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彦波
(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分析
潘彦波
(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目的分析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溶栓方式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机械取栓治疗,B组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C组给予单纯的动脉溶栓治疗,对比三组溶栓效果。结果三组TIMI血流变化、病变狭窄程度以及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差异显著。结论机械取栓比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取栓
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发病率在各类脑血管疾病中占据主要地位,它的主要特点为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1]。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提升[2]。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溶栓方式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患者30例。A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45~85岁,平均年龄为(53±10.5)岁;B组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48~85岁,平均年龄为(55±12.5)岁,C组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47~83岁,平均年龄为(54± 11.5)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给予机械取栓治疗:采用10 m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采用改良的Sedingger技术对患者的右侧股动脉穿刺,再将6F动脉鞘置入,将3000 U肝素入壶,将6FGuiding在导丝引导下送入,将Guiding头端送到患者的病变动脉中,然后再对其进行造影,明确动脉狭窄的部位以及程度。然后在Raodmap下,采用Siler-speed-14微导丝或者PT导丝将Rebar18微导管支架输送系统进行导引,然后再将Rebar导管头端送过患者的血栓部位。从Rebar中送入SOLITAIRE AB支架,将Rebar回撤,释放支架,造影完成之后再从患者体内将支架撤出,对取出的血栓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回抽30 mLGuiding内血液,避免已经脱落的血栓在此随着血流流入脑动脉中,造影完成之后显示取栓后图像。将动脉鞘拔动,采用雅培血管闭合器进行止血操作,将穿刺点包扎起来。
C组给予单纯的动脉溶栓治疗:采用10 m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给予患者局部麻醉,然后采用改良的Sedingger技术对患者的右侧股动脉穿刺,再将6F动脉鞘置入,将3000 U肝素入壶,将6FGuiding在导丝引导下送入,将Guiding头端送到患者的病变动脉中,然后再对其进行造影,明确动脉狭窄的部位以及程度。将微导丝或者Trensend微导管送入,再根据路图将微导管头端送入血栓远端中,按照每小时1万U的速度从微导管内泵入,剂量为10万U。将导管回撤,将头端埋在血栓中,将10万U尿激酶注入,将导管回撤到血栓近端,将10万U尿激酶注入,每10 min造影一次。
B组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静脉给予患者100万U尿激酶,加入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给予患者静脉滴注,30 min内静脉滴注完,再进行动脉溶栓,动脉溶栓的方法与C组一样。
1.3 观察指标:对三组治疗后的TIMI血流变化、病变狭窄程度以及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统计相关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计数资料对比用t检验,计量资料对比用χ2检验。P>0.05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三组TIMI血流变化进行对比,C组患者TIMI血流≥2级的有18例,占60%,B组有15例,占50%,A组有30例,占100%。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三组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对比,C组患者动脉狭窄残余≤30%的有4例,占13.3%,B组有3例,占10%,A组有14例,占46.7%。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三组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情况进行,C组患者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有16例,占53.3%,B组有17例,占56.7%,A组有0例,占0.0%。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溶栓治疗在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使患者已经闭塞的血管再通,并且恢复局部脑组织供血,逆转或者抑制缺血的脑组织坏死,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静脉溶栓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溶栓方法,它的设备简单、费用低,患者较为容易接受,但是静脉溶栓的出血量较多,容易出现早期闭塞现象。动脉溶栓则能通过造影对患者的脑血管部位进行准确的判断,但是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机械取栓不会增加出血量,并且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将血管开通,能够有效缩短梗死的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三组患者的TIMI血流变化、病变狭窄程度以及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1] 周虎传.急性脑梗死机械溶栓的研究现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0(6):469-472.
[2] 张岩.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和动脉内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3.
R743
B
1671-8194(2017)09-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