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明,毛翔光,杨彩云,高玉琼,李 雯,黄必志
(1.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650212 ;2.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650212)
行业论坛
云南黄牛改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光明1,毛翔光1,杨彩云1,高玉琼1,李 雯1,黄必志2
(1.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650212 ;2.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650212)
本文针对云南黄牛改良现状,就改良的主要品种,云南黄牛的存栏、出栏情况,杂交改良的现状及效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云南黄牛改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饲养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优秀种源缺乏,饲草饲料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投入和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好技术培训以扩大良种使用率,培植龙头企业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发展规模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强化疫病监测以防止疫情发生,合理开发饲草饲料资源,注重高端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黄牛改良;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云南省草山草坡面积0.1413亿hm2,可利用面积0.1133亿hm2,居我国南方首位,肉牛出栏率和每头存栏牛的年产肉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1.毛华明,邓卫东,李琦华等 云南黄牛杂交改良效果的研究,黄牛杂志,1999年第1期 ;随着农田冬季种草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优质高产饲草种植逐渐被广大农户接受,发展肉牛业在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世界牛属动物有6个属15个种,亚洲有4个属10个种,云南就有4个属6个种,养牛业发展较早,各民族素有养牛的习惯,养牛业在云南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黄牛改良是发展肉牛养殖的前提基础,肉牛养殖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养殖方式逐步由养殖户分散饲养向集约化,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转变,出现了一批养牛专业合作社,涌现出具有带动效应的肉牛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肉牛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初步建立起具有云南特色的山地牧业肉牛生产模式。
1.1 改良的主要品种
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基础,其改良作用可达60%以上,高的能达75%。牛品种改良是提高生产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冷冻精液站自1974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短角牛、海福特牛、抗旱王牛、辛地红牛生产牛冷冻精液,以云南牛为母本,使用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开展云南黄牛的杂交改良,经过不同杂交组合的分析比较,确定了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短角牛为云南黄牛的主要杂交改良父本;2003年引进红安格斯牛, 1996年2月从加拿大引进肉用西门塔尔种牛126头,1996年12月从美国引进肉用短角牛100头, 1998年2月从澳大利亚引进婆罗门牛136头,建立肉用西门塔尔牛、肉用短角牛和婆罗门牛三个肉牛纯种繁育场,扩大优良种公牛自主供种能力;满足黄牛品种改良需要。
1.2 云南黄牛存栏、出栏概况
2003年全省存栏牛762.57万头,其中黄牛465.21万头2;2010年全省存栏牛976.28万头,其中黄牛633.74万头。据部分地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曲靖出栏牛105万头, 2015年昆明出栏牛31.12万头, 2015年丽江出栏牛12.96万头;2015年大理牛肉产量7.55万吨, 2015年临沧牛肉产量2.86万t, 2015年德宏州牛肉产量1.3万t, 2015年西双版纳牛肉产量0.44万t;2015年保山存栏牛82.1万头, 2015年昭通牛存栏65.99万头。
1.3 杂交改良现状
1996年以来,黄牛杂交改良在云南全面展开。2009年开始,国家实施肉牛良种补贴项目,云南省各地州市把牛品种改良技术作为一项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管理,采取行政、技术和经济并进的措施,狠抓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目前已建成16个牛冷冻精液和液氮供应中转站,初步形成以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冷冻精液站和大理家畜繁育指导站为依托,地州中转站为枢纽,县、乡、镇畜牧改良站为重点,村级网点为基础的种牛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每个县有牛冷冻精液改良(点)数十个。牛冷冻精液改良网点覆盖了云南全省,据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冷冻精液站统计,禄劝县有改良点46个,会泽县有改良点39个,文山州有改良点528个,沅江县有改良点23个,2012年全省冻精改良点2 500余个,2015年全省冻精改良点3 500余个,一般情况下,使用1.5~2.0支牛冷冻精液可获得一头杂交犊牛,冷冻精液情期受胎率50%~70%。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冷冻精液站2009年推广牛冻精28.08万剂,2010年推广牛冻精55.90万剂,2011推广牛冻精65.34万剂,2012年推广牛冻精107.79万剂,2013推广牛冻精55.11万剂,2014年推广牛冻精75.36万剂,2015年推广牛冻精81.73万剂;2010年全省存栏黄牛633.74万头,能繁母牛占34.11%。2003年云南省牛的杂交改良数量24万头,2005年杂交改良数量47.7万头,2010年杂交改良数量87.05万头。
1.4 杂交改良效果
杂交一代牛体型、毛色与杂交父本近似,肉用特征比较典型,体型呈长方形,后躯比较丰满,早期生长发育较快,适应性较强,耐粗饲,性情温顺。云南黄牛经过杂交改良后,改良效果良好,杂交后代对云南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应性良好。在农村饲养条件下,西门塔尔牛与云南黄牛杂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4.57±4.03 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5.83±20.62 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6.21±16.29 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344.24±43.34 kg,分别比云南黄牛提高74.13%,59.20%,56.53%和78.10%。短角牛与云南黄牛杂交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2.28±3.76 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17.20±10.38 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3.56±15.91 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314.86±45.72 kg,分别比云南黄牛提高57.90%,38.10%,54.21%和62.90%;安格斯牛与云南黄牛杂交一代牛犊牛初生重平均为21.21±3.23 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4.34±15.50 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6.18±30.95 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268.45±41.72 kg,分别比云南黄牛提高50.32%,57.45%,56.51%和38.89%3.何永富,彭加武,毛翔光等云南黄牛杂交改良效果分析,中国牛业科学。
