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成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梅花针灸学派学术研究团队,安徽 合肥 230061)
中医流派: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临床疗效是生命力※
贺成功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梅花针灸学派学术研究团队,安徽 合肥 230061)
中医流派;中医经典理论;继承;创新;临床疗效
中医流派是在中医学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所形成的群体和派别,具有悠久的历史,《礼记·曲礼》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如何在学院派中医教育占主流的今天,发挥传统中医的诊疗特色,体现中医流派的价值?本研究团队认为中医流派的研究: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临床疗效是生命力。学习传统的中医经典理论、本流派先贤医籍以及借鉴其他流派学术精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将其理论、经验体现在临床疗效上,福泽民众,发扬光大。正如《论语·卫灵公》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四大经典是中医流派的源头
重视经典医籍的学习,是古今医家共同的认识。汉代张仲景认为,为医者应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反对因循守旧不知进取,只知家技,并在《伤寒论·序》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唐代药王孙思邈解释书名“千金”之意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主张针药合用,皆为治病,他认为“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有的时候“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
孙思邈认为:“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孙思邈认为,除古典医籍外,“又须涉猎群书”。重视医德,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梅花针灸学派第六代传人周楣声教授认为,治学之道,若能坚持隅反、间得、汇通、三勤四大要领,则何患无成乎!隅反者即举一反三之谓。间得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贵在得间”,间是孔隙,意为读书贵在找窍门,不能读死书。汇通,是说对某一问题的探索与理解,要把各家学说贯穿在一起,以决定适从和取舍。三勤是指手勤,要勤做笔记和文摘;眼勤,要目光敏锐,捕捉对自己有用的素材;脑勤,要对自己的目标与方案反复思考。正是这种治学之道与读书学习方法,使周楣声教授博采众家之长,长期与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相互印证,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蔡圣朝教授常说,中医学发展了几千年,古典医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记载了古人的临证思辨、治疗经验、医德规范,应当通过阅读经典医籍向古人学习中医,特别是中医四大经典。
2.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学习研究各家学术流派的精华,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安医学是指以新安地区即古徽州一府六邑为核心的地域性、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1]。明清时期,随着人口流动和学术交流,新安医学转移到江淮大地(包括新安本地)和京沪两地,并由点及面形成了被全国中医同仁所认可的“大新安”学术流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继承、研究并弘扬新安医学的学术氛围。
新安医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精神财富,后世医家可以借鉴学习,能从中获益匪浅。如新安医家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本学术研究团队将其思想贯穿于针灸治疗临床实践中,如老年病患者脾胃功能受损者,用针刺或艾灸脾胃的背俞穴、募穴、合穴补益气血,调理后天之本,取命门、肾俞、关元固本培元,调理先天之本,先后天同治,由此形成了针灸“扶正补虚,先后天同治”的治疗方法。如用新的温灸器灸法脐腹灸在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施灸,调补脾肾,培元扶正[2]。
3.立足本门,教学传承
继承挖掘本学派学术经验、学术思想是中医流派研究的基础。梅花针灸学派是在周楣声教授家传针灸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中医针灸学术流派,具有300年的历史,迄今传承8代。针法学术著作有《金针梅花诗钞》《针铎》《针灸经典处方别裁》,腧穴专著《针灸穴名释义》,脉学专著《周楣声脉学》,灸法专著《灸绳》《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填海录》,以及研究道家医学著作《黄庭经医疏》。本研究团队在研究、学习梅花针灸学派前人典籍、论文、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前辈的学术观点、思想,初步总结了以下针灸学术观点:周楣声教授“以人治人”的针法思想、“热证贵灸”的灸法观点以及蔡圣朝教授“灸法自然,阳生阴长”和“灸具灸法创新促进灸法发展”的灸法观点。
(1)“以人治人”的针法思想。周楣声教授强调“以医者健康之身治患者有病之躯”,即“以人治人”,医者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各种针法操作。在治疗过程中不但患者守神,而且医者也要治神,即重视“治神修身”。呼吸补泻和意念行针补泻法的操作,在进行传统健身气功锻炼的基础上效果更佳。
(2)热证贵灸。几千年来“灸法是否能够治疗热证”一直是针灸界争论的焦点,特别到了近代争论尤为激烈。在长期的灸法临床实践基础上,周楣声教授提出“热证贵灸”的学术观点,在临床上治疗疔疖疮疡所致局部红肿热痛、外科疮疡以及脑膜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热证取得很好的疗效。《素问》指出“诸痛疡疮皆属于热”。灸法治疗全身发热症状疗效显著,《灸绳》书中介绍了“热证用灸的注意事项”:一是当时退热,但必须连续施灸方可巩固;二是灸时或灸后不久,热度反而上升;三是热证宜灸,并非说对任何类型的高热,均为唯一的治疗手段。针灸治热证的意义:打断恶性循环、稳定内部环境、恢复代偿功能、消除劣行冲动。
