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露娟 杨荞榕 隗祎 辛崇美 胡东艳 李明
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
·临床经验·
米诺环素治疗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一例
高露娟 杨荞榕 隗祎 辛崇美 胡东艳 李明
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
患者女,40岁,因颈前无症状性红色皮疹伴脓疱2个月于2015年7月22日就诊。患者2个月前颈前无诱因出现绿豆大小红色皮疹,高出皮面,其上可见脓疱,无明显自觉症状。皮疹逐渐增多增大,中央消退后,边缘出现新发皮疹,呈弧形改变。自行外涂薄荷膏,未缓解。曾于外院就诊,考虑“毛囊炎”,予口服中药及甘草锌颗粒等治疗,皮疹无明显改善。既往体健。月经规律,已婚,育有一女。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史。
体检:一般状况好,发育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等检查无特殊发现。皮肤科检查:颈前区可见多发红色至暗红色斑块,最大约4 cm×5 cm,界清,部分边缘隆起,红斑上可见多发毛囊性脓疱。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30×106/L,比例0.071。HIV抗体、梅毒血清学试验均阴性。心电图、腹部超声及肺部CT等辅助检查未见异常。
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毛细血管及毛囊、汗腺、皮脂腺等附属器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100个/高倍视野(×200)]浸润,皮下脂肪间隔亦见受累。
诊断:经典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PF)。
治疗:予口服米诺环素100 mg每日2次,1周后皮疹明显消退。患者服药过程中伴有明显头晕,治疗1个月后皮疹完全消退,减量为100 mg/d,3个月内逐渐减量至停药。随访1年,患者偶于劳累后复发,自行服药后可控制。目前仍在随访中。
讨论:EPF的治疗手段多样,系统用药包括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四环素类药物、中药、氨苯砜等,外用药包括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其他还有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等。系统应用吲哚美辛被认为是目前经典型EPF的一线治疗方案[1],有效率达84%[2]。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是经典型及免疫抑制相关型EPF的二线治疗方案[1]。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病程较短,仅有颈前区受累,表现为特征性红色斑块及毛囊性丘疹、脓疱,无瘙痒,无全身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因既往多有胃部不适,对非甾体类药有顾虑,故选用米诺环素治疗,皮疹消退迅速,疗效确切。
[1]Nomura T,Katoh M,Yamamoto Y,et al.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A proposal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lgorithms[J].J Dermatol,2016,43(11):1301⁃1306.DOI:10.1111/1346⁃8138.13359.
[2]Nomura T,Katoh M,Yamamoto Y,et al.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a published work⁃base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responsiveness[J].J Dermatol,2016,43(8):919⁃927.DOI:10.1111/1346⁃8138.13287.
李明,Email:li.ming@zs⁃hospital.sh.cn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08.015
2016⁃07⁃25)
(本文编辑: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