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下腰痛近10年保守治疗研究

2017-01-14 18:21晏圣松虞亚明
中医外治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异性功能障碍疗法

晏圣松,王 廷,许 剑,马 轩,冯 超,虞亚明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骨科医院 骨科,四川 成都 610041)

*通讯作者。

非特异性下腰痛近10年保守治疗研究

晏圣松1,王 廷1,许 剑1,马 轩1,冯 超1,虞亚明2*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骨科医院 骨科,四川 成都 610041)

非特异性下腰痛是骨科医生在临床上经常能遇到的疾病,目前发病原因及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所以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莫衷一是。在众多治疗方法中首推保守治疗,其中中医治疗及物理疗法是目前受到医师及患者较为肯定的两类保守治疗方法。笔者现查阅近10 a来关于中医治疗及物理疗法的相关文献,对近年来这两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用以作为临床参考。

非特异性下腰痛;中医理疗;运动疗法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是指排除了骨折、感染、风湿性关节炎、脊柱肿瘤、椎间盘突出或马尾综合征等,其一方面在临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也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1~2]的一类腰痛总称。本病发病率极其高,有统计[3]显示全世界有70 %~85 %的成人在其一生中曾患过慢性下腰痛,而非特异性下腰痛约占下腰痛的90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疼痛和功能障碍明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本质上属于症状学范畴,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到目前为止NLBP的病因还不清楚,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相互矛盾的结果[4]。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均能从不同方面对NLBP疼痛及功能障碍有所改善,笔者查阅了近10 a来NLBP治疗方法,现综述如下。

1 中医治疗

1.1 针 灸

针灸治疗是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的常用方法,针灸能活血化瘀、舒经通络、除滞行气,通过辨证配穴及补泻手法运用从而使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通痹止痛的效果。针灸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强局部组织的代谢,能改善人体整体机能,使局部疼痛缓解。刘慧林等[5]选用运用贺氏三通法,选取腰阳关、悬钟、后溪、申脉、太溪、昆仑、命门、肾俞、委中等穴位,用长毫针、火针及三棱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36例,总有效率为82.90 %。查阅近10 a的相关文献,单纯针刺方法较少应用于本病,多为针灸联合其他方法的综合治疗法。陈静等[6]应用针刺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与单纯针刺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针刺联合麦肯基在VAS、Roland-Morris评分均优于单纯针刺组。梁勇[3]选取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委中直刺得气后行泻法后配合TDP局部留针30 min,最后于双大肠俞穴贴电极片行中医定向透药治疗20 min,65例显效率80.00 %,总有效率86.15 %。

1.2 按摩推拿

2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分为运动疗法及物理因子疗法,它是应用自然界及人工制造的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门科学,简称理疗。物理疗法能够缓解肌肉痉挛和锻炼肌肉,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加强组织代谢,加速疼痛代谢物的排泄,是治疗NLBP运用较广的方法,其较药物具有无损伤、毒副作用小的特点。

2.1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指通过主动、被动活动锻炼促进患者全身或局部产生的机体障碍、感觉疼痛等的恢复,解除患者的生理心理痛苦,使其恢复生活、劳动、运动能力的治疗方法,是运动在医学中的应用。其基础为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病理学等,目标为改善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9]。下腰区是全身负重最大的区域,生活、学习及工作中该区域运动较为频繁,腰椎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受损害、发生慢性疼痛的概率很大,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约有80 %成年人发生过腰痛[10]。腰椎的稳定是在骨性结构及肌肉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共同维持的[11]。慢性劳损常导致腰椎失稳,故治疗下腰痛的目标之一为维持脊柱稳定性。同时有学者认为,腰椎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必须增强主动全面系统脊椎周围肌肉的训练才能维持其稳定[12],因此,运动疗法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曾勇等[13]将32例NLBP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先采取干扰电治疗,后对照组采用燕式运动疗法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俯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同时用力向上抬起做背伸动作,如飞燕状维持5 s再慢慢放下。以上动作10次为一组,每日做三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核心肌群训练,具体方法为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双脚慢慢向下半蹲到极限,停住维持5 s再慢慢伸直。跪趴在治疗床上,双手双膝与肩同宽,将对侧手脚向前后延伸维持5 s后慢慢放下后双侧交叉。跪趴在治疗床上,双手双膝与肩同宽,慢慢将背向上拱起,头往下低,维持5 s后再慢慢伸直。以上动作各做10次为一组,每日做三组。治疗后两组在疼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调查问卷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VAS评分及Oswestry评分改变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发现核心肌力训练治疗疗效上优于燕氏运动疗法。程杰等[14]对60例NLBP患者采用“三桥运动疗法”治疗后,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三个时间点观测总腰椎前突角,骶骨倾斜角,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发现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物理因子疗法

