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2017-01-15 14:16:12丁进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异常者丘脑基底节

丁进平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中心卫生院,江苏 东台 224211)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丁进平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中心卫生院,江苏 东台 224211)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患者均经颅脑MRI或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在发病24 h内进行常规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的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者63例,异常率为63.00%;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T改变、心律失常、T波改变、心肌缺血、明显U波以及异常Q波等;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病变部位位于基底节区与丘脑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变部位(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且异常类型较多,心电图的改变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病情和判断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

心电图改变;急性脑血管病;临床意义

脑血管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与心脏电学变化之间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节律异常、复极异常、房室异常以及传导异常等心电图改变[1-3]。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患者均经颅脑MRI或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50~90岁,平均(62.13±7.96)岁;脑出血8例,脑梗死92例;病变部位:脑干12例,基底节区与丘脑79例,脑页4例,小脑5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发病24 h内进行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于心电图发生明显改变者给予保护心肌等治疗措施,并控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强心等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0软件,计数资料以病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和特征:本研究中的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者63例,异常率为63.00%;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T改变、心律失常、T波改变、心肌缺血、明显U波以及异常Q波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为ST-T改变,其次为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

2.2 心电图异常和病变类型的关系:本研究中脑出血患者8例,发生心电图异常者6例,异常率为75.00%;脑梗死患者92例,发生心电图异常者56例,异常率为60.87%;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

2.3 心电图异常和病变部位的关系:本研究中病变部位位于脑干12例,发生心电图异常者5例,异常率为41.67%;基底节区与丘脑71例,发生心电图异常者49例,异常率为69.01%;脑页4例,发生心电图异常者1例,异常率为25.00%;小脑5例,发生心电图异常者1例,异常率为20.00%;病变部位位于基底节区与丘脑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变部位(P<0.05)。

3 讨 论

急性脑血管病又被称为脑卒中、中风和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类疾病。急性脑血管病会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心脏功能受损,从而产生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的表现有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坏死等[4-6]。急性脑血管疾病与心脏之间有联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急性脑血管疾病均会影响到心血管系统,进而引起心电图发生异常,因此临床上称这种情况为脑心综合征。本研究结果发现,本研究中的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者63例,异常率为63.00%;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T改变、心律失常、T波改变、心肌缺血、明显U波以及异常Q波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心电图改变的原因为脑血管收到损伤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造成脑组织缺氧和缺血;而在脑干中具有心血管的运动中枢,因脑组织缺氧和缺血造成心脏动脉血流量的变化,从而对心脏的传导功能造成影响,最终导致心电图发生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是导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的主要原因[7]。本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病变部位位于基底节区与丘脑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变部位(P<0.05)。提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疾病类型密切相关,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脑梗死患者;并与病变部位相关,病变部位位于基底节区与丘脑的心电图异常率高,分析其原因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脑部特定部位的损伤,导致靠近丘脑和基底节区病变部位的心电图发生异常,而周边部位心电图异常率发生较低[8]。

综上所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且异常类型较多,心电图的改变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病情和判断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

[1] 孙新亭,张小年,张皓.脑外伤与脑血管病所致认知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2):188-191.

[2] 韩新生,裘丽红,许予明.CTA、MRA及DSA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33-36.

[3] 褚高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471-472.

[4] 付昆,余敏.老年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418-1420.

[5] 石金河,户瑞丽,杨亚勤,等.心电图QT离散度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酶学变化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8(11):1341-1344.

[6] 杨延灵,熊建群,余琛,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异常的表现[J].广东医学,2012,33(17):2598-2600.

[7] 秦孝智,金振一.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复极波异常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0):4125-4126.

[8] 刘江华,邱厚道.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3):442-443.

R743

B

1671-8194(2017)10-0141-02

猜你喜欢
异常者丘脑基底节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糖代谢异常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
针灸治疗对多发性神经炎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研究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如何筛查并发症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