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波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医院影像科,辽宁 抚顺 113001)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探讨
姜 波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医院影像科,辽宁 抚顺 113001)
目的 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诊断中应用128层螺旋CT(MSCT)进行CT血管成像(CTA),并观察其临床价值。方法 择取2012年6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患者30例,这些患者或疑似发生SMAD,或疑似有相关病变。为这些患者行全腹部MSCT扫描,并分析扫描结果。结果 患者在MPR图像+CPR图像+CT轴面源像与MIP图像+VR图像中分别出现了明显的内膜瓣阴影、血管瘤样扩张以及真假腔等SMAD表现,可确诊为SMAD。结论 经128层MSCT所行CTA技术,可以有效显示患者的SMAD具体病变情况,故临床可将其作为首选检测方法。
128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夹层;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价值
众所周知,腹部肠道的供血,主要依托于肠系膜上的动脉来实现。而肠系膜上具有非常丰富的供血动脉,一旦该处动脉出现病变,将会累及相关肠段,如空回肠、十二指肠以及部分结肠,甚至胰腺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累及[1]。SMAD及其相关病变在临床表现上通常仅有恶心呕吐或腹胀腹痛等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很难进行临床诊断,故需要借助128层MSCT进行CTA扫描,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本文试对32例疑似SMAD患者的CT诊断进行如下研究。
1.1 一般资料:择取2012年6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患者30例,这些患者或疑似发生SMAD,或疑似有相关病变。性别分布:男16例,女14例;年龄情况:最小者18岁,最大者72岁,平均(45.02± 10.35)岁。临床表现:急性腹痛26例,慢性腹痛4例,腹痛时间少则2 h,多则7 h,平均(5.06±1.34)h;12例患者感到肌紧张或反跳痛,8例患者疼痛感由腹前向后背放射,8例伴有恶心呕吐症状,6例伴有腹泻,大便呈稀释状;18例伴有高血压。
1.2 方法:使用128层MSCT为患者进行全腹部的CT扫描:为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先行平扫,扫描范围为膈下到盆底;延迟半分钟左右,行动脉期增强扫描;延迟一分钟左右,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碘海醇,剂量为50 mL,密度为0.32 g/mL。取患者肘静脉,速率保持3 mL/s不变,行匀速注射。扫描条件如下:①管电流:0.15~0.30 A;②管电压:120 kV。扫描结束后,将所得图形数据传输回工作站,借助CTA技术进行图形重组,其图像重组方式有如下几种:①多平面重组(MPR);②曲面重组(CPR);③最大密度投影(MIP);④容积再现(VR)。
1.3 观察指标:借助以上重组方法与CT轴面源像,观察患者夹层血管腔的真性和假性、内膜瓣的剥离情况、内膜是否存在破裂口、假腔内是否存在血栓、肠道是否缺血以及因SMAD累及而产生的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 21.0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实验所得数据若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结果具有明显差异。
本研究所选择的30例疑似SMAD患者,经过128层MSCT扫描后,均确诊其在肠系膜上动脉存在夹层。行CTA图像重组,在动脉期的增强扫描中,于其横断位可见明显的真假腔影,对比主动脉夹层在真假腔上的图像显示,二者极为相似,即真腔影呈狭窄、不规则状态,部分腔道为闭塞状态。具体为:①在患者的MPR图像、CPR图像以及CT轴面源像中,均可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内部有剥离的内膜瓣影,同时可见真性腔影或假性腔影,其中,假腔在动脉期的增强扫描中有低密度阴影。此外,12例可见内膜破裂口;28例在假腔内有低密度血栓,呈不规则强化;8例血管有瘤样扩张,动脉期增强扫描可见高密度阴影;4例有肠缺血表现。②在患者的MIP图像与VR图像中,有20例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出现真腔狭窄变细,MIP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周边的脂肪间隙比较模糊,假腔对真腔造成了压迫;有16例患者可见内膜瓣剥离阴影;8例患者出现分支受累;8例患者有血管瘤样扩张。
3.1 诊断价值及优势所在:作为腹腔内的主要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关系到诸多器官的供血。该处一旦发生病变,将会影响到周边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十二指肠为例,一旦发生SMAD,十二指肠就有可能发生瘀滞症,其水平段与升段将会呈现出“笔杆样”的光滑压迹,使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进而造成十二指肠的逆蠕动[2]。由于SMAD在临床表现上几乎没有鲜明的特异性,故SMAD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托影像学检查来完成。
临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如下几个:①DSA(数字减影术)通过进行血管造影来实现临床诊断,虽然该技术被视为临床“金标准”,但在操作上非常复杂,执行成本也比较高,更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并且,DSA仅能诊断SMAD及其相关病变,对于其他急腹症难以实现有效诊断,故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3];②MRA(核磁动脉显影)虽然在SMAD的临床诊断上达到一定的正确性,但在检查阶段所耗费的时间却是非常长的,在急腹症的急诊检查上缺乏应用意义[4]。③128层MSCT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新技术,其像素细致程度甚至达到了亚毫米程度,且在图像上实现了像素的各方向同性,其基于容积数据,可以实现不同角度、各个平面的图像重建,经过多平面和曲面的图像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最终得到的图像可以与DSA图像相媲美。并且,其血管成像的快捷和有效,战胜了MRA,使其成为临床检测SMAD的首要方式[5]。
3.2 结合结果的相关分析。SMAD的CT典型表现有:在动脉期患者肠系膜上动脉内部有弧形的充盈缺损阴影,其横断位有低密度月牙形痕迹,真假腔之间有弧形的内膜瓣影。部分患者同时有真假腔强化,其中真腔为线样强化,假腔为瘤样强化;假腔内有血栓者,可见假腔中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这些表现在结果中均有所对应,如:MPR图像于冠状面、矢状面上显示出SMAD及其分支血管的清晰图像与内膜瓣的具体走行;CPR图像则清晰地显示出内膜瓣的剥离情况;而直观立体的VR图像则显示出肠系膜上动脉的全貌,通过对血管表面的观察,可以发现血管出现的瘤样或线样病变;MIP图像则与DSA图像一样,可以精确衡量血管的管径,以明确真腔变细的具体程度以及血管壁是否发生了钙化;再辅以CT轴面源像对CT平扫图像的补充,可以使重组的图像更加具有三维空间性质,从而实现更加全面、准确的诊断。
SMAD具有隐蔽性,临床表现与许多急腹症相同,临床诊断必须借由MSCT等增强手段进行准确检查。本文选择128层MSCT、基于CTA技术,对SMAD患者进行了平扫与增强扫描,发现通过重组的图像,相较于DSA、MRA、彩超等手段,可以更清晰全面地发现SMAD的病变表现,其诊断价值非常鲜明,应在临床积极推广。
[1] 林林,江泓,谈旭东.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434.
[2] 钱家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46-2047.
[3] 游勇,胡元明,魏玮,等.64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8):594-596.
[4] 邱晓明,杨明慧,郑传胜,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9):1287.
[5] 徐娴,彭明洋,陈亮,等.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分型和治疗策略[J].临床急诊杂志,2015,16(3):195-200.
R445.3;R54
B
1671-8194(2017)06-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