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红 苑田田 党兆清 王美丽 李春玲 罗广平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儿科,黑龙江 大庆 163316)
住院学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理行为改变的特点及针对性护理措施
朱玉红 苑田田 党兆清 王美丽 李春玲 罗广平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儿科,黑龙江 大庆 163316)
目的探讨住院学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理行为改变特点及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选择大庆市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在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学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全部患儿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例如入院宣教、基础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观察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几点心理行为改变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住院学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根据心理行为改变特点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可以缓解患儿的焦虑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学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理行为改变;针对性护理措施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散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1]。患儿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心跳过速、胸闷等症状,病情时好时坏,病程长,易复发,学龄期患儿精神压力较大,心理负担较重。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应仔细分析患儿心理行为改变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缓解其心理负担,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配合度[2]。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中选择了大庆市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在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学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小儿心血管会议制定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3]。全部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精神疾患,也不存在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等原发性疾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全部患儿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包括男患儿28例,女患儿22例;对照组包括男患儿29例,女患儿21例;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例如入院宣教、基础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观察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几点心理行为改变特点,采取以下针对性护理措施。①紧张、恐惧。由于患儿及家属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害怕预后不好留下后遗症,以及各种检查带来的不适和疼痛都会造成患儿紧张、恐惧。耐心宣教有关病毒性心肌炎知识,包括发病原因、治疗方案、预后情况。讲解成功的实例,使患儿和家长共同配合。②情绪消极。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可亲地与患儿沟通,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与患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寻找患儿感兴趣的话题,成为患儿的朋友,取得患儿的信任。③情绪叛变。向患儿讲解积极配合治疗可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早日回到学校上课,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④焦虑不安:因患儿与家人、学校及同学分离,担心因为住院落下课程等导致焦虑不安。了解患儿的内心需求,尽量满足患儿学习需要,将其思想和情感向正规轨道引导,使其恢复到生活的状态[4]。⑤悲观抑郁。由于患儿长时间卧床休息,无法正常上学,无法进行各种活动,与伙伴们较长时间失去往来而出现悲观抑郁。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多与患儿交流,密切护患关系,鼓励患儿家属多陪护,多安慰。⑥攻击性。由于病程长,痊愈需要6个月以上时间,还有一些患儿多年未愈,患儿出现头晕、头痛、疲劳的症状,躯体及心理的痛苦折磨着患儿,甚至产生生不如死的感觉,不易与其他孩子交往,变得富有攻击性[5]。鼓励患儿多与同伴及同学联络,交流班级近况,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患儿继续学习。
1.3 观察指标: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两组患儿的焦虑情况;问卷中包含了20项内容,将各项评分相加后乘以1.25系数,标准分值取整数部分,不超过50分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6]。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治疗依从性的判断标准: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病毒性心肌炎依从性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遵医嘱用药、心理状况良好、注意休息三个方面。完全依从是三项内容患儿均能执行,完全不依从是指不能执行任何一项,部分依从介于以上二者之间。③比较两组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对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两组患者在护理前,观察组SAS平分超过50分的为35例(70%),对照组为34例(68%),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超过50分的为20例(40%),为31例(62%),护理后两组SAS差异显著,P<0.05(χ2=4.8419,P=0.0278)。
2.2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比较。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完全依从的有41例(82%),部分依从的有8例(16%),不依从的有1例(2%);对照组护理干预后完全依从的有30例(60%),部分依从的有10例(20%),不依从的有10例(20%);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依从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8.2737,P=0.0040)。
2.3 两组患儿满意度比较:观察组50例中,很满意的有31例,满意的有18例,不满意的1例,总满意度为98%;对照组50例中,很满意的有21例,满意的有21例,不满意的8例,总满意度为84%;观察组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满意度,P<0.05(χ2=5.9829,P=0.0144)。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心理问题不是太明显,但是对于学龄期的患儿心理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他们知道自己所得疾病带来的诸多麻烦,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改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出现不良情绪时会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自主神经受到损害,病情反复迁延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7]。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这些患儿的心理变化,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后果。随着医学届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愈来愈受到重视。科学、合理的护理手段对患儿显得特别重要[8]。本研究中,针对学龄期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的心理行为改变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住院学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根据心理行为改变特点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可以缓解患儿的焦虑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黎春红,周良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6):789-790.
[2] 李娟.家庭协同式护理干预模式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理行为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7):10-11.
[3] 万良明.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2):150-151.
[4] 祝俊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202-203.
[5] 江晓春.住院学龄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6):4574-4575.
[6] 王可,史晓飞,董平栓,等.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不良情绪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229-2230.
[7] 李兆敏.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不良情绪调查及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4):457-458.
[8] 李春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观察与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23):146-147.
R473.5
B
1671-8194(2017)16-02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