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卢山
日韩倒转 汽车魅力指数解析
□本刊记者 卢山
汽车企业的发展逻辑,如何契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逻辑,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已经突破2000万辆大关,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车仍然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困难的选择。
一方面,汽车商品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通消费者很难通过公开渠道了解其真实性能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汽车品牌的强势营销,消费者也很容易在五花八门的商品中感到迷失。毕竟,除了外观内饰等直观的方面,汽车仍然是一种体验为王的产品,但这种体验又很难在短短的试驾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满足。
因此,J.D.Power每年一次发布的“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报告”,成为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品质的一份重要参考报告。这一针对性能和设计客户满意程度的调查,被视为目前最主流也最可信赖的新车魅力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通过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关注,行业观察者也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不同国籍的汽车品牌,在超过1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
也因此,这份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全球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晴雨表。
2015年,北京现代以106万辆的成绩,位列中国汽车销量排行的第五名,而其兄弟品牌东风悦达起亚,也以超过61.6万辆的水平位居第11位。这两个数字说明,韩系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上最主流的品牌之一。
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J.D.Power2015年的汽车魅力调研报告中。报告显示,韩系品牌成为2015年度的最大赢家。
其中北京现代(769 分)在中国消费者总体魅力指数得分中名列第一位。东风悦达起亚(763 分)名列第二位,两个品牌分别高于主流车市场品均分 71 分和 65 分。在具体的10个细分市场当中,韩系品牌甚至占领了半壁江山。北京现代独揽了4个奖项,分别是(瑞纳/瑞奕、名图、ix25 和 ix35),东风悦达起亚也有个车系入选(起亚K3/K3S )。
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韩系车的产品品质的快速崛起,和对市场分的良好把握则可以显示得更加明显。2010年,同样是在J.D.Power的榜单中,韩系品牌无一上榜;2011年仅瑞纳一款产品上榜;2012年则增加到了3款;2014年又增加到了4款;直到2015年的5款。
从小型车切入,逐渐发展到中大型车和SUV,过去5年来,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不仅做到了销量快速增长,同时也实现了品牌向上的目标,由此成为中国市场的最大受益者。通过J.D. Power连续5年来的连续性调查,韩系车的这一成长脉络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得以剖析。
相比韩系汽车的快速成长,日系品牌的衰落在同一张榜单上也显露无遗。2015年,日系品牌仅一款“丰田经典凯美瑞”入榜,而在2010年则有4款产品霸占了4个主要的细分市场。在整体评价上,日系品牌(698)也落后于韩系(766)、欧系(714)、美系品牌(700),在合资品牌中处于垫底位置。
尽管从销量来看,日系品牌整体走高的趋势明显,但是从三大主流日系品牌(丰田、本田、日产)来看,迄今为止仅有东风日产年销量过百万辆,“二田”虽然贵为日系大佬,但旗下的合资公司仍然各自在为百万辆目标努力。
进入中国市场最早,发展速度最慢,这种倒挂现象充分说明了过去若干年来,日系品牌轻视中国市场,体系反应迟钝的恶果。特别是在设计角度,J.D.Power的调查报告,与普通消费者和汽车媒体的实际感受极为一致。尽管产品质量仍然令人满意,但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已经成为影响日系品牌发展的最大因素。
从2013年开始,日系各大品牌纷纷制定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庞大发展计划,与之相伴的是非常激进的产品导入计划和销量增长目标。从2015年的市场表现来说,这种计划正在获得市场的正面反馈,日系品牌也开始出现像广汽本田缤智、广汽丰田新汉兰达这样受到追捧的车型。
但日系品牌仅仅依靠个别车型的成功,难以彻底地扭转目前的局面。小打小闹的局部调整,与功利性过于明显的“特色车型”,不能真正帮助日系品牌走出困境。日系品牌需要更多创新的血液,并像起亚启用彼得·希瑞尔一样,为品牌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在J.D.Power这份非常考量车企综合实力的榜单中,自主品牌的缺席并不令人太过意外。2015年的报告显示,自主品牌(677 分)的总体魅力指数得分名列末位,与国际品牌(713 分)之间具有 36 分的差距。2015年,仅有一款北汽绅宝D20入榜。
过去5年,中国自主品牌的经历堪比过山车。曾经被合资品牌下沉逼入死角的中国自主品牌,曾经经历了“十二连降”的噩梦,同时又在2015年受益于SUV市场的火爆,而大幅增长。但是,通过J.D.Power的调研报告可以看到,尽管销量和市场份额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然而自主品牌在产品性能和满意度方面,并没有得到什么本质的提高。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自主品牌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更多地提及“正向开发”的理念,希望以此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市场层面来看,自主品牌汽车在外观设计上,确实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销量也有了足够的成长。但受限于变速箱技术的缺失,以及在底盘调校方面的经验不足,自主品牌的性能满意度,仍然远远低于合资品牌。长城汽车即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案例。
2015年自主品牌不乏值得关注的新车型,吉利的博瑞由于突破了中高级车天花板而备受关注。这种突破也让人看到了自主品牌发展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即通过资本层面的收购,来实现自有品牌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有着自己的市场规律和价值标准。中国消费者曾被称为“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费者”,这种说法并不为过。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中国用户对于舒适性装备的需求最多,对内饰品质的要求更高,对价格的敏感度同样也更高。
J.D.Power 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博士对此表示:“在中国市场中,豪华和可靠性的感知以及丰富技术装备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总体客户满意度。我们的研究显示,为了吸引新车购买者并使新车购买者满意,需要不断努力满足车主对于最新驾驶室配置可用性方面的期望,同时遵循行之有效的准则:提供卓越性能。”
事实上,过去5年是中国汽车变化最为快速的5年。其中经历了4万亿带来的市场红利,登顶全球车市之首。同样,也体验了限购政策造成的增长压力,渠道开始向三四线市场下沉。与此同时,汽车企业在过去5年也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市场,各种专属车型和特色车型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企业的发展逻辑,如何契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逻辑,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本文提及的日韩车系和日主品牌,还是本文未涉及的欧系和美系品牌,在这一市场的成功与否,都与其本土化的进程,和对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形成对比。
通过J.D.Power报告所显示出来的消费趋势,值得汽车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口味的变迁,并快速对此做出反应。在品牌忠诚度还不是很高的中国市场,努力将很快看到回报。或许,未来几年这份榜单上座次,又将再次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