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州,余梦瑶,江 南,许晓燕,李 芳,贺黎铭,罗 霞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菌类药材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国灵芝栽培研究近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周 州,余梦瑶,江 南,许晓燕,李 芳,贺黎铭,罗 霞**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菌类药材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基于灵芝栽培基质多样化研究,例举各地区围绕自身优势对灵芝栽培模式的深入研究,介绍了灵芝椴木、袋料、生态栽培3种模式的特点。以现有灵芝栽培模式特点思考,立足工厂化栽培的视野,从传统灵芝栽培的弊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深入、精准农业的推广以及中药品质生态学四个方面讨论灵芝精准栽培的可能,供读者参考。
灵芝;袋料栽培;精准栽培
灵芝(Ganoderma lucidum) 是著名的食(药)用真菌,素有“仙草”“瑞草”“还魂草”之称,是我国一味传统的名贵中药,从古至今在中医药界负有盛誉。千百年来,灵芝深受老百姓喜爱。时至今日,灵芝仍旧不失其风采,消费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灵芝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基于灵芝栽培基质多样化研究,例举各地区围绕自身优势对灵芝栽培模式的深入研究,提出灵芝栽培未来的发展趋势,供读者参考。
1.1 灵芝椴木栽培
我国灵芝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历经6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已逐步形成规模化的地方栽培基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林业资源发达,气候温暖湿润的长白山区(东北三省)、大别山区(安徽、河南、湖北)、秦巴山区(四川)、东南沿海(浙江龙泉、福建武夷山、广东粤北地区)[1-11]。其中以安徽霍山县和浙江龙泉市的灵芝栽培最具规模化,目前已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传统灵芝椴木栽培基质,除樟树、桉树、松树、杉树等含油脂或芳香类物质的树种外,其它阔叶树都可用于生产灵芝,但多数使用的是树皮厚且木质紧密的壳斗科、桦木科植物,如青冈、赤杨、白栎。椴木栽培采用熟料栽培方式。其一般栽培程序包括椴木浸泡、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覆土、出芝管理和子实体采收[12]。
在生态文明形势下,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主题突出。椴木栽培的原料成本愈来愈高,现有树木不足以维持灵芝椴木栽培的可持续发展,菌林矛盾严重。因此注重对椴木栽培基质的选择创新成为研究重点。罗金珠和聂晓玲[13]的梨树短椴木覆土栽培灵芝技术表明,采用梨树枝条椴木栽培灵芝不仅可行,而且所栽培灵芝具有发菌速度快,成活率高,盖大,色泽鲜艳,肉厚,芝盖坚硬,出芝期长等特点。从一定程度上给出缓解菌林矛盾的方法。
1.2 灵芝袋料栽培
袋料灵芝栽培研究较多,但在实际生产中仅在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台湾等地有少量袋料栽培灵芝的生产,其中以山东和河北袋料灵芝栽培最具规模[1-11]。
灵芝袋料栽培一般程序包括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出芝管理和子实体采收[14]。其栽培技术趋于成熟。目前对袋料栽培灵芝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栽培基质的选择、创新和配方优化。
一般袋料栽培常用玉米芯、棉籽壳、杂木屑等作为栽培基质。韩嘉钰等[15]通过研究棉籽壳、玉米芯和杂木屑3种栽培基质对灵芝基质营养物质和胞外酶活的影响,发现玉米芯对袋栽灵芝基质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和胞外酶活力均有明显地提升。在栽培过程中,适当提高配方中玉米芯的含量,更利于灵芝的生长代谢。金鑫等[16]通过用苹果、梨、桃的枝条作为灵芝栽培基质,发现当3种果树枝条在配方中质量比例在15%~60%时,均适于灵芝的生长,菌丝生长速度都较快,子实体生长性状良好。但不同树种间栽培灵芝的产量不同,其产量大小顺序为苹果树>桃树>梨树。王冲、张林等[17]研究表明茶枝屑控制在70%,能够有效保证茶树下立体栽培灵芝成功性,并且所栽灵芝富含多糖。赵德钦等[18]研究表明采用农林剩余物杂木屑、桑枝屑和象草等为基质栽培灵芝是成功的,其污染率低,生物学效率高,并给出了最佳配方(杂木屑65%、象草20%、米糠6%、玉米粉 5%、赤砂糖 1.5%、石灰 1.5%、过磷酸钙1%)。黄清铧等[19]利用筛选优化的甘蔗渣82%、啤酒糟15%、石灰粉2%、糖1%等为配方,进行4个灵芝菌株的袋料栽培与椴木栽培比较试验,结果发现蔗渣栽培灵芝和椴木栽培的灵芝之间总三萜含量差异不大,总三萜含量均高于 10 mg·g-1,且蔗渣栽培的灵芝子实体中多糖含量是椴木栽培灵芝的2倍以上。灵芝袋料栽培较椴木栽培基质选择多样,从各方面对袋料灵芝栽培基质进行研究,是缓解菌林矛盾,增强子实体质量的有效途径。
