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毓,朱 昆,严明兰
(1.长春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吉林 长春130000;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药学部)
*通讯作者
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1例
赵天毓1,朱 昆2*,严明兰2*
(1.长春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吉林 长春130000;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药学部)
患者,男性,63岁,入院前2个多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面瘫,表现为右侧鼻唇沟平浅、口角左斜、伸舌右偏、言语不清、流涎,伴有恶心、呕吐,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患者症状持续不能缓解,被家人急送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示脑干出血,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1个多月前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复查,发现右侧丘脑区出血,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急诊以“脑出血”于2015年10月25日收入神经外科。查体:患者一般状态差,血压:153/92 mmHg,构音障碍。言语不清,右侧额纹较少,右侧鼻唇沟平浅,口角左斜,伸舌右偏,双目运动自如,伴有水平方向眼震,右侧眼睑下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间接对光反射迟钝,左侧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3级,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头颅CT平扫:左侧丘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脑萎缩,左侧蝶窦炎症。胸部CT平扫:左肺上叶尖后段继发型肺结核(陈旧性)可能性大,左肺下叶及右肺背侧渗出性改变,右肺中叶外侧段钙化灶,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可能性大。心电图:窦性心律,心肌劳损,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13.3S,凝血酶原INR值(INR)1.26INR,纤维蛋白原定量(FIB)6.34 g/L。肝功+血糖+血脂+离子+肾功:钾(K)3.17 mmol/l,白蛋白(ALB)25.35 g/L,球蛋白(GLB)35.90 g/L,白球比例(A/G)0.71。尿常规:白细胞(WBC)279.50/μl,白细胞(高倍视野)(WBC-M)50.31/HPF。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头部CT,右侧丘脑出血诊断明确,出血面积小,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对症治疗,监测血压,告知患者绝对卧床,避免情绪激动。经治疗后,患者仍有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以“脑出血”转入康复科。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30年,最高可达175/100 mmHg,自服施慧达治疗,血压控制尚可。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患者可明确如下临床诊断:脑出血(脑干、右侧丘脑)、偏瘫、构音障碍、吞咽功能障碍、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治疗上应积极给予调节血压、综合康复、对症治疗。患者于2015年11月30日晚间发热,体温:38.6℃,急检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12.85×10-9/L,中性粒细胞(%)87.2%,淋巴细胞(%)5.9%,提检血培养结果待回报。给予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0.3克/日静脉滴注,2015年12月5日患者出现左耳失聪症状,立即停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未采取其他治疗。血培养预报:培养三日未见细菌生长。2015年12月11查房:患者意识清晰,听力、理解能力尚可,左耳听力较右耳差。2016年1月5耳鼻喉科会诊建议:先行内耳镜、纯音听阈检查后再诊。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检查必要性,但患者现不能配合检查,待患者能够配合后再查。
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硫酸依替米星,它是一种新的半合成水溶性抗生素,属氨基糖苷类,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敏感菌正常的蛋白质合成,为常用的广谱抗生素[1]。适用于对本品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变形菌、沙雷菌属 等引起的感染以及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甲氧西林、阿米卡星等多种药物耐药的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属、葡萄菌属等引起的感染[2]。临床研究显示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对呼吸道感染、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来看,该患者在治疗期间双耳听力正常,在应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5天后,突然出现左耳失聪症状,考虑可能与应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有关。有研究表明[3],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共收集ADR报告746例,其中用药当天即出现ADR的为27例,次日出现8例,3、4、5日后出现各3例,7 d及以上出现共4例。这与该患者症状较为相似。依替米星引起的听觉系统不良反应在输注当时或当天即可出现损害,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ADR的发生存在一定潜伏期,故临床应当在用药后给予持续的多次多天的监测。
从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来看,患者用药5天后,出现左耳失聪不良反应症状。经过停药后未好转,故上述症状很可能为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通过文献检索,此类报道较为多见。杨玉华[4]对4200例应用硫酸依替米星的患者进行统计,发生耳毒性反应的患者有34例,其中包括发生耳鸣的患者8例、发生眩晕的患者14例、发生头晕的患者12例。
从用药配伍来看,在输注硫酸依替米星时,虽同时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但二者给药途径不同,故可排除药物配伍不当导致的药物不良事件。
从患者一般情况来看,该患者为63岁,有文献报道[5],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后发生耳毒性的病例中,>60岁的患者多于其他年龄段,这提示随着年龄增加,耳毒性发生的风险可能随之增加。
综上,为减少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应用此类药物时,临床医生应当严格掌握适应症,重视患者自身机体方面因素如年龄等,对于高龄患者,应当慎用。对具有耳毒性的药物,用药期间,要对患者的听力和前庭功能予以关注,如果原有耳鸣由间歇性转为持续性或听力减退,以及眩晕加重,并出现步态不稳、平衡失调等表现时,应及时停药并报告医师加以处理[6]。同时通过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严格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开展药学监护实践、开展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等措施预防并减少药源性疾病,真正做到用药安全、高效。
[1]刘云波,余 群.硫酸依替米星致过敏性休克一例[J].海军医学杂,2014,35(3):182.
[2] 郭历波,许 军,黄武军,等.锌络合-卤代烷应用于合成硫酸依替米星[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1):32.
[3]毛 璐,李 锦,周应群,等.北京市医疗机构依替米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6,13(6):363.
[4]杨玉华.对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所致不良反应特点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146.
[5]吉连军,刘 芳,张 俊,等.依替米星和异帕米星致耳毒性的病例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9(2):103.
[6]盛淑琦,吴昊姝.浅析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J].海峡药学,2013,25(10):180.
1007-4287(2017)04-0712-02
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