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刚 朱景哲
(吉林省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硬膜外血肿90例临床观察
王宏刚 朱景哲
(吉林省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2)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血府逐瘀汤;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笔者于2010年6月—2015年6月采用中药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保守治疗创伤性硬膜外血肿90例,均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90例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6.5岁。入院时神志清醒者26例;神志呈嗜睡状态者58例;神志呈昏迷状态者6例;伴有偏瘫患者6例。
诊断标准:①有头部外伤史。②伤后出现意识障碍,典型患者多有中间清醒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现瘫痪,抽搐发作,大小便失禁等。③头部见外伤着力点,神经系统检查有或无阳性神经定位体征。④头部X线检查:常见颅骨骨折。⑤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1]。
西医疗法:主要选择用甘露醇、利尿剂、甘油果糖控制脑水肿;脑细胞保护剂应用能量合剂、脑苷肌肽、胞磷胆碱;有感染征象者,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达力欣及甲硝唑等;增加脑细胞供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可吸氧或应用高压氧疗法;适宜的西医疗法处理各种并发症[2]。
中医疗法:患者伤后3 d给予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治疗,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意识障碍患者用鼻饲给药。
1.疗效评定标准。①西医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血肿清除,颅压正常,应有轻度神经系统体征。好转:血肿清除,颅压正常,应有中度神经系统体征。②中医疗效判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神志清醒,头痛消失或基本消失,能恢复日常工作。好转:神志清醒,头痛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或部分自理。未愈:头痛等症状无改善。
2.结果:90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愈患者74例,好转患者16例。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是指由于颞顶颅骨骨折使位于翼点附近骨沟内的脑膜中动脉破裂出血,使硬膜和颅骨内板剥离,也可能先发生硬膜于颅骨剥离,然后血液聚集在所形成的间隙内。中医定义为由于猝然遭受外伤,致头部元神受累,神机失用,脑络损伤,血不循经,溢于脉外,阻于脑窍所致,属于中医瘀血头痛。对于伤后急性出血期,给予西医止血、营养神经、降颅压等对症治疗,3 d后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以达到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中医辨证认为:患者头部受外伤,脑络破损,血不循经,阻于脑窍,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故见头痛;神机受累,元神失用故见眩晕,神志昏蒙;瘀血内阻,清阳不展,气机失和,故见恶心、呕吐。瘀血阻络,经脉闭阻,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故见肢体偏瘫或抽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乃为瘀停清窍之证。基于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血府逐瘀汤为主的新的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案。方药:桃仁15 g,红花10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川芎10 g,牛膝15 g,桔梗10 g,柴胡10 g,枳壳10 g,甘草6 g。本方为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桃仁、川芎、红花活血化瘀;生地黄补血养阴活血;当归补血养肝,活血止痛;白芍敛阴养肝,缓急止痛,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如,柴胡与白芍配伍,补养肝血,条达肝气,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枳壳理气解郁,泄热破结,柴胡与枳实配伍,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白芍与枳売配伍,理气和血,调和气血;炙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全方活血养血,以活血为主;行中有补,则行而不泄;补中有行,则补而不滞。诸药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疏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升,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相合,使血活气行,则诸证自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速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的作用,对消除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3]。因此对90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均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发现患者清醒时间较以前单纯西医治疗患者提前2~4 d,无长期昏迷状态发生。如意识清醒后,患者头痛恢复程度明显加快,其好转率较单纯西医治疗者明显增加,亦较少留有后遗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本组病例证实血府逐瘀汤可促进出血及血肿的吸收,有利于脑神经细胞的修复,有效地解除及减轻患者因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快患者的苏醒及肢瘫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40,255.
[2]赵雅度.神经病学-神经系统外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5-46.
[3]李春越.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方药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5):317.
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