1.3 生态栽培模式
林下栽培是将菌丝满袋的袋料或椴木覆土于遮阳较好的树林下培育出芝的方式。其栽培的一般程序包括原料选择、制种、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育、林下覆土、出芝管理。林下栽培较大棚栽培灵芝具有产量大、生物转化率高的特点[20]。张伦等[21]结合贵州特色,通过研究茶树与灵芝的套种搭配比例,成功在茶园间套栽培灵芝,形成了以茶枝为基质栽培灵芝,出芝后菌糠为茶树施肥的生态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学和生态学效益。于先泉、刘数晨等[22]通过研究内蒙古野生灵芝的生长特性等,经过3年试验研究总结出1套适合高寒林区的灵芝林下栽培技术。覃晓娟等[23]通过测定来自广西融水、田林等5个气候条件的灵芝主产区仿野生栽培灵芝的子实体成分含量,发现不同地区其林下栽培的灵芝子实体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张传利等[24]采用温室石斛林下套种栽培灵芝,减少了灵芝覆土后期管理,总结出1套可行的林下套种灵芝的栽培技术。
近年来,以中药厚朴、黄柏、杜仲等为基质栽培灵芝初见报道。谢丽源等[25]研究表明以青杠为栽培基质,灵芝粗多糖含量明显低于以厚朴为栽培基质。中药材人工种植量大,采用黄柏、杜仲、厚朴等木制药材适合椴木栽培灵芝,在解决椴木栽培灵芝可持续发展问题,缓解菌林矛盾方面值得研究和探讨。
2.1 室内栽培
近年来,灵芝工厂化栽培和室内栽培研究日益增加。室内栽培是将灵芝袋料或椴木在室内进行培育的栽培模式。室内栽培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环境优势,人工可控环境减少了大田栽培环境控制所需的资源。室内栽培模式不受地区和气候的影响,适合灵芝栽培的推广。张彩峡、白玛次吉等[26]在拉萨地区进行室内栽培,通过实验室和阳光温室互补使用有效提高了灵芝栽培成功率。陈永敢等[27]的海南产灵芝Ganoderma sp.室内栽培方法研究显示,室内栽培有利于观察灵芝出芝生长动态,但室内栽培较灵芝大田栽培子实体个头小,菌盖直径大且厚度厚。室内栽培灵芝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如何使得室内栽培灵芝个体大,各成分含量高,采用何种基质等未见报道,值得深入研究。
2.2 灵芝精准栽培的可能
提出灵芝精准栽培模式,一是因为传统灵芝栽培方式存在产量不稳定,生产管理不易把控,人工投入量大,资源浪费等问题,近年来椴木栽培、袋料栽培,到室内栽培(工厂化栽培)的研究看,均为解决传统栽培的弊端,灵芝精准栽培势在必行;二是因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已渗入各行各业,在数据储存、数据处理、远程控制、产品交易等方面体现出独特优势,人工栽培灵芝存在栽培数据不精确,温度、湿度等精准调控难等问题,综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手段,解决人工栽培的各种弊端,亦是施行灵芝精准栽培的必然趋势;三是因为国家农业部提出“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精准农业深入人心[28],如一些地方已经实现橘子精准栽培并形成精准栽培技术规范[29];四是灵芝作为传统中药材,其食(药)作用突出,深受消费者喜爱。黄林芳、陈士林等[30]在中药品质生态学中,提出“要科学揭示优质(道地)药材形成科学内涵,合理保护与利用优质(道地)药材,保障中药材安全、有效、可控、稳定与可追溯。从而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工栽培灵芝精准化,符合中药品质生态学的理论要求,亦能满足市场和科研需求。
[1]邢志伟,朱优优,郑素月,等.适宜冀中南地区栽培的灵芝优良菌株筛选[J].北方园艺,2016(11):145-147.
[2]班新河,魏银初,王震,等.中原地区短段木熟料灵芝栽培集成技术[J].食用菌,2016(1):50-51.
[3]单永辉,郭俊秀,刘国义,等.北方地区林下小拱棚袋料栽培灵芝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5(31):68-69.
[4]李晓丽.承德地区灵芝仿野生段木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113.
