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飞
PDCA循环模式在呼吸内科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史晓飞
目的 观察PDCA循环模式在呼吸内科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94例呼吸内科患者, 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 各47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改良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PDCA循环模式干预,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组患者中对护理不满意10例, 较为满意18例, 十分满意19例, 护理满意度为78.72%;改良组患者中对护理不满意1例, 较为满意21例, 十分满意25例, 护理满意度为97.87%;改良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出现5例恶心, 3例呕吐, 2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8%;改良组患者仅出现2例恶心,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改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呼吸内科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的效果较好, 该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呼吸内科;优质护理;PDCA循环模式;满意度
在临床各科室当中, 呼吸内科主要收治呼吸道感染、哮喘、肺部结核、肺炎等患者。呼吸内科的患者一般为慢性疾病,且患者的病情相对较为严重, 患者发病后还很有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 所以需要接受长期治疗[1]。对于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对于患者病情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还能有效提高患者自身的舒适度, 进而实现患者的全面康复[2,3]。本院在对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在本院呼吸内科就诊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本院住院治疗, 且住院时间≥5 d, 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加此次研究, 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意识模糊患者, 其他科室患者, 表达障碍、无家属陪护患者, 无法配合研究进行的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及改良组, 每组47例。常规组患者中男27例, 女20例, 年龄19~70岁。改良组患者中男28例, 女19例, 年龄21~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理情况、生命指标、体征变化、个人心理等进行重点护理观察, 还要准备好急救所需的物品、药品及相关设备等。改良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PDCA循环模式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2.1 计划 在计划阶段内,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历及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并且对患者的病情、个人状态等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不同的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需要在计划当中加入病房清洁、病情观察、科学用药等基础护理方案, 并且根据患者不同身心情况进行心理沟通等。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估。
1.2.2 执行 护理人员需要按照预先制定的护理计划开展临床护理, 做好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并且将护理方案当中的步骤、内容及作用等详细告知患者, 以此缓解患者的不安心理等。呼吸内科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严密观察, 并且尽量满足患者护理需求, 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1.2.3 检查 护理人员需要每日对护理内容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护理人员还需要每周定时检查护理的内容, 对患者1周护理情况进行评估分析, 进而发现每日检查当中难以发现的问题, 比如患者的饮食是否恰当等。通过这种检查, 护理人员可以确切掌握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此避免出现严重不足。
1.2.4 处理 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选择科学的方案加以解决, 并且对护理计划当中的问题环节进行及时调整处理, 进而在下一个循环周期内进行及时改正[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包括患者护理的舒适度、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等相关内容。量表满分为100分,患者打分<60分为不满意;61~85分为较为满意;>85分则为十分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较为满意)/总例数×100%。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与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护理满意度 常规组患者中对护理不满意10例, 较为满意18例, 十分满意19例, 护理满意度为78.72%;改良组患者中对护理不满意1例, 较为满意21例, 十分满意25例,护理满意度为97.87%;改良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0,P=0.004<0.05)。
2.2 不良反应 常规组患者出现5例恶心, 3例呕吐, 2例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8%;改良组患者仅出现2例恶心,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改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4,P=0.013<0.05)。
呼吸内科的患者一般为重症患者, 且很多患者的年龄较大, 所以容易出现不稳定情况,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并发症等,患者的病情变化速度也会较快[5,6]。针对这类患者, 选择科学的护理方案对于患者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呼吸内科患者的常规护理多以病情、体征等的观察为主,这种护理方案存在明显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 既无法满足患者的多方面护理需求, 对于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做到及时解决。PDCA循环模式也被称作戴明循环, 主要包括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四个不同环节, 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患者的护理达到持续优化的标准[7,8]。护理人员在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中, 可以在每一轮循环中发现护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并且在下一轮循环当中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这样可以保证护理的可操作性与较好的程序性, 为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处理患者护理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方式[9]。护理人员在PDCA循环模式中, 既可以对患者护理的微观方面进行科学操作, 还能实现宏观的护理管理, 这样就可以确保患者的护理效果[10]。
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形式的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 常规组患者中对护理不满意10例, 较为满意18例, 十分满意19例, 护理满意度为78.72%;改良组患者中对护理不满意1例, 较为满意21例, 十分满意25例,护理满意度为97.87%;改良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出现5例恶心, 3例呕吐,2例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8%;改良组患者仅出现2例恶心,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改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呼吸内科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的效果较好, 该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 尹瑞华, 石换华, 刘玉芬, 等. 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呼吸内科的效果探讨. 临床医学工程, 2017, 24(7):1013-1014.
[2] 李周轩, 林焕英. CA循环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 当代医学, 2013, 19(35):130-131.
[3] 陈瑞娟. PDCA循环模式在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3):173-174.
[4] 郑瑶. PDCA循环模式在呼吸内科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 24(18):88-89.
[5] 赵大海, 郑凌, 马长秀, 等. PDCA循环在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安徽医药, 2013, 17(12):2186-2187.
[6] 李立群. PDCA循环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23):16-19.
[7] 周亮, 乔印玲, 王涛, 等. PDCA循环在临床医学生呼吸内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继续医学教育, 2017, 31(3):87-89.
[8] 姚莉, 李保兰, 尹长春. PDCA管理模式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1):140-141.
[9] 纪静娴. PDCA循环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9):00124.
[10] 王亚男. 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PDCA循环的应用研究. 医学信息, 2015(14):1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107
110101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