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杰,王耀光,张云龙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3.菏泽市中医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黄文政教授辨证治疗血尿临床经验总结
周慧杰1,王耀光2*,张云龙3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3.菏泽市中医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在肾脏病及其他杂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黄文政教授认为血尿可由感受外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劳伤久病及外伤等多种原因导致,把血尿病机归结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瘀血留滞,血不归经;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三大类,总的概括为热、瘀、虚。临证施治时强调辨清虚实,结合血尿病机特点及多年临床经验,把血尿分为虚、实、虚实夹杂三大类,分别给予相应方药灵活辨证治疗。黄文政教授治疗血尿经验可归结为:祛除诱因,灵活使用止血药,活血化瘀,顾护肾阴及疏利少阳三焦。
血尿;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总结
黄文政(1941-),十一五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研究项目专家,第二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在肾脏病及其他杂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总结黄教授辨证治疗血尿经验如下。
血尿是指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因出血量多少不同,尿液呈现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证,关于血尿的论述,最早源于《内经》,称之为“溺血”“溲血”,直至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了“尿血”病名。传统中医学依据排尿时是否伴有疼痛,把血尿分为“尿血”和“血淋”,小便时不痛,或有轻微胀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本文章所论述的血尿不局限于传统医学所认定的“尿血”和“血淋”,凡是现代医学所称的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尿路结石、肾结核、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构畸形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等出现的血尿都可以参照血尿来辨证治疗。上述引起血尿的疾病,依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血证”“血淋”“石淋”“水肿”“虚劳”“癌病”等范畴[1-6]。
黄文政教授认为血尿可由感受外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劳伤久病、外伤等多种原因导致。其病机可以归结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瘀血留滞,血不归经;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三大类,总的病机概括为热、瘀、虚。
1.1 热
热邪是导致血尿产生的主要原因。《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
热邪分虚实也分五脏。①心火亢盛。《诸病源候论》云:“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象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心火亢盛,移热小肠,导致血络灼伤,血从小便而出。②肝经郁热。《医学心悟》曰:“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平肝,加味逍遥散主之。”或情志剧烈变动;或嗜好烟酒,多食肥甘,蕴热化火,或外感六淫之邪不解,邪入肝胆郁而化火,肝火过胜,疏泄失司,阴血妄行,血由尿道而出,发生尿血[7]。③脾胃热盛。《证治汇补·溺血》:“胞中或脾经,湿热之邪,乘所胜而下传水府……俱使热乘下焦,血随火溢。”《温病合编·热侵膀胱》:“热侵膀胱者,其邪在胃,胃热灼于下焦,在膀胱但有热而无邪,惟令小便赤色而己,其治在胃。”因嗜食肥甘炙煿之品或平素阳盛体质,易生湿化热,形成湿热实证。脾胃热实,湿热之邪移于下焦,损伤血络,出现血尿。④肺卫热盛。《血证论·尿血》:“尿血,治心与肝不愈者,当兼治其肺,肺为水上之源,金清则水清,水宁则血宁”。经脉上“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舍本。”