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农业委员会 221100)
探讨我国生长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
王会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农业委员会 221100)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集约型的生猪养殖成为生猪养殖的重要形式。生长育肥期是生猪生长的最后阶段,其生长质量直接决定盈亏情况。加强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饲料进行饲养是提升养殖户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探讨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为广大生猪养殖户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养猪;生长育;肥猪;饲养管理
在健康饮食观念的深化下,人们对生猪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养殖户对生猪品种、防疫、饲料以及管理等要求也相应提升。从育成到实际出栏上市这一阶段就是生长育肥期,也就是生猪的70~180日龄,此时生猪生长的速度最快,日常饲料消耗超出全部成本的60%。因而,该阶段既是生猪生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养殖户经济收益高低的关键时期[1]。因而,养殖户应注重充分尊重生猪生长发育规律,并善于学习猪育中、饲料管理及环境控制等方面有效策略,采用科学有效的防疫与管理技术,以保证阶段中的生猪增重快、饲料消耗少,从而实现高收益的目标。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可分为限制饲喂与自由采食两种形式。以50~60kg为分界点,在生猪体重尚未达到此标准时,养殖户应给予高蛋白、高能量日粮,补充营养成分,最大限度保证饲料使用率及增加生猪的日增重;若生猪体重超过此标准,养殖户应在不影响生猪日增重条件下,适当进行日粮能量的水平限制,如此可避免沉积过多脂肪,以获取高瘦肉率的胴体。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养殖户也可先采用先自由放养后限制的方式。以60kg为分界点,体重尚未达到以上标准时可不限量进行喂养或让生猪自行采食,饱食后剩余饲料可促进其肌肉生长,而达到增重目标;而体重已超过以上标准应限量限顿进行喂养,按照自由采食的80~85%让生猪食用到8成饱,一方面不影响增重,另一方面也不会减少生猪脂肪沉积。
若饲料品质不好,既可减缓生猪增重以及降低饲料的利用率,也可影响到生猪胴体品质。猪是一种单胃杂食类动物,饲料不优良极易导致脂肪酸沉淀在生猪机体内,致使生猪体质出现变软情况。如此则要求养殖户在喂养过程中选用优良饲料,尤其是生猪上市前2个月尤为重要。另外,饲料喂养方式也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饲料经煮熟后,其维生素与营养成分可严重破坏。在高温熬煮时,饲料中的蛋白质变质,如此生猪的饲料消化与利用会相对降低。另外,青绿且多汁的饲料经煮熟后,容易在化学反应中出现亚硝酸盐,导致生猪出现中毒。因而,养殖户可选用生饲料,一方面可最大限度保证饲料的营养价值,另一方面也可节省燃料、降低成本。
把握日料稀稠度是喂养的重要工作[2]。在调制日料时把握好稀稠度,不可太稀。太稀的日粮可影响生猪的唾液分泌,过度稀释其胃液,在过度消耗体热的情况下影响生猪的进食量。因而,在调制过程可按照1∶2~4的料水比,夏季适当调稀,冬季则适当调稠。日粮配置应多样化,避免单一饲料喂养,注重营养均衡全面搭配,充分发挥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的营养成分,实现蛋白质与其他营养成为互补,提升蛋白质利用率,为生猪生长提供营养保障。
在规模化生猪养殖过程中,科学提供营养补给可保证仔猪正常生长,在生长育肥期阶段更加突出。为此,养殖户需全面了解生猪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培养营养补给,既要满足生长育期肥猪所需的营养,也要节约一定饲养成本,以提升经济收益。日粮能量水平与浓度提高,虽可一定程度上加快肥猪生长发育速度,提升饲料利用率,但也常常会出现生猪胴体过肥过大情况。如此则要求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充分考虑合理喂养方式,将提升日增重与保证酮体品质两者兼顾。具体做法中,养殖户可应生猪生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蛋白质供给,合理配置日粮,以满足不同阶段生猪对营养的需求。另外,赖氨酸、蛋氨酸与色氨酸等氨基酸是育肥猪生长的必要因素,养殖户可适时添加一定氨基酸,保证必要的营养补给。
