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杨
(南阳南石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丹参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
柏 杨
(南阳南石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讨论丹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疗效。从丹参的药理作用与丹参复合的中成药及注射剂在临床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中药丹参对改善心血管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丹参;药理学;疗效
丹参又名紫丹参、红丹参、血参根,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苦,性微寒,入心经[1],主产于安徽、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具有活血通经、凉血消肿、祛痈肿丹毒之功效。近年来含丹参复方的制剂主要有片剂、滴丸及注射剂。
丹参的主要成分可分为脂溶性成分如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丹参酚、丹参醇等,水溶性成分主要有丹参素、丹参酸甲、乙、丙,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等成分[2]。
2.1 降压作用:丹参能明显增加机体动脉血流量。丹参的不同剂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该降压作用能被阿托品所阻断,但不影响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丹参煎剂及以丹参为主的复方中药制剂均有显著扩张血管的作用。
2.2 抗粥样硬化作用:丹参具有降低细胞内胆固醇的作用,长期应用丹参后还能显著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良好作用[3]。
2.3 对冠状动脉的作用:丹参注射液能使豚鼠和家兔的离体心脏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改善心脏舒张功能,从而提高心脏的收缩功能,有直接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4]。
2.4 保护心肌:丹参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量,并提高耐缺氧能力,抗脂质过氧化,有效清除自由基,调节血液在心肌的重新分布,从而对缺血心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2.5 对心脏的作用:丹参能显著抑制心脏的收缩,减少耗能,但不损伤心肌细胞。丹参煎剂及注射液,均能减慢心率,如丹参黄芪注射液有非常显著的耐缺氧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及其后遗症,可保护心脏。
2.6 预防心室肥厚作用:长期应用丹参酮ⅡA可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酮ⅡA能降低心脏蛋白激酶C的表达有关[5]。
2.7 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脑血管:黄熙等实验表明DS-201对小鼠和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6]。对于心绞痛、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情况采用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胸痛、乏力、心悸、头晕的症状明显改善,活血通络作用对于血栓、心肌梗死、脑梗死都有一定改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脑血管。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且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凝血为主,含有丹参复方的中成药多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为主。
3.1 对心肌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以维生素C、能量合剂,可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3.2 对冠心病的应用:冠心病祖国医学认为属于“胸痹”范畴,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病机。丹参片和丹参注射液除提高心肌缺氧的耐受性外,尚有明显镇静作用,可减少机体耗氧量,从而增加冠状动脉供氧量,因此可用于冠心病治疗。
3.3 对心绞痛的应用:孙敦[7]等将60例心绞痛患者按2∶1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另一组口服消心痛,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对心绞痛的综合疗效偏优。
3.4 对心肌梗死的应用:丹参在活血通脉的同时还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可以迅速解除心肌梗死患者心慌、心悸、乏力的症状。一般采用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周左右,待症状缓解后改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每天3次,每次30粒,治疗患者128例,显效109例,好转19例,显效率为85.16%。
中医理论中丹参具有“行气、益气活血、养血”的作用,丹参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丹参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范围还会逐步扩大,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摆脱病痛之忧。
[1] 赵仁霞.丹参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 9(12):291-292.
[2]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1.
[3] 李耿,于长安,李振坤,等.丹参煎煮化学成分溶出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8):46-49.
[4] 孔月琼,姚震,云美玲,等.丹参粉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2,10(5):451-453.
[5] 谢辉,郑智,龚丽娅.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蛋白激酶C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8):6.
[6] 黄熙,臧益民.丹参酮ⅡA磺酸钠心血管药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8(1):11.
[7] 孙敦,张志军.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16(5):3971-3981.
R282.710.7
A
1671-8194(2017)15-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