五行上“肺金乃为肾水之母”。肺卫热盛,母病及子,循经热迫于肾,灼伤血络,出现血尿。⑤阴虚火旺。《寿世保元·溺血》:“尿血,因心肾气结所致,或忧劳房室过度而得之,实由精气滑脱,阴虚火动,营血妄行耳”。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倦久病均会损及肾之阴阳,而阳常有余,阴不足,故肾阴亏损较为常见。肾阴不足,水火失济,相火妄动,灼伤脉络,出现血尿。血尿的病位虽在肾与膀胱,但与心、肝、脾、肺也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血液生化于脾,受藏于肝,总统于心,输布于肺,化精于肾,脉为血之府,任何影响五脏功能障碍的因素,均可导致血溢脉外而成尿血[8],故五脏皆可导致血尿。论虚实,以肾脏之虚火常见,其他四脏均以实火为多。
除了五脏之热,热邪还常兼夹湿邪,形成湿热病邪,影响着气机运行与精血津液的正常输布。湿热病邪胶合难解,蒙上流下,可弥漫三焦,偏于下焦膀胱者,可见小便色赤,淋漓不畅,灼热刺痛。湿热交蒸,蕴酿成毒,易诱发和加重病情。若湿热化燥,深入营血,则迫血妄行而出现除血尿外还伴发其他部位紫斑或出血的血证。如出血过多,可引起气随血脱之危象,应给予警惕。
1.2 瘀
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热盛血动,迫血妄行,或脾不摄血,肾失封藏或外伤损及脉络,形成离经之血,未出体外,无论新旧均为瘀血;气机不畅,血运瘀滞;热邪煎熬血液,粘滞为瘀;气虚血行迟滞而留瘀;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瘀血阻络,血不归经,溢于脉外是血尿病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
1.3 虚
《景岳全书·血证》:“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行,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而妄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理血论》:“中气虚弱,不能摄血,又秉命门相火衰弱,乏吸摄之力,以致肾脏不能封固,血随小便而出也。”中焦脾气亏虚,统血无力,或肾虚不固,血失藏摄,血渗膀胱而出现血尿。故因虚致血尿者责之于脾、肾亏虚。
虽然热、瘀、虚是血尿产生的主要病机,但临床中因受患者体质、环境、饮食及用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造成热、瘀、虚夹杂存在,并兼夹湿、毒等病邪,最终呈现病理的错综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结合血尿产生的病机以及多年临床经验,黄文政教授提出,血尿分虚、实、虚实夹杂三大类,故治疗血尿一定要辨清虚实。实证:以热、瘀为多。因热尿血者以凉血止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或清热利湿。因瘀尿血者以化瘀止血为主。虚证:以脾、肾亏虚多见。脾虚统血无力者以补中健脾,益气摄血为主。肾虚分气虚和阴虚,肾气不固者以补肾固涩为主,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为主。虚实夹杂证:临证之时应虚实兼顾,调整阴阳气血之平衡。同时应注意祛除诱发因素,尤其外感和热毒,及早干预截断病势发展,故治疗应把握急则治其标,祛邪务尽的原则。黄教授结合临床病证,总结血尿常见证型如下。
2.1 实证
2.1.1 心火亢盛,热移小肠证
小便赤涩刺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渴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苔薄,脉数。治法:清心养阴,利水通淋,方剂:导赤散加减。生地黄,通草,竹叶,莲子心,车前草,赤茯苓,小蓟,白茅根,生甘草。
2.1.2 肺卫热盛证
发热恶风,口燥咽干,甚或咽喉肿痛,咳嗽,小便色赤或镜下血尿,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弦数。治法:清上滋下,凉血止血。方剂: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黄芩,元参,生地黄,石苇,蝉蜕,僵蚕,女贞子,旱莲草,荠菜花。热毒壅结,咽喉、乳娥红肿热痛严重者以五味消毒饮为基础方加牛蒡子,板蓝根,重楼。
2.1.3 下焦湿热证
小便频数,黄赤灼热,尿色鲜红,淋漓涩痛,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剂:小蓟饮子加减。小蓟,藕节,蒲黄,生地黄,麦冬,茜草,生侧柏,白茅根,六一散,苎麻根。血淋、尿血,每耗阴血,故对于病久或偏于血虚者,以五淋散来辨证加减。小蓟饮子和五淋散均可治血淋,前者侧重清热凉血,治以下焦热盛为主。后者侧重养血通淋,用于血虚血淋者。若湿热偏重,方选八正散或柴苓汤。八正散重在利湿通淋,柴苓汤偏以疏利三焦。黄教授提出八正散和柴苓汤均可治疗湿热下注之热淋,然柴苓汤较八正散可以减少热淋复发率,并能有效降低尿白细胞。下焦湿热蕴毒者,加用蒲公英,红藤,败酱草。若湿热久蕴,熬尿成石,遂致石淋者,治以利水通淋,滑窍排石。方选石苇散合四金汤加减。依据多年临床经验,黄教授临证之时,常在通淋排石的基础上配伍少许温阳药如巴戟天、肉苁蓉,鼓动肾气,助膀胱气化从而增加膀胱蠕动以利排石,同时配伍破血通经药以消结石,如穿山甲。