生猪养殖过程中,应补充足够的清洁饮水。水是维持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充足饮水在调节生猪体温、补充水分、助于排泄等皆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养殖户及时给予充足且干净饮水,以保证育肥猪正常新陈代谢。若饮水中钠含量过高,需相应性降低饲养日粮的盐含量。
综合考虑生猪品种、体重、性别以及采食情况等多方面,将生猪进行合理分群管理。同一群生猪个体上的体重与品种等差异不宜过大,仔猪阶段的分群中,群内体重差异不可超过3kg,如此保障生猪生长发育可在相当健康的环境中。分群应按照 “昼不合夜合”、“去强留弱”原则[3]。待生猪自保育舍养殖阶段过渡到育肥舍养殖阶段时,可开始实行日常调教,让生猪逐步养成采食、睡觉以及排粪尿位置固定的“3点定位”习惯,既可简化日常各项管理工作,减轻清理、打扫劳动强度,还可时刻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其中应注意的是,调教工作应早抓、勤抓,还应勤赶、勤守候。另外,养殖户应合理保持生猪饲养密度,多以10~20头/圈为宜。
每日进行打扫清理猪圈,并定期刷拭猪体,减低病菌感染,减少疾病发生,也可提升生猪饲料利用率与日增重。一定程度内的光照可有助于提升生猪的抗病能力与日增重,过弱光照可促使生猪脂肪沉积,导致胴体较肥;过强光照会导致降低生猪日增重,导致其胴体变瘦、因而,养殖过程中还应保证充足光照。除了光照外,猪舍温度对于生猪生长发育也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生长育期猪的环境以16~23℃温度、45~70%湿度为宜,做好环境温度与湿度的控制。猪舍过低温度致使生猪体温热能增加,其日净重也相应减少;猪舍过高温度致使生猪食欲下降,其代谢增强,饲料利用率也相应性降低,且温度过高利于细菌、寄生虫及病原体繁殖生长,加大疾病发生与流行风险。因而,养殖过程中也需加强防暑防寒的管理工作,夏季应做好降温防暑工作,多增加饮水喂养次数,并安装相关通风降温仪器;冬季则应做好保温工作,合理进行通风换气,以防过多NH3、H2S有害气体积累,保证猪舍的温度。
减少虫害、疾病是生猪养殖中十分重要的工作。规模化养殖场应重视驱虫、防疫工作,综合考虑地区地理位置与环境、当地疫病状况、饲养条件及水平等因素,科学制定免疫防虫方案,建构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管理机制,首先从源头上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切除一切危险病细菌。此外,养殖户可在日常喂养中添加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改善生猪的肠道消化功能,消除日粮抗营养因子,帮助育肥猪更好地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提高其机体病细菌非特异抵抗功能。在规模化养殖场中,对猪场危害较大的寄生虫主要有疥螨、鞭虫、蛔虫、圆线虫等,养殖户需及时清除生猪体内外繁殖的寄生虫。90日龄仔猪进行第1次驱虫,135日龄第2次驱虫,选用药物有驱虫净、敌百虫或伊维菌素等。驱虫的同时注意加强对猪栏舍场地的消毒,驱虫后将驱虫后的粪便清扫干净堆积起来进行发酵深埋。
总而言之,生猪生长育期是决定养殖获利的关键阶段。要想最大限度取得经济收益,养殖户在生猪饲养过程中应充分抓住猪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选择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作好猪圈的清洁卫生工作,控制生猪生长环境,提高生猪的饲料利用率。
[1]杜文国.规模化猪场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点[J].养殖与饲料,2016(6):29.
[2]林传星,张晓鸣,朱克峻,等.浅析我国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J].饲养饲料,2015(11):60-61.
[3]赵红锋.规模化猪场生长育肥猪饲养管理和保健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6):243.
[4]王兴群,毛以智.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12):68.
[5]张青,张旭,顾爱民.规模化猪场中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J].今日养猪业,2013(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