,患者临床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且降低各项相关评价指标,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常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静息心绞痛、新发生的严重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均存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甚至导致死亡[1]。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广泛使用的治疗心绞痛药物有抗血小板、抗凝血酶、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2]。本研究对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瑞舒伐他汀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1 病例资料: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开展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59.2 ±11.3)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1.2)年;其中11例静息心绞痛,10例恶化性心绞痛,14例新发生的严重心绞痛。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59.5±11.6)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8±1.6)年;其中10例静息心绞痛,10例恶化性心绞痛,15例新发生的严重心绞痛。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上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可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3]: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公布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诊断标准;发作时均有胸痛等症状;静息心电图均出现2个或更多的相邻导联ST段下移≥0.1 mV;均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缺陷者、抗凝治疗禁忌者、药物过敏者、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复方丹参液8~16 mL,加入5%葡萄糖液100~150 mL,及硝酸甘油10 mg静脉滴注,口服阿司匹林10 mg,1次/d,连续7 d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进行治疗,给予患者5000 IU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每天2次,同时给予患者10 mg瑞舒伐他汀口服,每天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4]
1.3.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①显效:恶化性心绞痛严重程度低于1级,静息心绞痛并无发作;②有效:恶化性心绞痛严重程度高于1级,与治疗前比较,严重程度减轻达到1级及以上,静息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2/3,发作时间显著的缩短;③无效: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并无改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导致患者死亡。
1.3.2 观察两组心电图疗效。显效: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或回升<0.1 mV;有效:心电图ST段回升≥0.05~0.1 mV,或原有导联倒置T波变浅≤50%,或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ST-T末恢复。
1.3.3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4周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
1.3.4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4周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患者于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采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N末端B型纳尿肽原(NT-proBNP)水平,采用ECLI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MPA),采用血小板凝集仪比浊法;检测并计算血小板反应指数(PRI),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检测血脂水平,采用双试剂酶法。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之前都空腹超过10 h,在治疗前与治疗后于清晨抽取13 mL肘静脉血,完成上述指标的检测。
1.3.5 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出血、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增高)、肝功能异常(ALT增高)等等。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与()表示,组间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后,对照组中有14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中有17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2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比较: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8.57%;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治疗4周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为(4.4±1.6)次/周,持续时间为(4.6±1.7)min;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为(2.4±1.3)次/周,持续时间为(2.8± 1.4)min;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有降低,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血液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纳尿肽原(NT-proBNP)、血小板聚集率(MPA)、血小板反应指数(PRI)等,与治疗前进行比较都有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要比对照组显著更大,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4/3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5/35),两组间差异不明显,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内出血,在斑块纤维帽有裂隙的发生,患者出现血小板聚集,对冠状动脉形成刺激,并引起痉挛,影响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导致缺血缺氧而引发心绞痛[5]。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发作、且呈进行性发展等特点。预防及治疗的关键是减少影响心脏的事件的发生,保护心脏组织不受伤害,抗凝以阻止血栓的形成,扩张及疏通冠状动脉。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于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起到有效的抗炎、抗氧化、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效果,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促进侧支循环、减少出血概率等功效,而且由于低分子肝素钙的半衰期较长,其纤维蛋白所产生的抗血栓作用时间可以超过24 h,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本次研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给予常规心绞痛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其总有效率达到了94.29%,具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5]。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于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获得显著的疗效,并且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降低各项相关评价指标,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 魏丽华.低分子肝素钙、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23-124.
[2] 李利军,赵嫦姣.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4):399-403.
[3] 孙晓溪.低分子肝素钙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8):140-141.
[4] 袁磊.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7):84-86.
[5] 库德热提•艾比布拉.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8):954-957.
R541.4
B
1671-8194(2017)18-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