2.1.4 下焦瘀热证
小便鲜红或尿中见血,尿后灼热疼痛,病情反复不愈,舌红苔薄或舌黯有瘀斑,脉弦涩。治法:泻热逐瘀,化瘀止血。方剂:瘀热轻症,治以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萹蓄,冬葵子,王不留行);重症治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桃仁,大黄,桂枝,萹蓄,瞿麦,冬葵子,王不留行,甘草),同时配伍三七、茜草、蒲黄等化瘀止血利尿。
2.2 虚证
2.2.1 阴虚火旺证
小便短赤带血或镜下血尿,因受热或劳累而诱发,排尿疼痛不甚,或无疼痛,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剂:轻症以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黄,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萸肉,知母,黄柏,白茅根,茜草)。重症以茜根散加减(茜草,生侧柏,黄芩,生地黄,麦冬,阿胶,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榆,藕节炭,苎麻根)。前方偏于滋阴补肾,后方侧重于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因肝为罢极之本,同时肝肾同源,故对伴有情绪抑郁,易疲乏,无力者(以女性多见),可选用滋阴养血疏肝之滋水清肝饮加减治疗。若同时伴有卫表不固者(以小儿多发),表现为:平素无明显不适,易外感、劳累,镜下血尿反复发作,舌红苔薄,两寸脉弱,尺脉滑大。治以益气固表,滋阴清热凉血,方选玉屏风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2.2.2 脾不统血证
久病尿血,甚或兼见其他部位出血,神疲倦怠,面色少华,短气,少食,舌质淡,脉细弱。治法:健脾补中,益气摄血,方剂: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太子参,白芍,当归,熟地黄,阿胶,升麻,仙鹤草,棕榈炭。
2.2.3 肾气不固证
久病尿血,尿色淡红或镜下血尿,遇劳加重,头晕耳鸣,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治法:补肾固涩。方剂:无比山药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五味子,仙鹤草,蒲黄炭。
2.3 虚实夹杂证
2.3.1 气阴不足,湿热内蕴证
尿频,尿急,尿色黄赤,或镜下血尿,尿时疼痛不甚或无痛,疲乏无力,口舌干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方剂:清心莲子饮加减。生黄芪,太子参,黄芩,柴胡,麦冬,地骨皮,车前子,莲子,苎麻根,地锦草。若伴小腹冷痛,表现为上热下寒者,配伍小茴香,肉桂,效果不佳者可再增附子、细辛。
2.3.2 阴虚湿热互结,瘀血阻络证
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满视野,如洗肉水样,舌红少苔或苔花剥,脉细弦。治法:养阴、清热利湿,化瘀止血。方剂:猪苓汤合化血丹。猪苓,茯苓,阿胶,泽泻,滑石,煅花蕊石,三七,血余炭。
2.3.3 气阴不足,湿热内蕴,瘀血阻络证
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时不痛,病程较久,反复发作,劳累、外感后加重,疲乏气短,或伴尿蛋白,水肿,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治法:疏利少阳,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剂:自拟方肾疏宁加减。生黄芪,太子参,麦冬,柴胡,黄芩,丹参,萹蓄,山萸肉,白花蛇舌草,生地榆,苎麻根。
黄文政教授治疗血尿经验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3.1 祛除诱因
血尿的发生与加重往往与诱发因素密切相关,尤其对于肾性血尿患者,更应注意避免及祛除诱因。感染为常见诱发因素,根据感染部位不同,选用不同的针对性药物,如IgA肾病血尿患者易出现咽喉不适,故治疗上偏于疏风清热利咽。
3.2 灵活使用止血药
依据血尿严重程度,分层次选用力度不同的凉血止血药。地锦草、荠菜花止血力弱,小蓟、茜草止血力中,苎麻根、生地榆、白茅根止血力强。对于血尿病证不应见血即行固涩,应审证求因,必伏其主,而先其所因。《医学心悟》:“凡治尿血,不可轻用止涩药,恐积瘀于阴茎痛楚难当也。”故对于血尿患者,不应过早使用收敛固涩药物,如仙鹤草、棕榈炭。血尿严重者,可选用性味酸、涩但有止血化瘀之效的煅花蕊石。化瘀止血药中多选用三七、蒲黄炭、琥珀粉。
3.3 活血化瘀
因血瘀为血尿病顽固不愈的重要原因,故治疗中应重视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如活血利水之品蒲黄、血余炭等。凉血活血之丹参、泽兰、益母草等。对于病久,瘀血顽固严重者,可应用虫类药破血通经,如穿山甲,地龙、土鳖虫,全蝎等。
3.4 顾护肾阴
尿血、血淋,每耗阴血,而精血同源,故易出现肾阴不足,引起虚火妄动加重血尿,所以治疗上强调顾护肾阴,用药往往配伍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等。
