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韦性味与功效演变考证*

2017-01-14 23:47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00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滇南性味利水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00)

胡渊龙

石韦性味与功效演变考证*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00)

胡渊龙

通过分析历代本草学著作,考证石韦性味,理清从《本经》到现代本草学著作中对石韦药效认识的演变过程,提示对石韦药效认识的演变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详细的特点。

石韦 性味 功效 中药 本草 考证

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o,sheareri(Bak.)Ching、石韦Pyrrosialingua(Thunb.)Farwell或有柄石韦Pyrrosiapetiolosa(Christ)Ching的干燥叶。其原品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言其性味为苦平,功效为“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但此记载与现代记载的性味、功效有较大出入,为探讨这种变化是否可以更好地解释石韦性味和功效的本质,以及更好地指导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对其进行考证如下。

以“石韦”、“石苇”、“石皮”、“石樜”为关键词,在中医E百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1]中检索,筛选相关论述,提取性味与功效信息。共纳入20本本草学著作,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隋唐时期的《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宋、金、元时期的《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汤液本草》,明代的《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蒙筌》、《滇南本草》,清代的《本草备要》、《本草逢源》、《本草从新》、《本草崇原》、《本草求真》、《本经疏证》、《得配本草》、《本草述钩元》、《本草分经》。

味的考证

《神农本草经》首载其“味苦”,可见石韦首次出现于正式记载时并非是复合药味。从记载石韦“味苦”的历代本草典籍的论述来看,味的记载主要可分为“苦”、“苦甘”、“甘”三种形式。

认为石韦味“苦”的著作有《本经》、《滇南本草》、《本草逢源》、《本草述钩元》、《本草崇原》。如《滇南本草》言“味苦,性寒,入小肠经。利小便,通五淋,止玉茎痛。根消胸膈横气作胀,退蒸热”。《本草逢源》言“苦微寒,无毒”。

认为石韦味“甘”的著作有《名医别录》,后世再未见相同观点的典籍。

认为石韦味“苦甘”的著作最多。如《本草经集注》言“味苦、甘,平,无毒”。《本草备要》言“甘、苦,微寒”。味“苦甘”首载于《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但其记载综合了两本著作的观点,故言味“苦甘”。其后的医家多沿用此观点。

自古至今,对石韦“味苦”的认识基本一致,分析后,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口尝为《本经》时代对药物的主要认识方法之一,有文献称口尝后的味道与本草记载药味一致者占43.5%,说明五味与滋味确有一定相关性[2]。这提示石韦的味可能根据其真实的味而定。二,《本经》对药物的认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3]。《本经》云 :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所以,石韦首载有补益之功,但并未记载其味甘。

性的考证

《本经》首载其“性平”,明代以前的著作皆采用此观点。但明代之后,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即“性微寒”与“性寒”。

认为石韦“性寒”的著作只有《滇南本草》,而认为其“性微寒”的著作有《本草备要》、《本草逢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得配本草》、《本草述钩元》、《本草分经》、《本草蒙筌》。如《本草从新》言“苦甘微寒,清肺金以滋化源(凡行水之药必皆能先清肺火),通膀胱而利水道”。

对于石韦性偏寒凉的观点,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二。一为与石韦的生长环境有关。《本草崇原》记载“石苇生于石上,凌冬不凋”,所以认为其“禀少阴之精气”。二为与石韦的功效有关,石韦可“除劳热”,故其气为寒。

功效的考证

关于石韦功效的记载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清热,二是利水,三是补益,四是下气。“清热”与“利水”功效首载于《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补益”和“下气”功效首载于《名医别录》,“下气……安五脏……益精气”。

“清热”功效的发展经历了从模糊到专用的过程。《本经》提出“主劳热邪气”,《名医别录》提出“主止烦”。随后医家皆采用这两种观点,并进行拓展。如明代以后的著作提出“疗痈疽发背”,而《滇南本草》提出“退蒸热”,但随后的著作并未再见“退蒸热”的记载。清代《本草逢源》认为“劳热”指“劳力伤津,癃闭不通之热邪”。清代的著作多认为石韦为入肺经,清肺热,如《本草从新》言“清肺金以滋化源”。至此“清热”功效演变为“清肺热”专用。

“利水”一直为石韦的主要功效,并未发现有未记载“利水”功效的本草著作。而到清代,有著作将“清肺热”和“利水”联系在一起,提出“凡行水之药必皆能先清肺火”的观点,如《本草从新》、《本草备要》。而“下气”可看做“利水”,但明代《滇南本草》提出“根消胸膈横气作胀”的观点,此前和此后的著作均未见此观点。

关于“补益”,历代著作均有提到,但清代《本草从新》言“《别录》谓其补五脏、益精气,亦止清热利湿之功,非真有补性也,无湿热者勿与”,认为“补益”实为“清热利湿”。

对于石韦作用于肺肾,笔者认为主要与其形态和归经理论的发展[4]有关。石韦的药用部位为叶,其“生叶如皮”,皮应肺,“叶背有金星,有黄毛”,金应五行之金,肺属金,所以石韦被认为入肺。而石韦因生于石上,故得名“石韦”[5]。其在《本经》中属石草类,而“水草、石草皆主在肾”,所以被认为入肾。并且历代记载中又有“用之去黄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闻水及人声者良”,“水声泄肾气,人声泄肺气” 之说,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象思维特点。

综上,石韦药效认识的演变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详细的特点。功效从最初模糊地认识为“除劳热,止烦”,再到各种扩展应用,最后确定为“清肺热”。味的认识从最初的单味发展到最后的复合药味。性的认识从最初的理论性的“平”发展到结合临床的“微寒”。

[1] 中医E百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DB/OL].[2008- 6- 27]. http://www.tcm100.com/Search/tcmbook/default.aspx.

[2] 王家葵,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0- 91.

[3] 王家葵.论《神农本草经》成书的文化背景[J].中国医药学报,1994,9(3):7- 10.

[4] 潘正文. 浅论“药物归经”[J]. 光明中医,2010,25(8):1520- 1521.

[5] 黄霖,熊继尧.中药命名浅析[J].光明中医,2014,29(6):1317- 1319.

Progress Research on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Shiwei

HU Yuan-lo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00, China)

By analysis of works on materia medica, this paper is to study features of Shiwei(Folium pyrrosiae), to reorganize its study progress intheBenJing, sugges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from vague simplicity to detailed complex.

Shiwei(Folium pyrrosiae); features; effects;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 medica; textual research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千金方石韦散煎剂对小鼠的出、凝血时间的影响”(编号:NO 2016074)

R282.71

A

1006- 4737(2017)03- 0013- 02

2016- 11- 02)

猜你喜欢
滇南性味利水
清代道光年间土司制度与滇南边疆治理研究——以《滇事杂档》史料为中心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A New Species of Trimeresurus Lacépède,1804 (Squamata:Viperid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Vietnam,Thailand and Myanmar
滇南医学流派沿革与传承建设之思考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化瘀利水方治疗创伤后肢体肿胀18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