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思和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74208)
如何提高林下养鸡经济效益
谭思和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74208)
广大农牧区实施林下养鸡有诸多经济增收优势,结合近年林下养鸡生产实践总结,推广几种经济实惠的林下养鸡实用技术及管理方法,为农牧民开辟一条养殖增收的新途径。
林下养鸡;转化增值;集约增收;食药保健;预防程序;经济效益
(1)在广大农牧区可充分利用林果地、经作物地、天然草场等适合区域进行养殖,只要选对投养季节和适合时机,确保天然牧草、作物籽实、昆虫等食物源丰足,即可节省大部分饲料投入而节约创收。
(2)建场林果地周围有必要建筑围墙或网栏实施隔离,以防止非本场人员、车辆、其他动物等随意入侵养殖基地,构建有效生物安全防范屏障。
(3)选址地势应保证相对高燥、排水利湿性能良好、背风且向阳,以利于开展饲喂及防疫管理等工作。
(4)选择有便利水源 (地下水、塘库或溪流)及电力设施,饮水源安全无污染、符合饮用水安全标准,加上供电电力充足,这样最有利于规模鸡场缩短育肥期,争取早期育肥出栏。
(5)养殖规模达5000羽以上的林下生态鸡养殖场,鸡舍应合理布局,至少建设3幢以上鸡舍,每幢鸡舍间距500m左右,以减少鸡群交叉感染几率、降低发病率。
(6)计划投养鸡群的林果地应以网栏划片、分区域轮牧,给生态系统保留自然恢复、休养生息的足够时间,以提高林果地下资源的利用率。
林下养鸡以生态放养为主,现有食物资源科节约部分饲料,但不足部分需要适当补充全价精料才能达到快速增重、早期出栏、降低疫病风险、集约增收的最终目的。笔者总结林下放养管理要点。
(1)初期对新进鸡苗实行恒温、脱温处理,10~20日龄以内雏鸡苗不宜立即实施自然散养,应在保育舍内精细化管理一段时间,适宜温湿度控制为22~25℃、相对湿度65~70%,注意观察其羽毛基本丰满、消化能力及运动能力较强时,才能逐渐实行自然放养,环境适应过渡期约3~7d左右,这样可以防产生不良环境应激、提高雏鸡放养成活率。
(2)15日龄以内雏鸡应以易于消化的全价雏鸡料为主,15日龄以后逐步掺搭适量瓜果蔬菜、鲜嫩牧草、作物籽实等食物原料进行饲喂,一般训练至30日龄以后可完全适应全散牧方式,此时雏鸡具备较强的自主觅食能力,不会造成饥饿性生长抑制及饿死现象。
(3)达到20~30日龄的生态放养鸡宜实施 “舍饲+散牧”模式,以便管理人员针对性控制环境应激综合征、统防统治呼吸道疾病及寄生虫性疾病(球虫、肠道蠕虫),此阶段雏鸡属高敏体质,最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应主动开展 “治未病”,比如完成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支、鸡传喉等高危害病种的疫苗免疫,以及防治体内外寄生虫病等。
(4)实施林下放养初期应开展必要的固定条件反射训练(驯化),方法是:每天定时、定量、定点投喂适量饲料,从不间断、反复强化固定该条件反射;安装足够饮水设施设备,保证不间断充足清洁饮水供应;投喂饲料时要有固定人吆喝,或以固定钟声召唤鸡群在固定地点采食饲料。经过这种反复强化训练7~10d后,鸡群可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自然条件反常不利(风、雨、霜、雪、大幅降温等)、入夜大幅降温时,可召集鸡群回到舍内固定位置歇息,并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置群内异常发病个体以及针对性实施整群防治、补料育肥等。
不能因为林地放养与其他养殖场隔离,空气流通,污染较少而忽视防疫,同样要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具体为:雏鸡1日龄注射马立克疫苗,9日龄用新城疫Ⅱ系加传支H120滴鼻,14日龄法氏囊疫苗2倍量饮水,25日龄注射新城疫油剂疫苗,45日龄法氏囊疫苗2倍量饮水加强免疫。实施每批鸡群综合免疫,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每批鸡出售后彻底消毒。对清理出的鸡粪集中消毒处理。
经长期实践验证,现代规模化、适度规模养鸡场 (户),务必要谨遵“适时出售”和 “全进全出”经营管理制度, “养好鸡”不如 “卖好鸡”,当商品鸡群达到适售规格,必需要及时清场出栏处理,并严格执行足够的“休养期”。经验证明,500羽以上规模养鸡场每天的发病风险极高,各种季节性常见病感染率、发病率高达10%以上,每多养殖一天,均有可能造成病死风险,从而折扣当前养殖效益。所以,达到出栏标准商品鸡群及时清场、作销售处置,可有效降低药物防治费用和病死风险、减少耗料,从而获得最稳定的经济效益。
谭思和(1971.11-),男,云南省永胜县人,专科,畜牧师,研究方向:现代畜牧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