3.5 疏利少阳三焦
应用于肾性血尿。少阳枢机不利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少阳枢机不利,气、火、水都为之郁,则可致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水肿、淋浊、尿血、癃闭、关格,变证丛生[9]。黄教授以疏利少阳为中介融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清热利湿为一炉,治疗慢性肾炎104例,取得总有效率88.46%的良好疗效,对消除水肿,降低蛋白尿、血尿,提高血浆蛋白,减少感染等方面均发挥了明显作用[10]。
[1] 王若溪,杨洪涛.现代名老中医辨治血尿特色探讨[J].中医药学报,2014,42(3):45-46.
[2] 王丽彦,张佩青.张佩青教授运用参芪薏苓汤治疗肾性血尿/蛋白尿经验[J].中医药学报,2015,43(3):96-97.
[3] 苑海刚,赵大鹏,安立文,等.四君子汤辅助治疗原发性膀胱透明细胞癌2例[J].中医药学报,2015,43(4):72-73.
[4] 薛丕良,蒋鹏娜,王新伟,等.隋淑梅老中医五脏辨证论治肾性血尿的经验总结[J].中医药信息,2015,32(6):59-60.
[5] 马晓鹏,宋立群,陈雅超,等.从伏邪论治肾性血尿[J].中医药信息,2015,32(3):80-81.
[6] 王丽彦,张佩青.张佩青教授应用加味理血汤治疗慢性肾病血尿经验[J].中医药信息,2016,33(2):64-65.
[7] 王耀光.平肝清热法治疗肾性血尿有良效[N].中国中医药报,2006-09-01(005).
[8] 姚瑶,石君华.邵朝弟从五脏论治血尿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3):32-33.
[9] 王耀光,黄文政.黄文政教授三焦学术思想论治肾病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5):24-27.
[10] 黄文政,曹式丽,何永生,等.疏利少阳标本同治法治疗慢性肾炎临床及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2000,17(1):6-9.
欢迎订阅2017年《中医药学报》
《中医药学报》为大型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3年,为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和《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多次被评为全国及省优秀科技期刊,曾荣获首届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双效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荣誉标识;2003年在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期刊。并多次入选国际书展,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以振兴中医药学术,交流中医药科研、临床、教学及中西医结合的经验及成果为宗旨,辟有学术探讨、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中药研究、方剂研究、临证体会、思路与方法、验案报道、针灸经络、中西医结合、伯仲论坛、制剂工艺、实验研究、医籍探析、综述、学术争鸣等栏目。
《中医药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双月刊,逢双月20日出版,每册定价6.00元,全年定价36.00元。请读者及时到当地邮局(所)办理2017年订阅手续。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代号141-44,国外代号BM1125。如读者在当地邮局订阅不便,编辑部可代办邮购。
本刊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邮政编码:150040
电话/传真:(0451)82193044 82117809 E-mail:zyyxbhl@sina.com
2016-05-16
2016-11-16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院长学术思想、临床研究”(2007BAI10B01-00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黄文政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 项目(2007BAI10B01-007)
周慧杰(198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肾脏病的中医药治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
*通讯作者:王耀光(1963-),男,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肾脏病的中医药治疗。
R256.5
B
1002-2392(2017)02-0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