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改革创新

2017-01-15 11:27刘浩然
西部论丛 2017年11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改革创新

刘浩然

摘 要:长沙精神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长沙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占据湖湘文化的核心地位。长沙文化集中体现了湖湘文化的优点,在这种悠久文化的熏陶下,造就了无数济世救国的人才和改革创新的精英。

关键词:长沙精神 湖湘文化 改革创新

一、崇尚经世致用,济世力求“里手”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长沙人士中代代相传。一个岳麓书院,传承了千年文明和文人向往。近代以曾国藩为首,胡林翼、郭嵩焘为两翼,继桐城派之余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流派。“唯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八个字,道出了湖湘文化的深刻底蕴。

其一,学与政兼。长沙文化中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可以说,近代长沙文化各个层垒上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进步的还是守旧的,都说得上是相应阶段的政治活动家。他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实行的都是“学与政兼”,甚至完全使学从属于政。戊戌时期,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大部分立志要做务实笃行、经国济世的政治干才。第一批招取的40名学生中,在短短的10余年里,有大半死于国事,于中国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就有蔡锷、范源濂等10余人。

其二,学与用兼。深受长沙文化熏陶的名人中,不仅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也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教制度。在这一方面,郭嵩焘与曾纪泽是先行者。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新政运动,可以看作是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最早尝试。在学习、宣传和实施西方民主共和制度时,不仅出现了杨毓麟、陈天华、章士钊等一大批文字宣传家,而且也出现了为民主共和实现而浴血奋战的实干家,如黄兴、宋教仁等。

其三,学与教兼。湖湘学派的形成,标志着湖湘文化已经从“荆楚文化”中相对地独立出来,自成体系。而湖湘学派的中心地带,就是长沙。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立岳麓书院。欧洲至12世纪中叶才出现大学,岳麓书院比欧洲早两百年。由于注重教育,长沙人也形成了尚学的风气。目前,大众教育水平仍然处于全国的先进水平,有知名高校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學、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其中杂交水稻、人类干细胞、有色金属材料等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

二、崇尚尚武精神,处世敢于“霸蛮”

长沙文化有一特质就是“蛮”。影响至今,就是长沙人常说的“霸蛮”,一般人都带有原始野性,不喜循规蹈矩,遇事有股“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激越灵动、吃苦拼博”可以看作贯穿长沙文化的主线之一,指的就是长沙士人的奋斗精神。长沙人有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也勇敢重义,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充满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一是“霸蛮”在视死如归上。在尚武精神的熏陶下,长沙人在中国历史上,以死铭志,舍利取义的例子不胜枚举。三国末年,董卓之乱,长沙太守孙坚率先带领长沙子弟兵讨伐董卓。唐朝政治家和诗人吕温《题阳人城》歌颂道:“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张拭的学生吴猎、赵方等都是卓有战功的抗金将领。

二是“霸蛮”在挺身而出上。在中国动荡的历史长河中,领导救世救亡的群体中经常能看到长沙士人的形象,因此,长沙士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可以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许多重要的领袖人物都是长沙士人,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而他们的活动中心都在长沙地区。

三是“霸蛮”在艰苦卓绝上。“吃苦拼搏”的长沙文化精髓孕育了长沙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人文风格,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展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抗日战争时期,以长沙等为中心的地域是抗击日寇的主要战场之一。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连续发生了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击毙日寇5万多人,其高级指挥官靠直升飞机营救逃脱。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同盟国军队的首次胜利记录。

三、崇尚敢为人先,行事作风“泼辣”

长沙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长、敢为人先的开放精神。这种文化交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其二,与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其三,与不同学派之间的交融。

现代的长沙,虽然经济谈不上十分发达,可也有在国内外独领风骚的作为。如长沙士人在沉寂多年后,看到了信息时代的舆论重要性,短短几年内媒体湘军便异军突起,形成了“国内电视看湖南”的格局。不但长沙的新闻出版、电广传媒和动漫业已居全国领先地位,就是娱乐业、休闲业和餐饮业也在全国享有盛名。这些,都无不得益于长沙文化所积淀的丰厚底蕴和创新精神。

四、长沙文化的自身弱点

长沙文化也具有自身的弱点。首先是传统观念比较重,容易走极端。长沙人的 “霸蛮”,尽管体现的是一种坚韧的生命力和意志品质,从消极方面看容易流于保守。在近代历史大变革的每个时期,湖南几乎都是进步与保守势力针锋相对的地域,长沙尤其突出。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是湖南的曾国藩、左宗棠等;但是,洋务运动却在湖南受阻。长沙等地设置的电线杆也被视为异物而毁坏,带头者竟是岳麓书院的学生。维新变法时期,湖南创立时务学堂,巡抚陈宝箴任命熊希龄为提调(校长),由黄遵宪提议聘请梁启超为总教习,讲述变法思想与“公法”、“格算”等西学,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河。但是,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等群起反对,迫使巡抚让步,熊希龄辞职,梁启超离开。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时代环境有关,也与长沙传统观念的弱点有关。其次是缺乏商业意识与现代经济头脑,在湖南经商的人很多是江西人、广东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长沙传统文化的一些弱点正在受到洗涤。目前,长沙、株洲、湘潭融为一体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倚南岳,临洞庭,跨湘江,北通江汉,南极粤港,其博大精深一定会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悠久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一旦完美契合,长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一定会焕发出奇葩异彩。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改革创新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