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卧不安则胃不和

2017-01-14 15:40钱赟达郑红斌指导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灵枢素问大肠

钱赟达郑红斌(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浅谈卧不安则胃不和

钱赟达1郑红斌2(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卧不安 胃不和 失眠 中医学术发掘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原文为:“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愿闻其故。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文意为阳明经气逆,脾胃功能失调,可致卫气不能按时入阴,卫气流行不从其道,阳不入阴,故而出现不得安寐的现象。“卧不安”已成为当今较普遍的现象,同时“卧不安”致“胃不和”也成了临床上一个新的问题。要想更好地理解“卧不安则胃不和”,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卧不安”“胃不和”,以及“卧不安”如何致“胃不和”。

1 卧不安

《说文解字》:“卧,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1]从中可知,“卧”有两层含义:一是停止,休止,与作息相关,可理解为睡眠;二是伏趴,可理解为一种体位。《现代汉语小词典》对“卧”的注释:一为躺下;二为(动物)趴;三为睡觉用的。“卧”在《黄帝内经》多个篇章中出现,如《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又《灵枢·营卫生会》云:“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可知,“卧”多指睡眠和伏趴躺下的动作。从现代生活来看,“卧不安”,则可认为不能平躺安卧,不能安稳休息,进一步引申为睡眠不佳、失眠等。

2 胃不和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胃”是整个胃肠系统及其功能的集合,并非单指西医解剖学的胃。如《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通于土气。”从生理解剖结构可知,脾、小肠、大肠与胃在位置结构上密切相关,从功能角度可知,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传导变化而出,他们在机能上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再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可知脾与胃功能上密切相关,饮食经胃受纳腐熟之后化生水谷精微,经脾升清作用,才能上输心肺,化生血气等物质营养全身,供机体各脏腑正常运作。因此,可知古代胃肠消化系统统称为胃。《中医基础理论》[2]也明确指出中医所讲述的脾胃功能可涵盖整个消化道的功能。

《说文解字》:“和,相应也。”[1]可理解为和谐、相应、融合等。“胃和”可理解为脾胃功能调和。胃主降,脾主升,升降相得,气机调畅,机体处于和谐状态。“胃不和”则可认为整个胃肠系统阴阳失调,功能失和,脾胃纳运失司,升降失调,导致出现“胃不和”现象。

3 卧不安则胃不和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通宵达旦处理事务,思虑过度,所欲不得、精神紧张、性情浮躁等情况屡见不鲜,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也属常见,进而出现睡眠时间不充足、睡眠质量不高等不同程度的失眠现象,随之出现纳呆、脘痞胀满、恶心、腹痛等不适症状,久而久之影响躯体,罹患胃病。这也可理解为“卧不安”致“胃不和”。“卧不安”多数为不寐失眠,属心系疾病,而“胃不和”则指运化吸收输布饮食精微机能失常,属脾胃系统疾病范畴。《灵枢·邪客》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生理情况下,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可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神正常,可通过驾驭各脏腑精气以达到协调人体各脏腑功能,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生命活动。病理状态下,心病可致五脏六腑病变,伤及脾胃。《三订通俗伤寒论》曰:“胃之支脉,上络心脑。”[3]因此,不寐病可通过经络影响胃。再从五脏气化分析,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可知,心属火,胃属土,火能生土,心胃属相生关系,脾胃运化功能有赖于心火的温煦,若出现上述精神高压环境,首伤心神而现“卧不安”,久则阴阳失调,母病及子出现“胃不和”也为理之当然。

临床上因胃痛胃胀、食欲下降等病症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在胃病发作之前多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治疗时西药可选用镇静催眠药物,中医则以养心安神为先,健脾和胃为继,往往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4 验案举隅

陈某某,女,44岁。2015年11月12日就诊。患者平素脾气易急躁,又因半年前工作压力大,出现夜间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时有做梦,睡眠质量欠佳,精神萎靡,后渐渐出现上腹部胀痛,伴纳呆、乏力。刻诊:面色萎黄,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诊为不寐病、胃痞病。细查患者失眠在前,胃痞在后,故以安神为主,辅以调胃,方用:酸枣仁、红枣、炒川楝子各10g,北秫米、白术各12g,茯苓、党参、延胡索、炒白芍各15g,制半夏9g,陈皮、砂仁(后下)、甘草各6g,木香5g。7剂。服用后,入睡较就诊前好转,胃部不适感明显减轻,继服7剂,胃部不适消失,体轻神爽,睡眠质量大大增加,后以上方加减,安神为主,健脾为辅,巩固疗效。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69,32.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

[3]清·俞根初原著,连建伟订校.三订通俗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73.

2016-07-07

猜你喜欢
灵枢素问大肠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
黄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