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伟,李 沛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学术探讨·
基于平乐正骨平衡理论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思路*
潘富伟1,李 沛2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的疾病,主要以单位体积骨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变为特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骨痿”范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该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不仅防治费用消耗巨大,而且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基于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和多年临床经验,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对该病进行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治结合,不仅能够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的目的,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标本兼顾;动静互补;骨质疏松症/防治;思路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 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的疾病,以单位体积骨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变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进而在轻微外伤或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也会发生骨折。该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疼痛,严重时可引起驼背、身长缩短、骨折等。临床调查[1]显示:现今世界约2亿OP患者,其发病率在多发病、常见病中居第7位。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生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OP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也被世界公认为发病率及防治费用消耗最大的疾病之一[2]。笔者基于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和多年临床经验,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对该病进行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治结合,不仅能够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的目的,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平乐正骨理论认为:平衡是自然界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是事物保持和谐的客观规律,也是人体的健康之道;恢复机体的平衡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主要目标,即衡则康[3]。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将人作为一个整体,从中医整体观出发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阶段均要从平衡理论出发,三因制宜,从而收到理想的临床疗效。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是由于外伤、饮食不节、劳倦等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打破机体的平衡状态,引起内在的阴阳、气血、津液及脏腑等平衡失调,正如《正体类要》记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强调在分析骨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时,注重局部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相关性,既强调内在气血、脏腑的相互联系,又强调疾病和外环境的相关性。如:OP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可由内及外,导致脏腑失调、筋骨失衡。由于心主血脉、肝藏筋、脾主肌肉、肾藏精主骨等,脏腑功能失用,可引起气血不足、肾精亏虚、筋骨失养,在临床上表现为关节运动欠灵活、无力、打软腿等,进而导致肢体关节创伤性或退行性或废用性骨质疏松。OP的致病因素也可由外及内,导致脏腑功能失衡、筋骨失调,加重病情。《黄帝内经》曰:“皮伤则内动肺,筋伤则内动肝,骨伤则内动肾。”外伤、劳损等可引起气滞血瘀,形成局部肿痛,导致活动功能障碍,如关节屈伸受限、肢体麻木、筋脉挛缩等。骨受损日久,内伤于肾,瘀血归肝,影响气机运行,导致脾失健运,甚至影响心、肺功能。
临床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是恢复机体气血运行,协调脏腑平衡。平乐正骨平衡理论运用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提出在疾病的预防、诊疗及康复过程中,通过各种疗法来恢复机体的气血、津液、筋骨、肌肉,平衡各种脏腑功能,除去机体的太过与不及,从而达到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然文献所载“骨痿”“骨枯”“骨蚀”等病名的病因病机与该病极为相似,其中“骨痿”的描述较为靠近OP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素问》曰:“肾主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曰:“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言:“骨痿故属于肾……肾气热则骨痿腰脊不举。”《金匮要略》曰:“味酸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了骨痿“肾应骨,骨与肾合”的病因病机。《医林改错》提出痿“有瘀血”的观点。虽然古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没有统一观点,但均认为骨痿的发生与气血功能紊乱、脏腑虚损密切相关,其中肾虚、血瘀等为主要病机。近年来,诸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提出“肾虚说”“脾胃亏虚”“肝脏说”“瘀血说”等理论,指出OP的发生受到饮食、劳逸、药物及遗传等因素的影响[4-6]。笔者基于平乐正骨平衡理论认为:OP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血、脏腑亏虚为致病之本,瘀血、外伤等为致病之标。
3.1 协调气血、脏腑平衡,以预防为主
《黄帝内经》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指出: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骨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与气血密切相关[7]。该理论认为OP的发生、发展和气血紊乱密切相关,强调在防治该病时以调理气血为先。机体受到外伤、慢性劳损时,不管是皮肉筋骨受损还是脏腑受损,均会导致气血紊乱。气能行血,气滞可导致血瘀,引起经脉不通、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还可内伤脏腑。心主血,脾统血,肝、肺之气可行血,故脏腑功能失调可引起气滞、气虚、气逆或瘀血、结血等。《正体类要》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脾失健运,肾精亏虚,气血运行紊乱,瘀血阻络,气血不能濡养筋骨,引起肢体关节不利、骨痿疼痛。平乐正骨气血平衡理论指出: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气血保持动态平衡,使脏腑、筋骨得到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如此“百病无生”。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以人体心、肝、脾、肺、肾为中心,通过经脉系统,把各个组织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研究[8]指出:OP的发生发展和脏腑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指出“肾气热”是OP的主要病机。《灵枢》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临证指南医案》曰:“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 若肾中精气充足,精血化生有源,筋骨有养,则肢体强壮;若肾中精气亏虚,筋骨无所养,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在临床上可有腰背酸软、疼痛、骨折等骨质疏松的表现。笔者基于OP肾虚的病机,采用杜仲、牛膝和淫羊藿等补肾中药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显著。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并将化生的气血精微通过肺的宣发输布全身以灌溉四旁,筋骨、肌肉、脏腑得以濡养,则健康长寿,正如《黄帝内经》所载“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若饮食所伤,脾胃受损,气血化生无源,气血津液精气不足,则肢体、筋骨、脏腑等失于濡养,导致骨痿,正所谓《医宗必读》所言“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