汪机在《针灸问对·卷之下》阐述了“热证可灸”的机制——“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周楣声教授通过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彻底打破了热证不能用灸的偏见,进一步提出“热证贵灸”的学术观点,为灸法的适应证开拓了广阔前景。《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于1992年2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也是这一成果理论和实践的总结。
(3)灸法自然,阳生阴长[3]。阳气在自然界及人体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为自然界的主宰,有形万物需依赖于“阳”的温煦才能滋生成长。蔡圣朝教授认为人体阳气足,则机体强健,艾灸正是激发了人体的阳气,使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灸法可助人之元气,令元气周流、内存,气亦能生血,营血属阴,故“灸法自然,阳生阴长”,使人阴平阳秘。
(4)灸具灸法创新促进灸法发展。周楣声教授重视“改革灸具,创新灸法”[4],认为灸效之不彰,主要在于灸法之原始,因此改进灸具与灸法,乃是发扬与振兴灸法的一项必要措施,先后研制了灸架、喷灸仪、点灸笔等10余项灸具。蔡圣朝教授认为目前困扰灸法推广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艾烟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对治疗室环境的污染问题;二是传统的艾灸方法费力、费时,不利于推广,因此提出“灸具灸法创新促进灸法发展”的学术观点。根据艾灸器械的应用目的,将温灸器分为两类:一是治疗性艾灸器械,用于临床治疗并形成温灸器灸法,比如集治疗、聚烟、排烟于一体的蔡氏通脉温阳灸;二是辅助性艾灸器械,比如处理艾烟的通脉温阳灸排烟系统、通脉温阳灸聚烟罩、艾条点火炉。在灸法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花针灸学派“梅花二十四灸”[5-6],丰富了传统灸法的内容。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中医流派、中医学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团队在灸法上继承了古代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经验,师古而不泥,有继承而又有创新。
灸法是一种传统的外治法,一直以来以操作简单、方便、疗效显著为其特长,但是在现代医学和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灸法操作越来越难以适应物质文化发展的需要[7]。比如艾烟是艾灸治疗过程中的产物,现代研究表明能够杀菌消炎、促进创面修复和愈合,用于治疗褥疮疗效显著,但是艾烟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又污染治疗室内空气,让患者和针灸医师难以忍受。在研究艾烟理化性质的基础上,本团队先后研制了无烟艾灸治疗床、艾烟净化器、艾烟净化车、通脉温阳灸排烟系统、通脉温阳灸聚烟罩,减少了针灸治疗室内艾烟的含量;在艾灸治疗时一些特殊的操作,如患者需暴露胸、腰、背、腹等部位,一是暴露了患者的隐私,二是长时间的治疗让暴露部位容易受凉,传统灸法标准化操作和护理要点的制定,使灸法操作与现代医学的要求接轨;灸法虽然在治疗、康复、保健方面应用广泛、疗效卓著,但是灸法在临床的应用日益稀少,原因较多,比如传统的操作方法费力、费时,本团队改革传统灸具、创新传统灸法,发明了60多种艾灸器械,获国家专利60余项,形成了梅花针灸学派特色的吹灸疗法、头颈灸[8]、通脉温阳灸[9]、点灸笔灸法、灸架灸、脐腹灸、胸阳灸、肢体灸、足灸、温灸器温针灸[10]、温灸器化脓灸、温管灸、按摩灸、温灸器隔物灸等14种单式灸法,以及10种组合灸法[11];大众对灸法的知晓率很低,本团队深入社区、学校普及灸法知识,展示灸法疗效。
将时间针法取穴法的精髓应用于灸法治疗,发展为时间灸法,是本团队在灸法学术的又一创新[12]。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针刺取穴法,之所以只闻时间针法,未闻时间灸法,主要原因在于五输穴的井荥输穴位置狭小,针刺尚可,灸法不易操作,艾炷不易放置,艾条粗壮也难治疗。周氏万应点灸笔是周楣声教授发明的一种药物艾条,外形纤细,无烟,气味芳香。本团队将其应用于时间灸法的治疗,取穴方便,使时间灸法成为可能。灸法分补泻,《内经》记载了艾炷灸补泻的操作方法,“以火补者,以火泻者”(《灵枢·背俞》)。艾炷灸补法易行,泻法难做,周楣声教授经多年研究,发明了吹灸仪实现温泻作用的吹灸疗法,这是灸具创新带来灸法创新的典型实例。
铺灸是一种重灸法,艾炷用量多,艾烟大,治疗时间长,是流传于江浙地区的民间灸法,经过全国中医针灸师改革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技术流派:浙江罗氏铺灸、山东崇氏督灸、安徽蔡氏通脉温阳灸、甘肃何氏铺灸。蔡圣朝教授改革铺灸的操作方法,发明了通脉温阳灸治疗器,使铺灸操作安全;发明了通脉温阳灸聚烟罩和通脉温阳灸排烟系统,使铺灸治疗达到无烟化,给患者和医者提供了一个无烟的室内环境,同时通脉温阳灸操作规范和护理方案的制定,使铺灸操作流程规范、增加了人文关怀,赋予传统铺灸新的生命力。
临床疗效是几千年来中医能够长盛不衰、传承不绝的生命力,保证了中国人民繁衍生息、人口鼎盛。中医传承数千年,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研读四大经典和本门医学典籍,继承前人经验,跟师学习,还有本团队所做的七八十项灸具改革和创新,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临床服务,为了提高临床疗效,解决广大人民的疾厄困苦。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立足之本,唯有真正的临床疗效才能为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才能够保持中医的生命力,发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
继承古代针法、灸法的精髓,并将其改革、创新,形成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指导临床、服务临床,在临床实践中验证。梅花针灸学派第六代传人周楣声教授在长期的灸法临床实践中发现了灸法感传规律——灸感三相,灸法感传对于灸疗作用的重要性,相当于针法的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1.灸感三相。周楣声教授认为“通则不病,病则不通”。通者,洞达也,畅顺也,不滞也,得其理也,无所不流也。络脉、经脉阻滞是内伤、外感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虽有万殊,而不通之害则一也。治病手段虽有万端,莫不是助其通也,灸法感传正是灸法治疗疏通经络的疗效表现。灸感有两种:一是局部温热舒适,灸后不起泡,或局部灼热、疼痛,灸后起泡;二是局部热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向患处及远方传导称灸法感传,是指当艾热治疗位置稳定、作用集中、热力均衡、时间持久、始终作用于一点,局部艾热蓄积到一定程度时,感应离开灸处,开始向病处及远方流行。灸感三相是在采用特定的灸疗作用方式和作用量的影响下,人体在不同治疗时间段所发生的3个主要反应过程。