物理因子疗法是使用人工或天然物理因子所包含的物理能,通过调节神经、体液、内分泌等生理机制而作用于人体,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方法包括:声疗(频率为45 kHz到3 MHz 的治疗性超声波)、光疗(红外线光疗、紫外线光疗、低能量雷射刺激等)、水疗(对比浴、漩涡浴、水疗运动等)、电疗法(直流电疗、低频电疗、中频电疗、高频电疗或透热疗法)、冷疗、热疗等。

超声波治疗能使结缔组织变长、变软,松解粘连的组织,使周围神经的兴奋性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具有镇静、止痛的作用[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利用拔罐及按摩原理,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负压按摩治疗仪,对腰部深层肌肉按摩以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张立宁、肖红雨等[12]利用负压按摩治疗仪治疗25例NLBP武警战士,结果显示:治疗前PNRS:治疗前55.27±12.27,治疗后2周32.00±15.15,治疗后4周21.87±11.45;ODI:治疗前34.06±8.80,治疗后2周20.83±11.55,治疗后4周13.62±8.61;RMDQ:治疗前7.32±2.51,治疗后2周3.49±1.95,治疗后4周2.01±1.19;指-地距离:治疗前12.60±1.73,治疗后2周11.20±1.85,治疗后4周8.60±0.64;NLBP患者存在椎旁肌肌张力增高和局部血流减少[16]的病理变化,椎旁肌肌张力增高与腰部柔韧性的变化相关,其为腰部功能障碍的表现之一,并且有研究表明腰部柔韧性的改变与腰背部疼痛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7]。所以通过某种方式改变腰部柔韧性,可以有效改善NLBP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体外冲击波具有三种效应:机械压力效应、空化效应和镇痛效应。机械压力通过物理效力使细胞产生拉应力和压应力;拉应力能够使组织松解,使毛细血管微循环加快;压应力则使细胞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增加细胞摄氧。空化效应可以疏通闭塞的微细毛细血管,松解粘连的软组织。镇痛效应能够直接抑制神经末梢细胞,进一步缓解疼痛[18]。体外冲击波上述三种效应能够从整体上降低腰部椎旁肌的肌张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局部组织的粘连,有效地改善功能障碍,改善疼痛症状。郑志新、高谦等[19]对33例NLBP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选取疼痛VAS评分及FFD(指地距离)作为标准评价NLBP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显示:VAS评分变化:6.32±1.12变化为2.96±1.00;FFD变化:25.72±9.36变化为12.00±4.89。

3 小 结

非特异性下腰痛属中医学“腰痛病”范畴,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NLBP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NLBP的方法很多且各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标准。中医治疗及理疗法在治疗本病上有很大优势,但就本病发病原因及具体发病机制仍需继续探索研究,以盼能够针对病因病理制定标准化治疗指南。

[1] Deyo R A,Weinstein J N.Low back pain[J].N Eng J Med,2001,344(5):363-370.

[2] 王 斌.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2):150-153.

[3] Machado L A C,Kamper S J,Herbert R D,et al.Analgesic effects of treatments for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 meta-analysis of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s[J].Rheumatology,2009,34(22):520-527.

[4] Leboeuf Yde C,Lauritsen J M,Lauritzen T.Why has the search for causes of low back pain largely been non-conclusive ?[J].Spine,1997,22(8):877-879.

[5] 刘慧林,郭 佳,张晓哲,等.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31(12):886-889.

[6] 陈 静,雷南伟,宋文博,等.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5,43(6):66-68.

[7] 韩 辉,陈 立.推拿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62例临床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2):97-98.

[8] 王 斌,刘新晖.斜板手法结合盘龙七片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2016,44(5):724-726.

[9] 李善华,屈红林.运动医学与运动疗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健康,2007,2(45):9194-9197.

[10] Dziewulski M.Low back pain in young people[J].Medycyna Sportowa,2003,19(1):22-30.

[11] Jones N A,Gonzalez A C.Ultrason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lumbar spine angulation[J].Anat Rec,1981,199(2):281-286.

[12] Hodges P W,Richardson C A.Inefficient muscular stabiliz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associated with low back pain: a motor control evaluation of transversus bdominis[J].Spine,1996,21(22):2640-2650.

[13] 曾 勇,邹佳华.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252-253.

[14] 程 杰,周 凌.“三桥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6):111-114.

[15]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4-135.

[16] 沈影超,沈忆新.乙呱立松对慢性下腰痛椎旁肌血流效应影响:随机对照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293-1296.

[17] Michel A,Kohlmann T,Raspe H.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linical findings on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self-reported severity in back pain. Results of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Spine,1997,22(3):296-303.

[18] 林永杰,石恩东,王国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结合中频电疗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8):1568-1569.

[19] 郑志新,高 谦.气动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7):666-668.

修回日期:2016-12-21

本文编辑:张慧芳

R256.33

A

1006-978X(2017)01-0049-03

晏圣松(1992-),男,成都中医药大学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骨伤-运动创伤的中医药研究。

2016-12-06

猜你喜欢
特异性功能障碍疗法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