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遂林 李联明
(马尔康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624000)
阿坝中蜂保种方案
王遂林 李联明
(马尔康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624000)
为切实有效保护和利用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其优良遗传特性和充分开发利用其经济性能,特制订此方案。
1.阿坝中蜂的分布
阿坝中蜂是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遗传资源下的一个特色地方种,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的阿坝、甘孜地区包括大雪山、邛崃山脉等地区海拔2000 m以上的高原,适应我国西部高山峡谷环境。在分布区域的山地,栖息大量的野生阿坝中蜂蜂群。
2.阿坝中蜂保护现状
阿坝中蜂已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和《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现有蜂群数量10万余群,其中原产地马尔康县现有1万余群。马尔康已建成国家级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种场1个,有核心保种群100群;建有保种育种扩繁场12个,扩繁群1500余群,并且结合项目扶持带动全县14个乡镇700余户蜂农进行阿坝中蜂养殖与保护。通过近几年来的技术培训,虽然养蜂技术和养蜂规模初见成效,但蜂群却出现明显退化,亟待对其进行保护,来恢复其优良性状、性能。
3.阿坝中蜂优良特性
阿坝中蜂作为中华蜜蜂的一个特色遗传资源,长期进化发展成为适应当地高原环境气候的一个优良蜂种,具有抗寒、抗干燥能力强、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采集力强、分蜂性弱、善于利用高原零星蜜粉源、抗螨和抗美幼病力强等特点。因此,阿坝中蜂可谓我国中华蜜蜂最好的蜂种之一,也是我国宝贵的蜂种资源及优良的育种素材。
4.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护进展情况
为加强阿坝中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阿坝中蜂于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8年在马尔康县松岗镇组建了四川省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种场,并建立保种核心群,系统开展阿坝中蜂的保种和繁育工作;同年11月,马尔康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成立马尔康县“阿坝蜜蜂”县级自然品种资源保护区、原种保种场的公告》,划定全县994万亩区域为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区,其中在马尔康镇、松岗镇和沙尔宗乡三个乡镇51万亩区域建立核心保护区,并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明显标志,禁止一切外来蜂群(种)进入。先后投入项目资金500余万元用于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阿坝中蜂保种设施。
1.阿坝中蜂保种的指导思想
立足于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畜牧科技和管理为手段,以建设阿坝中蜂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采取相关教学、科研及生产单位联合协作攻关和推进社会化联合保种及保护的方式,对阿坝中蜂进行系统性的提纯、复壮,恢复阿坝中蜂的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达到以开发利用促保种、保护的目的。
2.阿坝中蜂保种的原则
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护以建立核心保种群、基础保种群为基础,采用原始饲养和新式饲养相结合;尽量减少人为干扰的方式进行保种和保护;利用闭锁繁育和人工授精技术繁育种王的方式进行繁育;以达到阿坝中蜂基因不流失、保护其遗传多样性、保持其优良性状的目的。
3.阿坝中蜂保种的目标
(1)群体规模:以阿坝中蜂保种场为核心、保种点为支点、保护区为网络,进行社会化联合保种,建立健全阿坝中蜂良种生产繁育体系,核心保种群达到400余群,基础保种群达到3000余群。
(2)保护性状:根据阿坝中蜂的生物学特性,阿坝中蜂保护的性状主要为工蜂个体大、体色黑、吻长、群势强、蜂王产卵力强、采集力强和抗逆性强等。
(3)技术指标:在外界蜜粉源较好的情况下,种王日产卵量900粒以上;分蜂时,种群群势7框以上;年产蜂蜜25 kg以上。
1.开展社会化联合保种方式
目前,阿坝中蜂的中心产区马尔康市已经建立阿坝中蜂遗传资源活体保种场和划定全县范围为保护区。在保种场组建核心保种群和在保护区组建保种点进行联合保种体系,并辐射带动保护区蜂农一道参与阿坝中蜂保种繁育工作,以此形成阿坝中蜂保种网络,以达到科学有效的保种繁育目的。在保护区成立保种繁育项目,向蜂农发放养蜂证,实行持证养蜂,服从职能部门统一协调管理,并且定期反馈养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共同探讨养蜂心得体会,职能部门大力开展对蜂农的养蜂技术培训和宣传养蜂及保种育种科普知识,广泛提高保护区人民的保种意识。在项目区对蜂农实行优惠扶持政策或奖励措施,提高蜂农对保种繁育工作支持积极性,从而达到社会化联合保种。
2.建立核心保护区
在保护区建立阿坝中蜂核心保护区,严格控制外来及不符合保种要求的蜜蜂进入,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大力推广原始饲养,增加阿坝中蜂区内的群体规模,对阿坝中蜂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了支持,充分保护和利用了阿坝中蜂遗传多样性,以此达到保种的目的。
