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骏 郝亚楠 黄 卫* 樊永将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0137)
气管切开并发纵膈脓肿、肺脓肿1例
谭 骏 郝亚楠 黄 卫* 樊永将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0137)
气管切开术;纵膈气肿;纵膈脓肿
患者男性,44岁,2014年1月29日下午因“咽痛3 d伴呼吸困难2 d”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伴咽部异物感,进食疼痛明显,无发热,无声嘶,无明显呼吸困难,无咳嗽,患者自行服用“头孢”(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次日患者咽痛加重,伴呼吸不畅,仍未至医院就诊。2014年1月29日下午13时左右来我科就诊,检查见精神紧张,呼吸急促,有“三凹征”,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充血肿胀如球形,声门无法窥及,急诊予气管切开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呼吸平稳,生命体征稳定,当日下午并转入我科病房进一步诊治。术后予气管套管常规护理,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并予头孢呋辛,甲硝唑抗炎,地塞米松消肿等对症支持治疗。1月30日术后第1天,患者咳嗽,痰液呈白色黏稠状,无胸闷胸痛,无呼吸困难,无心慌,血氧饱和度98%,检查见胸廓上部触及皮下捻发音,双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胸片示右侧颈部及腋下见大量气体影,纵膈未见增宽,移位。两肺纹理增强。心影形态、大小未见异常,加用氨溴索化痰治疗。2014年2月2日上午患者突发剑突下疼痛,伴大汗淋漓,持续约3 min后疼痛缓解,仍有咳嗽,痰液白色黏稠状,无心慌胸闷,无咳血,血氧饱和度98%左右,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示:纵膈气肿,胸腔积液,请胸外科会诊后建议定期复查胸部CT,观察胸痛及呼吸情况,胸腔积液及纵膈气肿暂无特殊处理,调整补液量至2000 mL/d,禁食24 h。2014年2月3日,患者咳痰较前稍增多,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89%~92%,加强吸痰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仍波动在85%~90%,呼吸稍急促,不能平卧,精神欠佳,当日下午转入我院ICU 治疗。入ICU后予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PS,FiO20.7,PEEP 10 cm H2O,潮气量450 mL)维持氧合,镇静、镇痛、肌松,抗感染,化痰,脏器功能保护,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支持治疗。2014年2月5日普放检查报告:①考虑两肺淤血并两肺炎症可能,请结合临床;②右侧胸腔积液,部分包裹性,较前进展。2月5日夜间起发热,最高达39 ℃,给予降温等对症处理,并予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3 d。2月8日胸部CT提示右侧大量积液,请胸外科会诊后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出浑浊液体总计1200 mL,更改抗生素为万古霉素联合甲硝唑、舒普深等进一步加强抗感染。
气管和颈前筋膜之间有一个潜在的间隙,含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和淋巴结,此间隙向下通往纵膈前部,气管前隙的感染、出血和气肿等可沿气管向下蔓延至上纵膈前部和前纵膈。纵膈气肿往往与手术时气管前筋膜分离较广有关;对吸入性呼吸困难者,吸气时负压大、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切口处经颈前筋膜间隙进入纵膈;患者剧烈咳嗽也是引起纵膈气肿的原因。患者体弱,术后排痰不畅;急诊抢救室内患者病种复杂,人群流动大,致病微生物分布广泛,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污染的空气不仅可直接进入患者气到,也可通过污染气管切口诱发下呼吸道等感染;气管切开后,破坏了呼吸道黏膜的免疫屏障,削弱了咳嗽反射和黏膜的纤毛运动,如果进入气道的气体未能充分湿化,黏膜干燥,分泌物滞留,容易导致细菌侵入[1-2]。本例患者在入院前3 d因咽痛无法正常进食,仅进食少许流汁,加上有吸烟、吸毒史,体质极差;自行口服2 d头孢(具体不详),未作其他特殊处理。送入急诊抢救室时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血氧饱和度90%左右,立即就地进行急诊气管切开术,手术过程中患者烦躁不安,身体躁动,术中置9号一次性气管套管。术后患者气道分泌物较多,黄浓痰,剧烈咳嗽,而且对气道护理抗拒,这些原因加重了患者气道炎症,使得气管切开术后较常见的纵膈气肿向纵膈脓肿进展。
气管切开时为了避免纵膈并发症[3],术中气管切口不要过大,尽量不分离气管前筋膜,皮肤切口不要缝合过紧,术后适当应用镇咳 药物。同时除非紧急气管切开术等特殊情况,严格遵守气管切开术规程及无菌原则,术后加强气道湿化,由于痰液分泌物的刺激,术后患者颈部切口易感染,故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干燥,并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每日空气消毒,并定期空气培养。
[1] 孔颖,陈衍杭.气管切开术后医院感染[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2):76.
[2] 刘则杨,杨晓英,李家育.气管切开术后感染防治的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99-400.
[3] 董金叶,刘文霞.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29(2):174.
R562
B
1671-8194(2017)15-0198-02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专科建设项目(PWZz2013-01)
*通讯作者:E-mail:xzhuangw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