[5]宋友,张玉国,朴永春,等.长白山地区松杉灵芝的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4(2):50.
[6]龚永新,王绍柏,汪鋆植.三峡地区松杉灵芝驯化栽培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3(5):39-40.
[7]陈忠新,姜涛.辽宁地区灵芝段木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3(1):48-50.
[8]邢宗杰.北纬53°地区栽培松杉灵芝试验[J].食用菌,2010(5):55-56.
[9]蔡爱群,任安祥,李海勃,等.粤北地区桑枝屑栽培松杉灵芝试验[J].食用菌,2008(4):31-32.
[10]王绍余,倪佳奎.东北地区短木段灵芝栽培法[C]//2004灵芝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药理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2004.
[11]熊维全,曾先富,李昕竺.四川地区段木灵芝熟料栽培的关键技术[J].食药用菌,2014,22(6):337-338.
[12]张海娟,曹隆枢,叶少青.段木灵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4(3):30-32.
[13]罗金珠,聂晓玲.梨枝短段木畦式覆土栽培灵芝技术[J].食用菌,2015(1):49-51,61.
[14]邓丽云,李小霞,李丽.赤灵芝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10.
[15]韩嘉钰,魏巍,余梦瑶,等.不同栽培基质对灵芝基质营养物质及胞外酶活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3):715-719.
[16]金鑫,李小林,陈诚,等.不同果树枝条栽培灵芝基质配方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6):156-160.
[17]王冲,张林,张伦.茶枝代屑立体栽培灵芝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1):30-33.
[18]赵德钦,李金怀,秦文弟,等.不同培养基栽培红灵芝试验[J].食用菌,2015(4):27-29.
[19]黄清铧,王庆福,高裕锋,等.甘蔗渣、啤酒糟培养灵芝研究和成分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5(21):143-147.
[20]王灿琴,覃晓娟,吴圣进,等.大棚与林下仿野生栽培灵芝比较试验[J].食用菌,2015(6):40-41.
[21]张伦,张珍明,洪江,等.茶园间套栽培灵芝的生产方法[J].贵州科学,2015(3):41-43.
[22]于先泉,刘树晨,孙亚红,等.高寒林区灵芝地埋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6):88-89,101.
[23]覃晓娟,何忠,仇惠君,等.不同产地仿野生态栽培灵芝主要活性成分比较[J].湖南农业科学,2016(7):73-74,78.
[24]张传利,杨发军,何素明,等.温室种植石斛套种灵芝的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科技,2015(1):27-29.
[25]谢丽源,彭卫红,黄忠乾,等.不同栽培基质灵芝与不同灵芝菌株活性差异及相关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4(1):325-330.
[26]张彩峡,白玛次吉,索朗央宗,等.拉萨地区灵芝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1):117-118.
[27]陈永敢,屈直,陈川平,等.海南产灵芝Ganoderma sp.室内栽培方法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6(2):28-30,35.
[28]郭少雅.《“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发布[N].农民日报,2016-09-02.
[29]沈兆敏.柑橘精准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5(3):25-26.
[30]黄林芳,陈士林.中药品质生态学:一个新兴交叉学科[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1-11.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Ganoderma lucidum Cultivation in China
ZHOU Zhou,YU Meng-yao,JIANG Nan,XU Xiao-yan,LI Fang,HE Li-ming,LUO Xia
(Institute of Mycological Medicine,Sichua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00,China)
In the paper,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diversity of Ganoderma lucidum cultivation substrate,examples of the region around their own advantag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G.lucidum were studied in-depth.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patterns of lime wood cultivation,bag material cultivation and ecological cultivation were introduced.Think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G.lucidum cultivation mode,based o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cultivation,the possibility of precision cultivation of G.lucidum were discussed from four points,such as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of G.lucidum cultivation,“Internet+”and“Internet of things”in-depth,the promo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ecology,which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reader.
Ganoderma lucidum;bag material cultivation;precision cultivation
S646.9
A
1003-8310(2017)04-0005-03
10.13629/j.cnki.53-1054.2017.04.002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项目(川农业 [2009]156号);四川省“十三五”中药材育种攻关项目(2016NY20036);四川省中管局项目(2016Q005);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四川省农业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医药院)(2017TJPT0001);四川省科技厅菌类药材整合式全产业链创新研发服务示范(2016GFW0186);四川省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B-2016-7)。
周州(1993-),男,专科,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菌类药材系统研究。E-mail:1301464193@qq.com
**通信作者:罗霞(1974-),女,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菌类药材研究工作。E-mail:287748567@qq.com
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