3.建立保护缓冲区
在核心保护区外围建立保护缓冲区,其中饲养的所有蜂群进行甄选,淘汰体黄、体小、群弱等蜂群,严禁此类蜂群进入核心区,避免与核心区蜂群杂交,以致遗传性状的退化,增加保种工作开展的难度。
在保护缓冲区对阿坝中蜂保种群采用闭锁集团繁育模式进行保种繁育,以保种场现有的技术力量大力推进科学的保种繁育方法,并应用人工授精技术繁育种王,保护阿坝中蜂遗传特性及遗传多样性。保种核心群实行“优留劣汰”方式进行选留,从保护区、保种点选出性状独特的蜂群进行补充,原则上按每年25%的比例进行更新。
种王选育:种王选育原则是尽量选育人为干扰少的群势强的自然蜂群蜂王作为种用王,如果条件不允许则选用后裔性状好的蜂王的幼虫在自然分蜂的季节,蜜粉源充足条件下,选择1日龄以内的小幼虫在强群中进行人工育王。
种用雄蜂选育:雄蜂选育在保种选育工作中是不可缺的,为确保雄蜂的品质,选择蜂王性状较好的蜂群进行雄蜂的培育,在育王移虫前20天进行种用雄蜂培育,同时将其余蜂群的雄蜂房全部毁弃。
交尾方式:实行人为隔离措施或在相对闭塞环境中处女王与种用雄蜂随机自然交尾,以及技术条件成熟后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选育。
1.遗传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对保种核心群和保种点蜂群进行蜂王编号建档,并进行遗传特性、形态、生物学和生产性能指标进行测定观察,对测定、观察的各种性能指标进行严格记录,并将数据资料输入电脑存盘,建立各种性能信息数据库和遗传评估体系数据库,实现阿坝中蜂遗传资源的系统化管理。
2.保种技术路线
(1)开展阿坝中蜂保种研究:阿坝中蜂作为中华蜜蜂一个优良的地方蜂种,其生产性能近于西方蜜蜂,是我国中华蜜蜂的优良遗传资源,也是优良的育种素材。但由于外来蜜蜂和人为干扰致使部分阿坝中蜂退化,严重威胁了阿坝中蜂种群纯度和规模。通过保种繁育工作开展,更加深入研究和发掘阿坝中蜂独特优良性状,并对遗传育种、饲养管理方式、病害防治、生产技术等加强研究,在原有基础之上更大程度恢复阿坝中蜂优良特性,提高生产性能,从而达到促进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种、保护的目的。
(2)实行核心群闭锁繁育:保种场核心保种繁育群内,实行闭锁繁育的保种方式。开始避免近交衰退,当达到一定世代后,采用轻度近交,当优良性状稳定后逐步开展近交试验,利用近交育种,达到基因纯化目的。
(3)加强形态测定工作:对培育出的蜂王后裔进行形态测定,主要对吻长、右前翅长宽、翅脉变异、背板长度、蜡镜长宽、后翅钩数等指标进行形态测定,分析阿坝中蜂遗传分化,在有利的技术支撑下培育表型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阿坝中蜂。
(4)加强基因测定:在保护区广泛采集阿坝中蜂样本,进行基因测序,然后根据基因进行归类、溯源,有针对性进行阿坝中蜂保种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5)开展人工授精技术:在技术条件完善下,研究和应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保种选育工作效率,促进阿坝中蜂提纯复壮。
(6)抗病蜂种的选育:中蜂囊状幼虫病、微孢子虫病等重要传染性病害,大蜡螟等敌害,是造成蜂群群势下降、衰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蜂种的抗病选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核心区蜂群的病害调查,在病害流行季节,及时开展监测评估,剔除带病蜂群和抗病性差的蜂群,提高蜂群的抗病性能。
为全面系统地开展阿坝中蜂保种繁育工作,专门成立由省、州、县三级主管部门参加的阿坝中蜂保种繁育协作组,共同规划、审定保种繁育方案,并监督保种繁育的实施,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确保保种繁育方案的科学、有效、顺利进行。
2.建立健全阿坝中蜂良种繁育体系
由马尔康县政府发布通告,划定马尔康全县范围为阿坝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采用行政手段禁止一切外来蜂群的进入,加大专人巡查力度,大力宣传阿坝中蜂保种重要性,提高当地农牧民的阿坝中蜂保种自觉意识。对保护区阿坝中蜂分布情况以及饲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建立以保种场为核心、保种点为支点、保种户为基础社会化联合保种繁育体系网络。
3.出台扶持养蜂发展优惠政策
大力宣传阿坝中蜂的优良特性及授粉对农作物增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营造养殖阿坝中蜂的良好社会氛围。由州、县、镇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大力养殖和发展阿坝中蜂。对蜂农、蜂业合作社给予蜜蜂饲养、养蜂机具等方面的补贴、养蜂灾害损失给予补助并且给予技术上的大力支持。以发展利用壮大阿坝中蜂遗传资源种群群体规模。
4.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在保护区,为大幅增加蜂农及蜂业合作社收入,大力推广普及中蜂活框饲养技术,改变传统中蜂饲养方式。积极贯彻和推广《阿坝蜜蜂》、《阿坝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和《阿坝蜜蜂种蜂王》等地方标准,提高阿坝中蜂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增加阿坝中蜂蜂产品种类,提高阿坝中蜂产品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农牧民饲养阿坝中蜂的经济效益,调动当地农牧民饲养阿坝中蜂的积极性,促进阿坝中蜂保种、保护持续进行。
5.做好阿坝中蜂疫病防控工作
强化蜜蜂疫病防控工作,做到种蜂无主要疫病,从源头上提高蜜蜂健康水平。强化蜂场日常卫生和蜂群保健,加强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孢子虫病、蜡螟等危害严重疫病的防控,严格管控保种核心群和保种群周围农药喷施及有害蜂群物质使用,确保阿坝中蜂无重大疫病发生和种群持续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