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荣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喉源性咳嗽

2017-01-14 11:08饶颖慧杨淑荣
中医药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射干痰饮赤小豆

● 饶颖慧 杨淑荣▲

杨淑荣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喉源性咳嗽

● 饶颖慧1杨淑荣2▲

杨淑荣临证将喉源性咳嗽分为湿热内蕴,肺气不宣;肺热伤阴,虚火上炎;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肺寒支饮,胸满气逆等4个较为常见的临床证型。其从经方论治本病取得显著疗效。

喉源性咳嗽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麦门冬汤 射干麻黄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杨淑荣

喉源性咳嗽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这一病名首先由干祖望教授提出[1],后于1993年在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会议上命名,在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正式命名为“喉咳”[2],并认为喉源性咳嗽病因病机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可分为风邪犯肺、脾虚痰浊、阴虚火旺和肺气虚弱这四个方面。本病是指因咽喉不适而造成的反复性咳嗽。其临床表现有阵发性咳嗽、干咳少痰或泡沫痰、咽干、咽痒或咽异物感。专科检查:咽部黏膜充血,部分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肺部检查常无明显阳性体征。

吾师杨淑荣教授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谢强教授。其通过20余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喉源性咳嗽虽与肺、脾、肾均有关系,但发作期与肺关系最为密切。其认为外因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内因则与湿热、阴亏和痰饮有关。将喉源性咳嗽临床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肺气不宣;肺热伤阴,虚火上炎;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肺寒支饮,咽阻气逆。这四种较为常见的证型分别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麦门冬汤、射干麻黄汤及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减治疗,常收到明显疗效,为喉源性咳嗽的辨证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湿热内蕴、肺气不宣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本方由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大枣、桑白皮、生姜、甘草组成,原方用于治疗外有表证、里为湿热内蕴之黄疸。杨教授根据证同治同的法则,常以本方加味治疗湿热内蕴、肺气不宣型喉咳,效如桴鼓。

案1 王某,男,67岁,2015年8月12日初诊。诉阵发性咳嗽1月余,干咳或咳时有少量黏痰,伴有胸痛,咽干痒、咽痛,小便黄,大便平;

2 麦门冬汤治肺胃阴伤、虚火上炎之喉咳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舌红,苔黄白厚腻,脉滑数。专科检查见:咽峡暗红,咽后壁滤泡增生。肺部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辨为湿热内蕴、肺气不宣。治宜宣肺解表,清热化湿。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用:麻黄6g,杏仁9g,桑白皮10g,连翘9g,赤小豆30g,葶苈子15g,生姜6g,甘草6g,大枣12枚,陈皮10g,桔梗10g。服用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服3剂而愈。

按 杨教授认为咽喉为肺系之首端及门户,而肺外合皮毛,二者均为邪气易外入并瘀滞之所。因此湿热内蕴、肺气不宣可致身痒、皮肤发黄之黄疸。同样病机亦可致咽喉痒、咳嗽之喉咳病。本方中麻黄、生姜、杏仁发越其表,开肺利水;赤小豆、连翘、桑白皮清热于里,清热行水;大枣、甘草甘温悦脾;方中加葶苈子、陈皮降气化痰;更加桔梗合甘草名桔梗汤宣肺止咳化痰。诸药结合,湿热即除,表邪得解,则肺气得宣,咳便止矣。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组成。本方原为治疗肺胃阴虚、气机上逆所致咳嗽或呕吐。杨教授常用本方治疗素体阴虚或久病损伤肺肾之阴,津液不能上承咽喉以及阴虚火旺上灼咽喉所致喉咳者,均有佳效。

案2 赵某,女,26岁,2015年12月20日初诊。诉于2个月前咽痛发热,伴有咳嗽黄痰,鼻塞流涕,后自服西药而愈。然至今仍有咳嗽频作,夜甚,少痰,咽干、咽痒,时有燥热,口干、饮水稍解,小便正常,大便结,舌尖边红,舌苔薄黄,脉弦细。专科检查见咽峡暗红,咽喉壁滤泡增生。肺炎支原体检查与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辨为肺胃阴伤、虚火上炎。方用麦门冬汤加减。药用:麦冬60g,半夏10g,党参9g,甘草6g,淮山10g,大枣4枚,桔梗10g,地骨皮10g,桑叶10g,蝉蜕6g,杏仁6g。服药7剂后诸症改善,大便已通,燥热已无。二诊按上方去地骨皮、杏仁。继服7剂而愈。