云南省养牛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投入不足,基础薄弱
目前我省农村发展畜牧业投入主要靠广大农户自身积累,政府公益性、基础性投入少,良种覆盖率低,杂交改良比例仅占能繁母牛的16%2,2010年杂交改良比例占能繁母牛的25%~30%,良种化进程缓慢,致使肉牛养殖收益低,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我省的牛肉生产水平低,肉牛业起步较晚,对种牛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少,我省的肉用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一些地方肉牛养殖用地、用水用电、补贴、保险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规模化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2.2 饲养规模小,生产水平低
云南省整个肉牛生产体系还不健全,广大养殖业者还仍然采用传统养牛的模式,适时出栏和科学淘汰的措施还未得到有效实施,肉牛饲养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牧户饲养为主,一般每户饲养都是三至五头,多者有十几头或几十头,饲草饲料单一,品种混杂,年龄混杂,饲养期长、出栏率和商品率低、牛肉的品质和规格难以统一,产品缺乏竞争力。
2.3 优秀种源缺乏
杂交改良要用同一品种连续若干代进行下去,因此,所用公畜不能只有一头,以避免近亲交配4。目前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肉用种公牛来源主要依赖活体进口和引进胚胎组合在国内培育,优秀种公牛仍然缺乏,国内核心育种场培育的公牛不能满足需要,种公牛数量少,遗传多样性缺乏,选择余地有限,在多个地区长期使用同一头种公牛的情况现实中依然存在。
2.4 饲草饲料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工程重林轻草,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在扩大,草山面积在减少和退化,林草畜矛盾在加深,农田(地)、林下、经济林果挤占优质牧草种植和推广,秸秆利用率低。
2.5 黄牛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黄牛存栏量约1亿头,年产肉量只有700余万t,2010年云南省肉牛出栏率仅为24.94%,全省牛肉产量19.81万t,每头存栏牛的年产肉量仅为25 kg,头均出栏牛产肉仅101 kg。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1亿头,年产肉量为1 100余万t,是我国的1.59倍。云南肉牛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优质牛源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滞后。全省肉牛养殖仍以分散饲养为主,人畜混居,畜禽混养,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薄弱,大型养殖场专业化生产水平不高,饲养管理水平低,周期长,部分设备闲置,资金占用较大,经济效益差。
3.1 增加投入和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
要以肉牛养殖拉动黄牛品种的杂交改良,以黄牛的杂交改良促进肉牛业的发展,要增加我省肉牛业投入,特别是基础性、公益性的投资。“十三”五期间对肉牛业的基础设施投入要高于其他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政府相关部门要转变职能和重点投资配置资源,制定积极的肉牛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补贴,扩大信贷规模、简化程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母牛养殖扶持政策和保险体系。调整肉牛业发展战略,坚持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和循环的发展道路。坚持“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积极调整优化肉牛产业结构。
3.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好技术培训,扩大良种使用率
随着杂交改良代数的递增,如果不注重选种选配,及时更新种公牛,群体近交系数导致杂交改良群体遗传进展下降,降低杂交改良效果。要健全和不断完善现有冻精改良站点的建设,在云南省农业厅畜牧处、改良站的领导下,配足改良设备,培训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人员,加大宣传力度,在有一定基础母牛而现有改良站(点)辐射不到的地区要新建改良站点,鼓励民营、个体兴办改良站(点),采取国有、集体、个体多维度的方式推广黄牛冻精改良。加强黄牛杂交改良管理,提高改良从业队伍素质。严格按照《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条列》的精神,切实加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根据全省黄牛改良工作发展的需要,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的各县(市)必须切实加大对劣质公牛的去势力度,杂交改良重点乡镇范围内,劣质公牛去势率必须达到100%。山区牛杂交改良站(点)应大力推广肉牛冻精改良异地输精技术,扩大人工授精辐射半径,提高良种覆盖率。种公牛站要加强肉用种公牛选种选育,提高种公牛质量,增加优秀肉用种公牛数量,完善生产性能测定,健全生产性能记录数据库和追溯系统,做好种公牛后裔测定和基因组测定,及时引进、更新优良种公牛,防止品种退化。坚持引种与选育本地优良品种相结合的原则,抓好滇中黄牛和文山高峰黄牛的选育工作,指导养殖企业(户)做好选种选配,提高生产性能。把黄牛改良作为加速肉牛生产提质增效的切入点,建立和完善黄牛杂交改良服务网络,以杂交改良和品种选育措施为重点,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杂交改良,加快向肉用方向选育,不断扩大优质肉牛的群体数量,逐步建成具有地区特色、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
自2009年来,国家实施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加快了黄牛改良进程,对肉牛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实施肉牛良种补贴项目中,必须狠抓项目执行进度,保证按时完成项目任务;强化项目的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台帐,加强日常监管,严格资金的使用管理。2011年农业部发布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2年颁发布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方案》,种公牛遗传性能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大幅度提高了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区域肉牛单产,实施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引导肉牛饲养者选用优良肉牛冷冻精液,加快黄牛遗传改良进程。
3.3 培植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龙头企业是推进生产发展的火车头,扩大招商引资,以牛肉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培植牛肉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展高档分割牛肉的生产,推进肉牛产业现代化进程。按照政府引导、产业政策扶持、企业运作、带动养殖企业(户)的思路,使杂交改良布局与肉牛生产加工业有机统一,相互衔接,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企业(户)”或“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家庭农场”等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形成黄牛杂交改良、繁育、养殖、屠宰分割、加工、检疫和上市有机结合的现代肉牛业生产发展体系。应用互联网+肉牛的经营模式,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做到贸工牧一体化经营。
3.4 发展规模养殖和标准化生产
