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辅助与中转开放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2017-01-15 07:07:11闫召泉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3期
关键词:腔镜乳头状甲状腺癌

闫召泉

(辽源矿业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1)

腔镜辅助与中转开放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闫召泉

(辽源矿业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1)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与中转开放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接受收治的110例2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腔镜辅助下进行甲状腺手术。按照患者术中继续采用腔镜或中转开放手术,将患者分为中转组(48例)以及腔镜组(62例),比较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中转组与腔镜组患者平均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天数、淋巴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腔镜组患者术后美观明显优于中转组。结论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根治术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具有微创、美容、出血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大量临床推广。

腔镜辅助;中转开放;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治疗

甲状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甲状腺微创手术中采用腔镜辅助的方式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速度快以及美观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因此,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接受收治的110例2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腔镜辅助下进行甲状腺手术。按照患者术中继续采用腔镜或中转开放手术,分为中转组以及腔镜组,比较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接受收治的110例2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腔镜辅助下进行甲状腺手术。按照患者术中继续采用腔镜或中转开放手术,将患者分为中转组(48例)以及腔镜组(62例)。其中中转组(48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0~46岁,平均年龄(36.42±5.38)岁;术前病灶单侧30例,双侧18例;肿瘤直径为0.5~0.9 cm,平均直径为(0.68±1.03)cm;甲状腺全切除12例,甲状腺次全切除36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单侧32例,双侧16例。腔镜组(62例)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1~47岁,平均年龄(37.13±5.26)岁;术前病灶单侧34例,双侧28例;肿瘤直径为0.4~0.8 cm,平均直径为(0.58±1.22)cm;甲状腺全切除18例,甲状腺次全切除44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单侧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直径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在3.5 cm内;②B超测定患者甲状腺体积在25 mL内;③患者经临床检查与细胞学均提示为良性疾病或低度恶性乳头状腺癌;④患者超声检查为发现颈部重大淋巴结状况,且患者无放疗史后者颈部手术史;⑤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一般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弯型多用剪超声刀,内镜长29 cm,直径为5 mm的30°广角镜;其他手术器械还包括小皮肤拉钩、钝性神经剥离器、悬吊横杆、小直角分离钳以及腔室空间微调器。手术的方式主要包括甲状腺全切、甲状腺次全切除以及联合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

患者在术前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进行全身麻醉,采用L型悬吊横杆将其固定在手术床上。然后套上无菌内镜塑料套,在患者骨切迹上沿着其皮肤的自然褶皱来设计一个中线对称的弧形切口,切口的长度为2~3 cm。切开患者的皮肤以及皮下脂肪层后,在其带状肌的表面上下皮瓣各进行长度为1 cm分离,再切开患者长度为2.0~2.5 cm的颈白线,将腺体-带状肌间间隙进行钝性分离后便上提吊拉钩,再导入内镜[2]。在镜下视野将腔隙扩大,将病灶进行切除。若在手术的过程中快速病理切片显示为PTMC,则患者需要继续在腔镜的辅助下,进行甲状腺全切或者甲状腺次全切术,并加上Ⅳ区淋巴清扫术[3]。

Ⅳ区淋巴清扫术的手术方式为:其中一助为将镜子竖起的角度控制在60°~90°,进入患者的胸骨切迹上气管前视野;二助将侧方位的拉钩向外下方面牵拉开带状肌。术者在手术的过程中,主刀应该采用超声刀切开患者下端颈白线直至其胸骨切迹上缘,然后将患者气管前脂肪以及少许的胸腺组织向其头侧进行牵引,并且术者将超声刀紧贴患者胸骨切迹的上缘。然后分层切开患者气管前组织,直至患者的气管前壁[4]。将患者气管前组织向患者的头侧以及健侧进行牵引,然后向外侧进行游离,充分地显露患者的颈总动脉血管鞘后,采用直角小弯钳将其进行分离,充分地显露患者喉返神经后进行完整游离,最后切除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开放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将切口延长至6cm,但手术范围与腔镜组完全一致[5]。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对计数资料采用(%)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取(±s)进行表示,组间数据之间比较采用t值进行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中转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90.43±10.76)min,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01.25±20.46)min,中转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腔镜组(t值=3.42,P<0.05)。中转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25.76±10.77)mL,术后引流量为(28.96±11.39)mL,平均住院天数(5.59±1.59)d,淋巴清扫数为(6.75±3.06)个,淋巴结转移阳性18例,阴性30例;腔镜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25.86±11.03)mL,术后引流量为(29.03±11.40)mL,平均住院天数(5.57±1.64)d,淋巴清扫数为(6.23±2.08)个,淋巴结转移阳性20例,阴性42例。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转组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低血钙6例(12.50%),喉返神经损伤7例(14.58%),其他6例(12.50%);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低血钙8例(12.90%),喉返神经损伤0例(0.0%),其他8例(12.9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美观明显优于中转组。

3 讨 论

甲状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临床手术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变化中[6]。在甲状腺微创手术中采用腔镜辅助的方式具有众多亮点,在手术的过程中利用内镜所具有的放大成像以及窥镜的功能能够替代术者的肉眼直视,从而能显著地缩小切口,并减少术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性创伤以及翻瓣的发生[7]。除此之外,在腔镜的辅助下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速度快以及美观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开展初期,手术中转的主要原因在于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而中转为开放手术[8]。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在手术治疗中转为开放手术或者继续完成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次研究中,中转组与腔镜组患者平均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天数、淋巴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腔镜组患者术后美观明显优于中转组。

综上所述,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根治术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具有微创、美容、出血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大量临床推广。

[1]张伟军,樊友本,郭顺利,等.腔镜辅助与中转开放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4):367-371.

[2]周京安,贺建业,伍冀湘,等.连续整块切除原则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1):22-25.

[3]张宇皓,文开学,马培如,等.6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16,26(1):102-106.

[4]陈云新,沈丹华,孙昆昆,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和CD56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4):425-428.

[5]郑蕾,荆丹清,尹士男等.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65-66.

[6]王龙强,彭功玲,江明,等.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和半乳糖凝集素-3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1):205-207.

[7]王渝洲.超声造影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4):70-71.

[8]罗巧明,张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MC和TPO的表达及意义[J].当代医学,2011,17(23):9-10.

R736.1

B

1671-8194(2017)33-0185-02

猜你喜欢
腔镜乳头状甲状腺癌
机器人在辅助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干预在妇科腔镜手术护理中的作用探讨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癌症进展(2016年10期)2016-03-20 13:15:50
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