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春梅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吉林 松原 138001)
瑞舒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及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观察
盖春梅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吉林 松原 138001)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并观察其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半年后,实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14.0%)相比较,实验组(4.7%)稍低。结论瑞舒伐他汀在降血脂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瑞舒伐他汀;药理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的HMG-CoA还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转变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为甲戊酸盐-胆固醇的前体的一种限速酶,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降低胆固醇的靶向器官),应用于采用非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血脂异常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治疗中[1]。脂质代谢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变会逐渐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使得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动脉,造成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器官发生缺血或坏死,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2]。现笔者对瑞舒伐他汀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6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单双数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63.1±2.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2.7±3.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具有同质性(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②同意加入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感染性疾病病史者;②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③拒绝加入实验者。
1.3 方法。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901,规格:50 mg)口服,2片/次,1次/天,睡前服用。实验组:瑞舒伐他汀治疗,瑞舒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246,规格:10 mg)口服,1片/次,1次/天,睡前服用。两组患者均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饮食、运动等一般治疗,同时对患者的医患因素进行控制,进行连续治疗半年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参考值:IMT在0.9~1.3 mm之间为增厚;在1.2 mm及以上为粥样硬化)、总胆固醇(参考值:TC在2.9~6.0 mmol/L为正常)、三酰甘油(参考值:TG在1.7 mmol/L及以下为正常)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参考值:LDL-C在3.37 mmol/L左右为正常)的变化情况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4]。
1.5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SSPS18.0处理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s),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提示差异显著。
2.1 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IMT、TC、TG及LDL-C分别为 (1.3±0.1) mm、(6.2±1.3) mmol/L、(3.0±0.2)mmol/L、(3.9±1.2)mmol/L,对照组患者的IMT、TC、TG及LDL-C分别为(1.2±0.1)mm、(6.0±1.2)mmol/L、(2.9±0.3)mmol/L、(3.9±1.1)mmol/L,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半年后,实验组患者的IMT、TC、TG及LDL-C分别为(0.6±0.1)mm、(3.0±0.9)mmol/L、(1.7±0.1)mmol/L、(2.4±0.8)mmol/L,对照组患者的IMT、TC、TG及LDL-C分别为(0.9±0.1)mm、(4.3±1.1)mmol/L、(2.4±0.3)mmol/L、(3.2±1.1)mmol/L,实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为期半年的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出现1例轻度微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荨麻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2/43),对照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4例,荨麻疹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6/4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稍低。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威胁中老年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这种疾病多由脂肪代谢紊乱引起,常累及大、中动脉,其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内膜中沉积有胆固醇、类脂肪等黄色物质,导致平滑肌细胞、结缔组织增生,使得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逐渐发展为动脉壁变硬,造成管腔狭窄,斑块内部组织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5]。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人工合成药物,具有选择性抑制HMG-CoA还原酶的作用,在降低血脂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缓解炎性反应、避免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现对其药理作用分析如下:①抗炎: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的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使得血管内膜的脂质沉积减少,降低吞噬细胞对内膜的浸润,减少炎性反应。瑞舒伐他汀可以减少金属蛋白酶的产生,避免其对动脉斑块的破坏,稳定斑块;还可以抑制核转录因子及白细胞介素的表达,预防血液自由基增加导致的高胆固醇血症,抑制内皮细胞分泌功能,起到抗炎、保护内皮的效果。②改善内皮功能:它可以激活一氧化氮合成酶,提高一氧化氮水平,增加其对血管平滑肌增殖的抑制,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作用,还可以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③抗血栓、抗氧化:它能够抑制血小板活性,降低脂质沉积,减少内皮细胞损害,提高机体自由基清除能力,减少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抑制动脉斑块形成[6]。
从上述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与阿司匹林相比,瑞舒伐他汀可以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指标,且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在降血脂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朱莹,宋志红.解析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和药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0):135-136.
[2]吴晓静,孙学仁.瑞舒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与安全性[J].山东医药,2011,51(9):83-84.
[3]余欣,路航,张瑞丽,等.瑞舒伐他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4,54(31):88-90.
[4]姜一平,李宁,李长锋.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578-3579.
[5]程小群.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3):195.
[6]陶永梅.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13):150.
R972.6;543.5
B
1671-8194(2017)33-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