农区畜力使用减少,农业劳动力就业转移加快,黄牛养殖方式由农户分散饲养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转变。发展规模养殖成为必然选择,根据黄必志,张继才对云南省16个地州100个县5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的调查,肉牛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1 369个5。云南肉牛养殖面临国际和国内巨大的竞争压力,国内养殖成本高于国际水平一倍以上,养殖效益下降,要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实用的饲养管理新技术,加快科技转化,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养殖,提高肉牛产量和质量。标准化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选择。要从传统的粗放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全省各级畜牧部门要切实按照“产业生产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和“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的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和规模养殖户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养殖方式从低、小、散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肉牛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格化上市,树立云南肉牛产业品牌。
3.5 强化疫病监测,防止疾情发生
云南省毗邻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边境线4060km,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外疫情对云南养殖业威胁极大,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建立疫病预防预警机制。切实做好疫病的综合防治和产品安全监测工作。把疫病综合防治和产品安全监测作为黄牛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抓好监测、预报、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疫病快速反应机制,落实好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动物疫病的防疫、检疫、监控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畜产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防止控制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3.6 合理开发饲草饲料资源
饲草饲料是发展黄(肉)牛养殖的物质基础,饲料是肉牛养殖的主要成本,日粮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牛肉质量,要围绕肉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配套抓好饲草饲料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积极引导农户适时收割农作物秸秆,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提高作物秸秆的利用率,秸秆过腹还田,实现产肉增粮的良性循环。积极按照“政府扶持联户种植,分户管理和使用”的原则,注重退耕还草和农闲田地种草,加强天然草场草地改良,增加饲草饲料总量,使种草养畜成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3.7 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
现代养牛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和科技知识,针对黄牛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良种推广、高效养殖技术、产品加工营销等关键环节,必须引进和培养一批业务精,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适宜云南山地特色黄牛养殖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把新理念、新措施和新技术应用到肉牛产业发展中,并吸引其企业(集团)带技术、带资金或者利用其联系渠道引进资金和技术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兴办企业,开发高端牛肉产品,开拓市场,增强肉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科技人员对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增强农户的科技应用意识和提高商品意识,使广大养殖户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养牛能手,加快黄牛杂交改良进程。使云南黄牛产业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1] 毛华明,邓卫东,李琦华,等 云南黄牛杂交改良效果的研究[J].黄牛杂志,1999,24(1):20-23.
[2] 赵开典,赵刚,云南黄牛改良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牛业科学,2006,32(3):61-62.
[3] 何永富,彭加武,毛翔光,等.云南黄牛杂交改良效果分析,中国牛业科学,2013,39(2):33-37.
[4] 张沅 家畜育种学[M] 2001.7.253-254.
[5] 黄必志,张继才.云南省肉牛规模养殖调查[J]. 中国畜牧业,2012,21(20):30-31.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Yellow Cattle Improvement in Yunnan
WANG Guang-ming1, MAO Xiang-guang1, YANG Cai-yun1, GAO Yu-qiong1, LI Wen1, HUANG Bi-zhi2
(1.YunnanProvincialLivestockbreedingcenterandExtensionCenter, 650212; 2.ResearchInstituteofGrasslandAnimalScience, 650212)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yellow cattle improvement in Yunnan, we analzed the status the main cattle varieties, numbers of herd or slaughter, and influence of breeds hybridization. The main problems with the state of yellow cattle improvement focused on inadequate funding, weak foundation, small scale feeding, lack of good provenance and fodder, and the low level of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So,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uch as, 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policy support to enhance the breeding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technical training or scale 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ion to expand the varieties utilization, strengthening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yellow cattle improvement, statu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2016-11-20 接收日期:2016-12-25
云南省科技厅(2008LA018)项目资助。
王光明(1964-),男 云南玉溪人,畜牧师,主要从事奶牛(肉)养殖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黄必志(1964-),男,博士,E-mail:hbz@ynbp.cn.
S823.2
A
1001-9111(2017)02-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