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分析

2017-01-15 12:23丁增兴林志旭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期
关键词:多形性腮腺腺瘤

丁增兴 林志旭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影像科,福建 泉州 362000)

2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分析

丁增兴 林志旭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影像科,福建 泉州 362000)

目的 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的 CT 表现,提高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的准确率并对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帮助。方法回顾总结 21 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 CT 表现(平扫 3 例,平扫 + 增强 18 例)。结果21 例患者共检出 22 个病灶,全部为单侧,圆形或类圆形 15 个,结节状 3 个,分叶状 4 个,边界清楚 19 个,边界不清 3 个,密度均匀 7 个,密度不均者 15 个,伴囊变者 5 个,伴斑点状钙化 1 个。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具有特征的 CT 表现,这些对临床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腮腺多形性腺瘤;CT表现;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0%。CT扫描方法简便、快捷,多形性腺瘤CT表现具有特征性,尤其是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及治疗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总结其CT特征表现,以提高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的准确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搜集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21例,其中男性10,女性11例,年龄在16~68岁,平均年龄45岁,大部分临床表现为耳后无痛性肿块,1例为体检发现,最长病史20年,最短病史约1个月。

1.2 检查方法:采用GE8排或GE64排螺旋CT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增强应用碘帕淳75 mL经肘静脉团注,速度2.5 mL/L,双期扫描。

2 结 果

2.1 病灶数目、分布及大小:21例患者共检出22个病灶,全部为单侧,左侧12个病灶,右侧10个病灶,1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3个病灶位于腮腺深叶,最大病灶约80 mm×100 mm,最小病灶11 mm×13 mm。

2.2 肿瘤形态、边界及密度:22个病灶形态多样,圆形或类圆形15个,结节状3个,分叶状4个,病灶边界清晰者19个,约占86.4%,边界不清者3个,约占13.6%,22个病灶密度均高于正常腮腺组织,CT值12~50 HU,密度均匀者7个,密度不均者15个,合并囊变坏死者5个,1个病灶内出现斑点状钙化。

2.3 CT增强:18例CT增强扫描中,3例因囊变较彻底呈环状强化,其余15例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或轻-中度强化,CT值平均上升22.5 HU,静脉期持续强化,CT值平均上升20.5 HU。

3 讨 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因瘤组织内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表现为多形性或混合性,故又称为混合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腮腺多形性腺瘤病程较长,肿瘤生长缓慢,可达十几年,预后较好。

3.1 性别、年龄:腮腺多形性腺瘤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跨度较大,一般好发于30~50岁青壮年,本组病例中,男女比例约1∶1.1,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5岁。

3.2 CT特点:①肿瘤数目:腮腺多形性腺瘤特征之一是多单侧单发,白君等[3]和林豪[4]报道的腮腺多形性腺瘤单侧单发病例分别约占95.45%及92.31%,本组病例中20例为单侧单发,约占95.23%,与白君等[2]及林豪[3]报道的95.45%和92.31%相似。②肿瘤部位:腮腺多形性腺瘤好发于腮腺浅叶,白君等[3]报道约83%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位于浅叶,本组病例中22个病灶中位于腮腺浅叶者19个,约占86.36%,与文献报道相似。③肿瘤形态及边界:肿瘤形态多样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本组病例中有15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3个,分叶状4个。病理上腮腺多形性腺瘤几乎有完整的包膜,因此大部分病变边界清晰,当肿瘤突破包膜合并感染或恶变时肿块可表现为边界不清,本组病例中边界清者约占86.36%,另外3例边界不清者术后病理均提示肿瘤合并感染。④肿瘤的密度:腮腺多形性腺瘤密度一般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有学者认为肿瘤密度与大小有关,较小的肿瘤密度均匀,较大的肿瘤多合并囊变坏死或钙化表现为密度不均。本组病例密度不均者约占68.18%,肿块横径25~100 mm,密度均匀者占31.82%,肿块横径10~23 mm。但是王传彬等[4]认为因多形性腺瘤含有肿瘤上皮组织、软骨样组织、黏液组织以及钙化、胶原纤维等多种成分多表现出密度相对不均。总之腮腺多形性腺瘤CT平扫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⑤肿瘤的强化特点:据多数文献报道增强双期扫描多形性腺瘤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呈“缓慢延迟强化”模式。有文献报道持续强化是由于肿瘤基质中细胞外间隙丰富,对比剂在其中停留时间延长、廓清延时所致[5]。本组病例中除3个病灶因囊变较彻底呈环状强化外,其余15个病灶中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或轻-中度强化,CT值平均上升22.5 HU,静脉期持续强化,CT值平均上升20 HU,与文献报道较一致。此外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3.3 鉴别诊断:①腮腺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发病率仅次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另一种良性肿瘤,有薄的包膜,双侧多发,好发于老年男性,目前病因不明,CT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较清,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减退,呈“快进快退”模式。②腮腺恶性肿瘤:发病年龄较大,临床症状重,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整,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模糊,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常伴有局部组织的侵犯、骨质破坏或者远处器官及淋巴结转移[6]。③第二鳃裂囊肿:儿童、青少年多见,肿块边界清,CT平扫呈囊状低密度度,增强扫描无强化,囊壁增厚并明显强化可提示合并感染可能。④腮腺其他良性肿瘤:少见,影像上较难鉴别,需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必要时可行细胞穿刺及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腮腺多形性腺瘤形态多样,具有以下特征的CT表现,病变边界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合并囊变坏死,偶见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持续性强化,尤其是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通过这些典型征象,能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作出准确的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1]祁平定,邵国良,张敏鸣,等.腮腺基 地 细胞 腺瘤的 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10):1420-14202.

[2]白君.张朋.李亚军.腮腺多形性腺 瘤与Warthin 瘤 CT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25-27

[3]林豪.腮腺 多形性 腺 瘤 CT诊断及 鉴别诊断 [J].吉 林医学,2015,36 (9):1778-1779.

[4]王传彬,程涛,曹东兴,等.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6):598-601.

[5]李红,熬国昆,全昌斌,等.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 对比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15(6):548-551.

[6]刘焱,李 辉,王珊 珊.腮 腺 病变的CT 诊断及误诊分析 [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31-35.

R739.87

B

1671-8194(2017)02-0053-02

猜你喜欢
多形性腮腺腺瘤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鼻中隔多形性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