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燕(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治疗功能性便秘46例
赵 燕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穴位注射;功能性便秘;实证
功能性便秘是指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引起的原发性持续性便秘,又称为习惯性便秘或单纯性便秘,主要是由于肠功能紊乱引起。西医以药物治疗和灌肠治疗为主,但是药物治疗通常只能暂时解决便秘,且部分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灌肠疗法常受时间、地点、医疗人员限制而不易进行。穴位注射疗法用药量较小,药物副作用较低,因药物在穴位滞留时间长,使药物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减少了治疗时间,故比药物治疗和灌肠治疗有一定的优势。笔者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疗功能性便秘46例,疗效较好,总结报道如下。
46例患者均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收集。男15例,女31例;年龄16~5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0年。
纳入标准:参照慢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1]。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期女性;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严重感染、尿潴留、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及其他原因致无法配合者;④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⑤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取穴:中脘、天枢、腹结、上巨虚、腹部阳性反应点。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药物选择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或生理盐水2 mL,用75%酒精棉球常规穴位消毒,右手持2 mL注射器快速刺入穴位及阳性反应点,进针方向及深度参照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用强刺激手法,待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匀速注入药物,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注意事项: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②针刺后注意回抽,避免将药液注入血管;③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④进针、出针时应快速准确,观察患者针刺反应,治疗结束留诊观察半个小时;⑤患者针刺后当天避免洗浴。
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治愈:2 d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内无复发。好转:3 d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未愈:症状无改善。
2.结果:46例患者中,痊愈26例,占56.52%;好转18例,占39.13%;无效2例,占4.35%。总有效率为95.65%。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大肠传导失常、粪便滞留肠内引起,常见病因有气虚、津亏、热毒、食积等。结合现代人生活压力渐增、多静少动、嗜食肥甘辛辣等特点,临床功能性便秘以实证居多。《灵枢·杂病》中首次记载运用针灸治疗便秘,募穴为脏腑之气汇集之处,属阴,为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腑病、实证多取募穴,故取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的中脘穴,配合大肠募穴天枢,共取调理胃肠、理气和营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气升降,取足太阴脾经之腹结穴调理气机,行滞破结;胃经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内经》曰:“合治内腑。”故取上巨虚调肠胃,化积滞,通经络;按诊选取腹部阳性反应点,取阿是穴之意,疏调局部气血。穴位注射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融合药物缓慢渗透的穴位刺激,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方便有效、治疗成本较低,是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李延青,于岩波.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2):158-16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