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雯
苏长青“功夫”靠的是磨练
□本刊记者 王雯
30多年的漫长时间,苏长青都用来心无旁骛地打磨自己的技艺。
2013年,一汽解放柳特(一汽解放柳州特种汽车公司)全新研发的第三代长头重卡安捷进入紧锣密鼓的投产阶段,但仍有两道技术难题横亘在前。车门窗电动玻璃升降出现异常,车门闭合也存在隐患,试装过程暴露出的问题,不仅影响驾驶室的功能体验,还拖慢了安捷这款拳头产品的投放节奏。
一汽解放柳特开始在工厂内部组织攻关团队,更向一汽解放提出了技术支援请求。2013年7月,一汽解放柳特盼望已久,终于迎来了“救兵”苏长青。经过解放公司的多番考核,苏长青被选派参与一汽解放柳特安捷技术攻关。一汽解放柳特的工作人员梁裕乐向《汽车人》介绍,一汽解放分批次派遣技术援助人员前往柳州,在这当中,苏长青是驻厂时间最长的一线技师。
“这个腼腆的老东北,是一汽解放的优秀技师,技能相当过硬。”梁裕乐透露,一汽解放柳特“如获至宝”。一汽解放柳特第三代长头重卡安捷的投产、改进,金陆系列车型的驾驶室改造以及解放运财王的升级换代,都少不了苏长青的及时“救援”。
苏长青1984年就加入一汽解放卡车厂焊装车间,30多年的漫长时间,苏长青都用来打磨模具、打磨车辆,更是心无旁骛地打磨自己的车身调试技艺。所谓精技近乎艺,苏长青已能够独自承担从车身工艺论证、驾驶室匹配再到工装工具制造、产品调试的多重技术任务。
车身调试、驾驶室匹配领域的深厚积淀,在一汽解放柳特派上了大用场。苏长青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解决安捷试装中的两道未解难题。根据现场调研的结果反馈,苏长青和技术攻关团队首先对电动玻璃升降机构的滑轨进行了结构改进,并且重新设计、调整升降器支架,在此基础上,通过更换设备电机,车门窗电动玻璃升降异常得到了巧妙化解。
安捷所暴露的另一大问题是车门闭合不理想,具体表现为闭合力重、一次关闭不严,这导致一线技术人员必须对下线车辆进行繁琐的重复调整。
苏长青 一汽解放柳特技师
实际上,车门闭合的实际感受,往往取决于车门配合间隙细微之处的调整,苏长青发现,安捷长头车试装车辆的车门里板以及门框的安装尺寸都存在误差,苏长青和技术团队只能反复调试,提升车门装配精确度,同时经过多轮硬度比对,重新更换密封胶条材料。苏长青的“笨方法”最终换取了一个好结果,安捷车门的一次关门密闭到位率提升到70%,闭合力也同步大幅减小。
据《汽车人》了解,在投产初期,安捷全新长头车仅能提供平顶驾驶室的配置,随着长途运输的风生水起,大空间的高顶车型构成了这一细分市场的主流需求。供与求之间的不匹配,限制了安捷的销售范围,为此,一汽解放柳特决定加快安捷高顶驾驶室的开发进度,打开市场空间。
第一批自主设计的高顶驾驶室样件逐步推出,但试制样车却远未达到一汽解放柳特的开发标准,高顶驾驶室的侧顶、外顶以及加强梁外板的匹配以及顶盖的焊接都需要进行二次优化。
为了调试出让自己满意更让客户满意的高顶安捷重卡,苏长青组织展开工艺评审,仅针对驾驶室内饰就提出了十余项工艺修改建议。苏长青甚至开始在柳州与长沙之间频繁“折返跑”,亲自把关模具审核。当时,安捷长头车的冲压模具由一家长沙供应商提供,苏长青提出“驻扎”在长沙,参与供应商的模具调试,更细致地把控车辆焊接流程。
通过在模具修整和制造工艺环节的严格把控,安捷高顶驾驶室侧顶、外顶以及加强梁外板的匹配一次合格率提升到90%,为一汽解放柳特高顶车型抢占市场打下了基础。
在苏长青的“武器库”中,驾驶室的焊接改造是一项让人称羡的技艺。2015年上半年,一汽解放柳特计划实施解放J6L技术移植,一汽解放柳特更大的抱负,是通过自主开发金陆系列驾驶室,实现新平台的升级换代。苏长青被寄予厚望,牵头负责金陆系列车型的驾驶室改造开发。
这项任务却让苏长青倍感为难。一汽解放柳特“人才库”还尚显单薄,更需要倚赖苏长青的硬实力,最关键的,苏长还青面对着一道选择题,是否针对金陆新系列的开发,重新开辟生产线。另设生产线,显然会加大前期资金负荷,一汽解放柳特则期望以最优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效果。原有生产线仍然存在闲置产能,给苏长青带来了启发,苏长青在车间当中发起了一场生产线、生产工具集中改造。
组织工艺评审,调整焊装线工位,苏长青顶着酷暑,泡在车间里绘制焊接工装夹具图纸,亲自动手设计焊接夹具。苏长青所付出的艰辛,让一汽解放柳特实现了小批量焊接、大部分焊接工装夹具自制的目的,初期生产线投入资金降至8万元以内。
“50多岁的苏师傅,他干车身模具修整、夹具维护、车身匹配这些技术细活、硬活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年头,练就了一身驾驶室匹配的过人本事。”这种评价,来自于一汽解放柳特工作人员梁裕乐的观察视角。苏长青磨练出一身真功夫,对待细活、硬活他也格外游刃有余。真功夫如何形成?苏长青自认,靠的是时间,靠的是30余年的专注与磨练。
“前四代车型的开发,主要负责模具制造,地板横梁、纵梁、发动机的挡板、轮罩这些中小型的模具都参与了开发、制作。
到了第五代和第六代车型,重点就转为车身焊接匹配和夹具制作。”解放JA6这款车型“折磨”苏长青最久,为了达到整车外形尺寸正负1.5毫米的标准,苏长青反复摸索,对车身零件进行了八轮匹配。
这种“痛苦”却包含着苏长青的快乐。“进厂开始就跟着机加工线上的老师傅学习,我愿意学习,95年就报名参加了机电一体化的大专班课程。”苏长青形容自己“越学越有劲,越来越有干劲,还要接着参与第七代解放新车的打造”。
打磨车辆,也是磨砺自己,苏长青一直追随着解放车型前进的步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擦亮“解放”这块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