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血热证与《温热论》营血分证对举发微

2017-01-14 13:34,李,张
中医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叶氏仲景温病

王 酩 ,李 轲 ,张 瑞

(1.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3.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学术探讨·

《伤寒论》血热证与《温热论》营血分证对举发微

王 酩1,李 轲2,张 瑞3

(1.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3.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伤寒论》关于血热证的论述丰富而翔实,可谓开启了后世血热证辨治的先河。《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治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从两部著作的原文入手,将《伤寒论》血热证与《温热论》营血分证对举,发现两者病理基础相同,临床表现相似,治疗时皆擅清热、化瘀,实有相像之处。两者的不同在于:《伤寒论》血热证最初所受邪气为寒邪,《温热论》营血分证多是感受温热类邪气,也有伏邪内发的可能;《伤寒论》热入血室证强调热与血结之症状,《温热论》血热证强调血热之象;仲景所用针刺之法,为叶氏未言及之处;而叶氏所倡滋养阴血,为仲景未试之法。

《伤寒论》;《温热论》;血热证;营血分证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原著中关于血热证的论述,几乎遍及六经,涉及大量条文,内容丰富而翔实,可谓开启了后世血热证辨治的先河。《温热论》是一部论述温热病的专著,由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所作。该书首创卫气营血辨治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承前启后,羽翼伤寒。与《伤寒论》血热证类似,《温热论》营血分证的多种证候表现均有邪热深入营血分的病理基础。本文试图从两部著作的原文入手,将《伤寒论》血热证与《温热论》营血分证对举,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辨析两者的异同,以期更加清晰地认识《伤寒论》与后世温病学之间的传承关系。

1 病因病机的异同

一般认为,《伤寒论》以揭示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多种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主,详于寒而略于温,因此其中有关血热证的形成,无非是寒邪侵犯人体后,不得外解,郁而化热或者入里化热,波及血分或与血互结所致。除此之外,也有因“火法”误治,所生之变证为血热证者。温病营血分证则多是因感受温热类邪气,邪气未从卫气分而解,进一步深入至营血分而致,如叶天士所说:“温热时疠上行气分,而渐及于血分。”温病营血分证的形成又存在不同途径之说[1]: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有在肺、胃、胆腑的气分邪热不解而“渐欲入营”的;也有因误治伤阴使得邪热趁虚内陷的,如“温邪误表劫津,邪入胞络”;还有伏邪自营血分而发的,如“少阴伏邪,津液不腾,喉燥舌黑,不喜饮水,法当清解血中伏气”。

可以看出,《伤寒论》血热证与《温热论》营血分证两者最初所感受的邪气有所不同,并且营血分证的形成还强调伏邪内发的可能,但两者的病理基础均是邪热深入营血分、血热互结。

2 临床表现的异同

《伤寒论》中血热证包括多种证候类型,如出血证、蓄血证及热入血室证等,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其中,出血证可表现为衄血、便血、尿血等;蓄血证可见“其人发狂”“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少腹硬满”等;热入血室证,除发热恶寒外,尚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下血”“昼日明了,暮则谵语”等。而温病营分证主要表现为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血分证则可见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等[2]。

由此可见,《伤寒论》血热证与《温热论》营血分证在临床表现上确有相似之处,尤以《伤寒论》中所言血热出血证、热入血室证与《温热论》所述血分证为甚。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就认为“中风至七八日,寒热已过,复得寒热,发作有期,与前之往来寒热无定期者不侔,此不在气分而在血分矣……用小柴胡汤和之,使结血散,则寒热自除矣”[3],因而形成“热入血室实即热入血分”的言论。然细思虑之,两者实有不同,前者强调热与血结之症状,后者强调血热之象,侧重点显然不同。

3 治疗方法的异同

仲景在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治血大法的同时,又立透热解表治血、疏达表里调血及针刺疗法为治血热之良法[4]。《伤寒论》太阳篇原文46,47,55,56条论述了衄血的证治,其属表郁阳盛致衄,故治以辛温宣发之剂,以期“透热”引邪外出,宣发在表之阳郁,透热祛邪,邪随热解而衄证自平,由此开创“透热解表治血”之先河。《伤寒论》中蓄血证治共6条,其成因为“热结膀胱”“久有瘀血”。其中,原文第106条所述因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形成蓄血轻证,治以急下攻邪;第124,125条所述为热与血瘀积于下焦的蓄血重证,治当急治其里、破血攻下逐瘀。《伤寒论》原文第216条所述因阳明热盛,侵入血室;第143,144,145条因太阳表邪直袭血室,形成热入血室一证;而无论邪从太阳传入或从阳明传入,均可兼少阳。对此,仲景提出“随其实而泻之”,治用疏达表里之小柴胡汤或刺期门,令邪有出路,顺其自然之势而愈。

叶天士在《温热论》第8条提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5]此为叶氏根据营血分不同阶段的证候表现提出的治疗大法。“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对于血分证热毒炽盛、耗血动血的病机特点,叶氏主张“凉血散血”之法,该法具有清、养、散3个方面的作用。清指清热凉血:血热不除,血不归经,凉血之品具有宁血之效。养指滋养阴血:阴津不复,新血不生,养阴之品有充养阴津、化生新血之效。散指消散瘀血:瘀血不去,血易妄行,故用散血化瘀之品,收止血之效,并可防凉血之品寒遏血行。

由此可见,仲景治疗血热证与叶氏治疗营血分证时,皆擅清热、化瘀,针对不同的病机分而治之。其不同在于:仲景所用针刺之法,为叶氏未言及之处;而叶氏所倡滋养阴血一处,为仲景未试之法。

4 小 结

综上所述,《伤寒论》血热证与《温热论》营血分证病理基础相同,临床表现相似,治疗时皆擅清热、化瘀,实有相像之处。然两者的不同在于:《伤寒论》血热证最初所受邪气为寒邪,《温热论》营血分证多是感受温热类邪气,也有伏邪内发的可能;《伤寒论》热入血室证强调热与血结之症状,《温热论》血热证强调血热之象;仲景所用针刺之法,为叶氏未言及之处,而叶氏所倡滋养阴血,为仲景未试之法。

[1]杨进. 叶天士温病营血分证诊治初探[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 2(3):12-15.

[2]阮月芳,彭草云. 浅析热入血室与温病营血分证的异同[J]. 中国中医急症,2013, 22(4):605-606.

[3]柯琴. 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08.

[4]严毅. 《伤寒论》血证证治初探[J].重庆医学,2007, 36(12):1226-1227.

[5]林培政,谷晓红.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64

(编辑 陶 珠)

1001-6910(2017)04-0007-02

R222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4.03

张瑞,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zhangrui9001@sina.com

2017-02-29;

2017-04-10

猜你喜欢
叶氏仲景温病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商水县邓城中和堂研究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