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恶抑郁,能够调畅一身之气机,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肝气条达,则全身气血运行有序;肝气抑郁,则气血、精液输布障碍,不能滋养筋骨,最终骨枯筋燥,导致骨痿,正所谓“肝气衰,筋不能动”。
总之,脏腑在功能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脾胃的运化离不开肝之疏泄,并需借助于肾之阳气的温煦;肾之精气的充盈也有赖于脾所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肝的疏泄功能主要在于条畅气机,并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肺的宣发肃降可将脾胃运化之气血输布全身,使筋脉、骨节、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以上脏腑虽然功能各有不同,但其运行均离不开“君主之官”——心脏的主导。总之,五脏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共同维持动态平衡,使机体健康。
3.2 标本兼顾,以患者为本
平乐正骨标本兼顾平衡理论提出:标本兼顾中的“本”代表主要矛盾,一般指疾病的根本原因[9];“标”代表次要矛盾,一般指疾病的外因、诱因等。内因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对发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因是疾病的表象,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常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病机来看,正气不足是机体发病之本,邪气入侵是致病之标。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机体正气的盛衰,正如《黄帝内经》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发现:OP的病因病机不外乎虚和瘀,虚为该病发生的内因,瘀为致病之标;OP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脏腑功能失调是该病发生之本,即肾、脾、肝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因。随着“七七任脉虚……天癸竭”和“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筋骨失养,形成骨质疏松症。又因内脏虚衰,引起元气亏虚,形成气虚血瘀;肾阳、脾阳无力温煦,引起瘀血内生;该病理产物又影响周身气血的运行,损伤机体正气,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加重骨质的疏松。因此,笔者基于平乐正骨标本兼顾平衡理论,将该病辨证分为肾阳虚衰证、脾肾阳虚证、肝肾亏虚证和气滞血瘀证,并提出补肾、健脾、活血等疗法,以补肾为主,正如《医经精义》所言“肾藏精,精生髓……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者则骨强也”。笔者在治疗中常以补骨脂为君药,补肾壮骨。配伍肉苁蓉、淫羊藿、菟丝子等补益肝肾;黄芪、当归、丹参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通络。在补益脏腑、气血的同时,配伍行气活血之品,以达到补中寓通、补而不滞的目的。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强调以患者为本,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此不但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对OP的认识,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达到良好的医患合作状态。
3.3 动静结合,平衡膳食,防治结合
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理论指出:在OP的防治中,应强调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原则,即在可行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对于骨质疏松所致骨折,尚未完全愈合者可进行适当的固定,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但要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动”,以加快组织的修复;后期或没有外伤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功能锻炼,起到疏经活血通络的作用,防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研究[10]发现:肌肉的无力能够打破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形成骨质疏松;功能锻炼使应力作用于人体骨骼后会对骨细胞产生刺激作用,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进而调节骨量以及骨的结构,防冶骨质疏松。
平乐正骨膳食平衡理论认为:合理膳食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黄帝内经》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膳食平衡主要是指食物配伍平衡,既能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不会因为营养过剩或缺乏导致机体营养失衡。此外,还要辨体施膳,重视个体差异,防止过与不及。对于OP患者,应注意补充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A,C,D等,进行多样化饮食;还要注意烹调方法,尽量采用水煮、蒸、闷等方法进行烹调,避免蛋白质和矿物质成分被破坏。若蛋白质摄入多,反而能够引起钙质缺乏。过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及高草酸、高磷、高钠饮食,均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OP患者日益增多。临床应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充分体现中医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结合思想。
[1]李沛,潘富伟.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1(1):110-114.
[2]陈晓虹,沈慧,夏杰琼.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3):110-114.
[3]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平衡思想的哲学基础——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J].中医正骨,2013,25(6):68-71.
[4]帅波,沈霖,杨艳萍,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本痿标痹”的核心病机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5):9-12.
[5]廖红玉,梁平,孙敏,等.辨证分型治疗更年期肾阴虚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2):33-35.
[6]邓华英,韩艳.补肾强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6,48(10):221-223.
[7]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一)[J].中医正骨,2012,24(9):70-74.
[8]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五脏协调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四)[J].中医正骨,2012,24(12):79-84.
[9]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标本兼顾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七)[J].中医正骨,2013,25(3):75-77.
[10]杜雄伟,李琳.运动对老年骨质疏松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0):1486-1488.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7)05-0001-03
R681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5.01
李沛,教授, hnszyygsxk@126.com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32102310440)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