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17-01-16 00:05:34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5期
关键词:循证脑梗死护理人员

于 跃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1)

循证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于 跃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1)

目的探讨选择循证护理方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老年脑梗死患者200例。通过抽签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 100例):针对脑梗死疾病实施常规护理;B1组(观察组100例):针对脑梗死疾病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在ADL评分以及ESS评分等方面具有的差异。结果所有脑梗死患者完成临床护理后,在B1组患者中,表现为脑梗死康复的患者76例,表现为脑梗死改善的患者23例,表现为脑梗死致残的患者1例。在B2组患者中,表现为脑梗死康复的患者48例,表现为脑梗死改善的患者30例,表现为脑梗死致残的患者22例。在护理效果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脑梗死患者(P<0.05)。在ADL评分以及ESS评分两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选择循证护理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最终将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活动能力成功提高。

循证护理;老年;脑梗死;应用价值

循证护理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能够将病症和研究结果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同最终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结合,最终有效获得实施临床护理的可靠性依据,因此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也被称之为实证护理。对于循证护理,表现为科研性、实证性、动态性以及连续性的特点[1]。为了进一步分析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临床选择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干预,最终患者肢体功能获得显著改善,现将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2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通过抽签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 100例):男70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为57~8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5±1.9)岁;B1组(对照组100例):男76例,女24例;患者的年龄为59~8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3±2.1)岁;两组脑梗死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方法

1.2.1 2组方法:针对B2组脑梗死患者,临床选择常规护理方法。例如对患者实施药物支持以及对患者实施日常护理等。

1.2.2 B1组方法:针对B1组脑梗死患者,临床选择循证护理的方法。具体步骤为:①探讨临床护理问题。主要包括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矛盾后应该如何处理;怎样确保呼吸道始终通畅;怎样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等。在疾病的缓解阶段,需要研究怎样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的现象;怎样防止患者出现压疮等系列并发症的情况;怎样避免患者出现脑梗死复发的情况;怎样确保脑梗死患者体内营养以及体内水分始终充足[2]。针对脑梗死患者表现出的焦虑情绪,怎样进行有效缓解;怎样组织患者进行康复运动等;在疾病的恢复阶段,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恢复护理需要给予认真的关注。②认真实施护理计划。针对脑梗死患者发生的瞳孔变化、身体体征变化以及发生的意识状态变化进行认真观察;如果脑梗死患者表现出严重的意识障碍,需要要求患者选择平卧位,将患者的分泌物有效吸出;对患者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对患者合理进行饮食护理。针对患者的腹部实施有效按摩,促进患者的胃肠蠕动,对患者有效实施排便护理;通过温毛巾对患者的骨骼隆起位置实施认真擦洗,在固定时间对患者进行翻身,防止患者出现压疮的情况;针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认真锻炼,有效对患者实施肢体训练;针对患者给予必要的关怀以及爱护,将患者的恐慌以及焦虑心理有效消除,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疾病的康复[3]。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以及χ2检验以 形式以%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效果:所有脑梗死患者完成临床护理后,在B1组患者中,表现为脑梗死康复的患者76例,表现为脑梗死改善的患者23例,表现为脑梗死致残的患者1例。在B2组患者中,表现为脑梗死康复的患者48例,表现为脑梗死改善的患者30例,表现为脑梗死致残的患者22例。在护理效果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脑梗死患者(P<0.05)。

2.2 ADL评分以及ESS评分:所有脑梗死患者完成临床护理后,在ADL评分方面,B1组护理前为(39.09±8.46)分;护理后为(84.29 ±6.56)分;在ESS评分方面,B1组护理前为(48.11±12.11)分;护理后为(72.26±15.69)分;在ADL评分方面,B2组护理前为(39.15 ±6.76)分;护理后为(62.02±7.53)分;在ESS评分方面,B2组护理前为(49.49±11.36)分;护理后为(60.71±13.71)分;B1组明显优于B2组脑梗死患者(P<0.05)。

3 讨 论

脑梗死疾病表现出较高的疾病致残率以及疾病病死率。针对脑梗死患者,临床选择有效方法给予护理干预,能够将疾病的致残率以及疾病病死率有效降低,最终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提高[4]。循证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的一种,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主要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能够做到以人文本,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不止凭借以往的经验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而是能够在对患者实施疾病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为患者研究有效方案准备实施临床护理[5]。

针对脑梗死患者在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同患者之间密切交流,针对患者认真讲解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关的注意事项,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宣传,要求患者需要按量以及按时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使患者有效明确选择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在患者疾病缓解阶段,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认真观察,是否表现出异常的现象。此外确保患者自身营养是否保持充足,对患者的瞳孔变化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认真观察,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辅助呼吸。

针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后,有效体现出护理工作的严谨化以及科学化,为了进一步促进脑梗死护理过程中的规范化以及人性化,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家属讲解实施循证护理的有关原理以及具体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出现疾病的复发率有效降低。与此同时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具有计划性以及预见性完成相关工作,特别针对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对其表现出较强的指导性,能够有效促进其学习更多的护理方面知识,提升自身的护理专业水平,最终保证能够成功完成护理工作,将个人素质有效提高。

针对脑梗死患者在实施循证护理过程中,需要有效明确护理细节。①需要有效提出问题,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针对国内外先进护理经验,需要积极汲取,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做到有效解决。②能够根据自身经验以及患者的当前情况,创建具体的护理方案,针对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其工作经验,最后认真制定具体方案。③针对设计方案努力执行,能够将设定方案进行有效落实。

本次研究中,所有脑梗死患者完成临床护理后,在护理效果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脑梗死患者(P<0.05)。在ADL评分以及ESS评分两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脑梗死患者(P<0.05)。有效证明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总而言之,针对脑梗死患者,临床选择循证护理的方法,最终可以将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提高,提高治疗依从性,凸显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潘亚兰,杨兴,赵丽玲,等.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舒适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3,23(11):45-47.

[2] 洪荣梅,陈冬梅,何永连,等.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早期康复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33-35.

[3] 周建日.老年糖尿病患者压疮的循证护理[J].华北国防医药,2013, 21(z1):53-53.

[4] 张红丽.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压疮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3(z1):132.

[5] 黄海燕,黄彦飞.1例老年脑梗死伴糖尿病褥疮患者的循证护理[J].广西医学,2013,28(4):613-615.

R473.74

B

1671-8194(2017)05-0243-02

猜你喜欢
循证脑梗死护理人员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2022年13期)2022-07-08 07:48:26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2021年1期)2021-01-26 07:05:12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国药业(2014年20期)2014-05-17 03:13:57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