按 中医认为咽喉为清窍,性喜清恶浊、喜润恶燥。本例患者多因邪热伤阴或素体阴虚,津不上承或虚炎上灼所致。方中重用麦门冬滋养肺胃,清降虚火为君;人参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化痰为佐;甘草、大枣、淮山益胃气,生津液为使。杨教授临证时常用淮山代方中粳米;加地骨皮降虚火;加蝉蜕、桑叶、杏仁疏散外邪、润肺止咳。诸药合用,使肺胃气阴得复,则虚火平,逆气降,痰涎清,咽喉利,痒咳自愈。

3 射干麻黄汤治痰饮郁结、肺气上逆之喉咳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方由射干、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紫菀、款冬、大枣、生姜等组成。原方主治外寒里饮之咳喘证。杨教授临证时多以此方加减治疗痰饮郁结、肺气上逆所致之喉源性咳嗽。其辨证要点为阵发性咳嗽,咳吐白泡痰,咳甚或伴有呕逆,咽痒或咽有异物感,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肺部检查无特别阳性体征。有此症患者来吾师处就诊,常有佳效。

案3 周某,男,58岁,2016年1月7日初诊。诉于半月前受凉后,咽喉疼痛伴咳嗽咳痰,后自服西药,咽痛症状大为减轻。然仍有咳嗽,且咳甚作呕,咳吐白色稀痰,咽中有异物感,小便清,大便软,口不干,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专科检查见咽峡淡红,咽后壁滤泡增生。肺部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辨为痰饮郁结、肺气上逆。方用射干麻黄汤。药用:射干15g,麻黄10g,细辛6g,五味子10g,姜半夏10g,紫菀20g,款冬20g,大枣10g,生姜10g,桔梗10g,苏子6g,杏仁10g。服用5剂后咳嗽大减,咽稍有异物感。再服5剂而愈。

按 《杂病治疗大法》中云:“凡咳之上气者,皆有邪也,其喉中水鸡声连连不断,水与气相触,乃痰为火所吸不得下也,火乃风所生,火从风战而作声耳,但上气有咳与不咳,不咳者,只是风邪上逆。咳者,内有水气,外有风邪也。”[3]风寒外袭,首先犯肺,咽喉为肺之门户,外来寒邪诱发伏肺之痰饮,内有寒饮郁结于肺,又有痰阻咽喉,引发阵咳。故选用射干麻黄汤治疗痰饮郁结,肺气上逆之喉源性咳嗽,此法临床上往往具有明显疗效。方中取麻黄辛温解表散邪,细辛助麻黄解表之功;紫菀、款冬降逆清肺止咳;射干利咽解毒;生姜、半夏温肺化饮降逆;加桔梗取加重化痰之力;加苏子、杏仁降气化痰。全方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4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治肺寒支饮、咽阻气逆之喉咳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出自《金匮要略》,为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更加逐水之杏仁而成。方由茯苓、甘草、五味子、细辛、法半夏、炒杏仁组成。原方用于治疗肺寒支饮之咳嗽,今杨教授多用之治疗喉源性咳嗽者。本方辨证要点为:咯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鼻流清涕,颜面浮肿,大便溏稀,苔白腻,脉滑。

案4 朱某,女,63岁,2016年2月18日初诊。诉咳嗽近月余,咽痒,痰清稀色白,口干不欲饮,胸闷,咽堵,小便清,大便稀,苔白腻,脉右弦滑。专科检查见咽峡淡红,咽后壁滤泡增生。肺部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辨为肺寒支饮、咽阻气逆。方选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药用:茯苓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3g,半夏12g,杏仁15g,桔梗6g,枳壳6g。服药7剂,诸症已除。

按 杨教授认为喉咳见于老年体弱者常为肺寒支饮所致。一因其年迈体衰,二又发病时节交于冬春,常有寒邪作祟,以致于斯。本方中以茯苓为君,利水渗湿,补脾宁心,涤荡痰饮;炙甘草温中补虚;佐五味酸敛肺气,不使细辛散之太过;伍干姜、细辛温化痰饮;纳半夏降逆平冲;加桔梗与枳壳名枳壳汤,一升一降,升降气机,有通肺利咽下气之效。全方共奏温化痰饮、降逆平冲之功效。

[1]干 千.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8.

[2]熊大经,刘 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65-168.

[3]左季云.杂病治疗大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6.

▲通讯作者杨淑荣,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咽喉嗓音疾病基础及临床研究。E-mail:yang7998@139.com

1.江西中医药大学(330000);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30006)

猜你喜欢
射干痰饮赤小豆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射干现代研究进展浅析
射干与川射干的鉴别研究
一茶一粥 除湿养血
赤小豆粥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