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学院药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3
《中药学》课程说课设计初探
徐晶晶向云亚
厦门医学院药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3
以《中药学》教材中补气“四参”为例探讨说课思路,从课程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中药学;补气药;说课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药学为我校中药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医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药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多希望面面俱到,以致学生难以跟上高强度的讲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设计不够完善,知识点的主次不够分明,知识点之间缺少系统的联系。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学生很难熟练掌握各类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应用,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中药学专业的青年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方法训练,说课则能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及教学水平的提升[2]。
补气药是《中药学》补虚药章节中的第一节内容,补气并“四参”是指补气药中的前四味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其在教材中是重点章节的代表药,也是各类资格考试的常见考点,其功用容易混淆。它们在药品中属于典型的贵细中药材,百姓多会前来咨询各类参的不同用途。且临床应用广泛,是方剂和很多中成药的组成之一。 因此笔者借鉴说课的基本知识,对补气药中代表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这一节课内容进道优化设计,以供同行参考。
1.1 教材介绍 我院《中药学》课程采用钟贑生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补气“四参”位于教材中各论第二十四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类中药,第366~370页[3]。《中药学》为必修课,共安排72个学时,本次课1学时(40分钟),教学内容包括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四味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的来源、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技能目标:能够阐述四参功用的异同点;能指导与其相关药品、保健品的选购和使用,为中药学服务打好基础。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促进中医药进一步回归本色。传承中药材参文化,提升职业素养。
1.3 重点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是教学生理解记忆四参的功效以及性能、应用、用法,这也是考试考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阐述人参不同品种功用的区别。人参名目繁多,分类详细,常见的有野山参、园参、红参、白参等,需要学生能够区分人参不同品种的功用以及能够阐述四参功用的异同,以满足职业需求。
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我院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开始授课。大二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两大专业基础课,对中医的哲学基础及思维模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笔者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领会这门课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课堂锻炼提升自学和专业表达能力。
3.1 趣味导课法 课前使用手机微信公众号:中药教学互动平台(这是我院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专供教学的互动平台)上传有关微课和动画视频。如人参这一味中药的微课内容涉及采药人的放山文化,植物的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的炮制,药物的功效,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影像资料。学生对微课和微动画表现出极大兴趣,此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学潜力,且不占用上课时间,此为趣味导课法。
3.2 发现式教学法 结合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提前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任务:请大家调研补气“四参”在生活中有哪些用武之地,然后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可能的答案。其优点在于使学习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有利于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便于记忆。
3.3 横向比较法 对于中药中一些名字相似、功效相似的药物,笔者尝试打破传统孤立的学习,如四参、三黄(黄芩、黄连、黄柏)、二冬(天冬、麦冬)、二活(羌活、独活),可以把不同药物下相同的条目放在一起比较讲解,加强知识对比及联系。
3.4 研讨式教学法 在学习新课后,学生能够对此次课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代表汇报形式回答问题,最后教师作小结发言。该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功用相似的药物比较中学会自我总结归纳,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夯实中药学基本功。
为实现各项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笔者将从课前准备,新课的导入、新课的展开、问题讨论、小结安排、课后提升等方面进行说课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综合素质。总的教学程序:课前准备→新课导入→新课教学→问题讨论→教师小结。
4.1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观看人参微课,了解野山参采挖过程中的“放山”习俗,列出“放山”过程中的一系列专用语言。并要自主查阅资料,用PPT陈述补气“四参”在生活中有哪些用武之地?。
4.2 新课导入 同学们是新课导入的主角,由于课前已有准备,故大多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用PPT展示补气“四参”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让同学们同时思考所列应用与“四参”的哪些功效密切相关。
4.3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的任务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完成“四参”如下9个方面的教学:来源、道地产区、品种、性能、功效、应用、用法、使用注意及现代研究。其中性能、功效和应用三个方面是要重点讲述的,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在这三个方面共安排15分钟的PPT结合板书教学。首先从功效入手,如何帮学生理解其中含义,找到记住功效的方法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此部分板书讲解。虽然“四参”都是属于补气药,但哪些脏腑之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掘答案。除补气功效外,笔者引导学生发掘其它的功效并一一列出,用现代语言分析不同参的特点。功效讲清,性味归经也就顺势而解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中药药性理论自行反推。在应用方面,主要教学生根据常用功效来推理药物的应用。例如以人参为君药的四君子汤为中医健脾益气的代表方剂,常被后人称为补气第一方[4];西洋参作为外来药有哪些常见用法;健胃消食片为什么用的太子参。在应用部分的讲课中笔者还注意补充创新创业方面的思想教育,例如吉林省大力推动人参的二次创业[5]。
4.4 问题讨论 新课教学完成后,学生又为主角。须讨论的问题即本课教学中的难点:①人参不同品种功用的区别?②四参功用异同点?
4.5 教师小结 通过列表形式回顾四味药在性味归经、用法、使用注意三方面的共性内容,并再次强调四味药在功效、应用方面的特长。课堂教学很重要,课后的复习提升也不可或缺,能够巩固知识,加深记忆。笔者课下利用中药教学互动平台可以发布本节相关习题,并且上传相关文献,让有研究兴趣的同学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延伸。
通过教学效果观察和学生评价两方面的反馈信息,笔者总结信息化教学确实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是利用中药教学互动平台把微课、中药动画、测评、知识检索提供给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学生接触到的资料生动了,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上课过程能够互动的内容也多了,学生也能更好的掌握各知识点。
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更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把传授知识和渗透方法有机结合。总之,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正确的引导,适时的启发,合理地总结,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1]杨德全. 中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
[2]张立明,陈靖,付雪艳,等.开展说课活动提高教师水平[J].药学教育,2010,26(4):49-50.
[3]钟贑生. 中药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66-370.
[4]纪云飞, 王瑞君, 李晓波. 复方四君子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6,47(5):837-843.
[5]郑策,全颖,张旭,等.吉林省人参产业品牌战略研究[J].特产研究,2013(1):73-76.
R28
A
1007-8517(2017)19-0123-02
2017-08-14 编辑:穆丽华)
徐晶晶(1988-),女,汉族,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学、中药药理学教学与科研。E-mail: xjj159143049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