2.灸法感传与灸效[4]。周楣声教授认为,灸法感传和治疗效果与灸法、灸材、灸时、取穴四者有密切关系。一是以艾为灸材施行化脓灸或温和灸是正宗的传统灸法,其他如磁、光、电所致物理发热难以媲美艾灸;二是取穴施灸、长时足量施灸,二者与艾灸疗效息息相关,《灸绳·灸赋·灸不离宗赋》说:“夫灸者穴之用也,穴者灸之法也。灸不离穴,效由穴生,为烘为烤,尽失本真……夫灸者久之用也,灸者灸之法也。灸必须久,效由久生,从火从久,灸义可征。”
在过去,中医流派学术的传承,或父子相传,或师徒授受,或私淑,还有官办医馆科班学习。近代西式学校传入我国,学院教学成为我国中医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但随着学校培养方式的普及,弊端逐渐显现,学校培养的学生按西医模式学习,而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在师徒相授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老师的用药处方经验、思维模式、诊疗技巧、医德等。周楣声教授家传梅花派针灸学术过去一直以家传方式进行传承,1979年周楣声教授到安徽中医药学院工作,著书立说,整理出版家传《金针梅花诗钞》,举办全国灸法学习班,除家传之外,又加师承、私淑,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2010年梅花针灸学派学术研究团队组建,2014年庐阳梅花针灸入选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年初梅花针灸学派第九代启蒙计划实施,家庭式第九代传人培养模式启动。
自古以来,疾病不断增多、病种千变万化,医生一直在寻求治疗疾病的方法、解决疾病的良方妙药。到了现代,一方面西医排斥中医,中医西化越来越严重,中医的诊疗成分在中医执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临床所遇到的现代疾病,比如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越来越多,而有效治疗方法和手段甚少,正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说:“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传统的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手段,内治、外治以及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为我们留下了资源丰富的宝库,如何从这个宝库吸收足够的养分?首先,精研古典医籍、各门各派及本门典籍,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即继承前人的经验是我们开发利用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的前提;第二,古人的经验,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我们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在学习中改革传统医学中落后的内容,继承后要有所创新,发扬光大;第三,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发展而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其临床疗效是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究其机制,量化其指标,成为人人都能掌握的现代医学,是今后不断研究的目标。
[1]王键,陈雪功.新安医学精华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5-16.
[2]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脐腹灸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初探[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2):56-57.
[3]袁卫华,蔡圣朝.蔡圣朝主任灸法医案3则[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2):132.
[4]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周楣声教授灸法治疗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4):3-5.
[5]贺成功,蔡圣朝,龙红慧,等.浅议梅花二十四灸[J].中国针灸,2013,33(7):622-626.
[6]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梅花二十四灸及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2):104-106.
[7]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影响灸法治疗效果的因素浅析[J].中医学报,2015,30(9):1373-1376.
[8]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头颈灸疗法及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738-740.
[9]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蔡圣朝主任医师通脉温阳灸治疗经验[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3):90-92.
[10]贺成功,黄学勇,龙红慧,等.温针灸疗法及应用[J].中医学报,2015,30(1):143-145.
[11]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数联组合灸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7):88-91.
[12]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时间针灸学理论探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2):101-10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病重点专病专科(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2号),蔡圣朝名医传承工作室(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