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伤寒论》歌赋类著作特点研究*

2017-01-14 11:05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活人仲景病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王瑞婷 邹 锦 陶晓华△

宋代《伤寒论》歌赋类著作特点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王瑞婷 邹 锦 陶晓华△

宋代出现了歌诀、辞赋类的伤寒著作,反映了当时伤寒学的蓬勃发展和普及特色。梳理现存的五种宋代《伤寒论》歌赋类文献,对其著述体例、主要内容以及理论渊源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其特点,以明确两宋时期伤寒著作的多样性。

伤寒论 歌赋类著作 宋代 体例 内容特点 理论渊源

《伤寒杂病论》自成书后便命运多舛,直到北宋英宗治平年间校正医书局陆续校刊出《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和《金匮要略方论》(今《金匮要略》),方才确定了专论“伤寒”与专论“杂病”的两大“仲景书”传本框架,诸书与此前官方组织编纂的《太平圣惠方》中的伤寒内容(主要为卷八至卷十四)共同为当时医家研习伤寒学说提供了文献依据,使伤寒学的研究逐渐成为显学,出现了大量伤寒专著,其形式体例也呈多样化特点,其中就包括歌诀、辞赋类。

经统计,现存宋代《伤寒论》歌赋类著作共5种,分别是刘元宾的《伤寒括要》[1](1076年)、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2](成书年代不详,刻于1770年)、李知先的《类证伤寒活人书括》[3](1166年,以下简称《活人书括》)、钱闻礼的《伤寒百问歌》[4](1163年)和杨士瀛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5](1260年,以下简称《活人总括》)。这些著作不仅广泛涉及伤寒病名考释、六经脉证辨析等关键问题,其在著述体例、核心内容以及学术渊源等方面均有突出特点可供挖掘与分析。

诗赋为主体,行文多对比

两宋是理学的兴起阶段,理学的一个目的是把儒家深奥的思想通俗化、可行化,使之成为大家都可以遵循的准则。受其影响,儒医在研究伤寒学术思想时也有意使之易于流传与应用,而歌赋是最易于传播的方式,故上述著作以诗歌、辞赋作为书作的主形式。如《伤寒括要》,原书现虽已散佚,但其内容保存于15世纪朝鲜王朝辑录编纂的大型类书《医方类聚》[1]的卷二十九和卷五十四中,分别标以《通真子伤寒括要诗》和《通真子伤寒括要》,前者即收录七言诗歌120首(据张氏[6]、逯氏[7]考证,后60首极有可能为刘氏之后的医家所作)。《伤寒百证歌》一书均为七言歌诀,每首歌诀均冠以“第某证”,诗歌长度4句至70句不等。而《伤寒百问歌》除卷一为汤尹才的《伤寒解惑论》并为序,正文即卷二至卷四均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归纳概述《伤寒论》辨证论治中的93个问题。

另两本著作行文较为活泼,可谓诗赋并见,结构看似凌乱,实则前后呼应,有迹可循。如《活人书括》开篇“伤寒赋”,下设“八韵”,除第一、二韵为单纯病证名称的罗列外,其余六韵均以辞赋形式融汇相关病证。《活人总括》共七卷,其中卷一题为“活人证治赋”,以辞赋形式分述与伤寒相关的八个专题,卷三乃“伤寒证治”,子目下先设四句七言诗歌,后或赋或论进行必要说明,然又不完全拘于此种格局,如“汗下温正法”至“变温法”四条便无诗歌,盖作者总以阐明问题为根本目的,并不为形式所束缚。

对比说明法在《伤寒杂病论》的原文中即有明确体现,如以是否发热辨别病发于阳或发于阴,以是否汗出区别刚痉与柔痉。在研究方证时也通常需要对比分析法,如著名的“泻心汤类”和“苓桂剂”等,可以说对比法是学习并理解仲景辨证思想的重要法门,上述伤寒著作因多采用对偶句,故使用对比方法提炼病证具有天然优势。如《伤寒百证歌》中的“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和“阳盛热多内外热,白虎相当并竹叶。阴盛寒湿脉沉弦,四逆理中为最捷”,即以比较手法教人认识浮沉迟数脉象所提示的临证意义和阳盛阴盛的脉证方药。《活人书括》第三韵中“观夫伤寒脉紧,伤风脉迟……夏病曰热,春病曰温,晚发在于二月;风病曰痓,坏病曰疟,疫疠行乎四时” 则利用对比法高度凝炼出了伤寒、伤风、热病、温病、晚发、痓、疟、疫疠等病证的特点。

伤寒贵乎正名,病证尤重鉴别

“名正则言顺”一直是儒家的治学方针,这对于宋时的医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五本伤寒著作虽然各具风格,但在“正名”方面均施以浓重笔墨。《伤寒括要》首篇“四时病名不同候”明确提出明言世人通称的“伤寒”应根据季节对应不同的名称,在治法上也应有相应的禁忌。同样的例子在《活人书括》的“伤寒正名十六件”中体现得尤为具体,正如此篇结尾所言“天下之事,名定则实辨……不得其名,妄加治疗……虚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矣”。可见对病证进行明确的鉴别不仅是为理论研究行方便,更关乎识证施治的成败。

对于“伤寒”一词,现今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说,感受寒邪即时而发为狭义伤寒,此种发病形式之外的“热病”便包括在广义伤寒之中。《难经·五十八难》列举出五种伤寒,即中风、伤寒、湿温、热病和温病,而上述歌赋著作更加细分,除中风、伤寒外,特别指出有“五种温”、“三种湿”。具体来说,冬伤于寒不即时病,至春而病为温病,宜用升麻解肌汤;若重感于寒,脉尺寸俱盛变为温疟,需根据寒热不同而用小柴胡汤或白虎加桂枝汤;风温为病,与仲景文描述相当,提出误汗后可用防己黄芪汤救之;另外两种“温”,温疫强调其致病的广泛性,虽指出可通用败毒散,但亦须随其温凉,权其轻重,以平为期,温毒强调其发病的毒烈性,发斑、生疹、咳嗽、痞闷,不同于一般伤寒,宜用元参升麻汤。“三种湿”包括湿温、中湿和风湿,三者的典型症状即为区别要点,如湿温乃胸间汗多而两胫逆冷,中湿的特异性表现为大便快而小便涩,风湿则重在强调肢体重痛难以转侧。

在对病证进行鉴别时,诸书多以“症状”作为病证的切入点,如发热、烦躁、谵语、发黄、发斑、鼻衄、吐血等,这些症状基本囊括了仲景条文中的关键信息,对其进行的细致分析也是诸歌赋著作的主体内容所在。由于都是对仲景条文进行的整合,所以诸歌赋对同一病证的表述有所相似,多集中在脉象、兼症、治法、方药的展示。但亦有所例外,如同为“喘”,《伤寒括要》以“太阳下后喘难休,表未安和是此由,更饮水多心下滞,肾来乘克亦堪忧”着重说明喘证的来由为误下或饮水过多;《伤寒百证歌》则以“太阳无汗麻黄证,阳明潮热小承气。水停心下喘而咳,加减青龙必可当。阴证喘时须喘急,返阴丹辈用为良”列举了太阳病喘证、阳明病喘证、水停心下作喘和阴证作喘的鉴别要点和处方。

不离仲景文,广引《活人书》

清·徐灵胎有言:“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活人书》指的是宋·朱肱所作的《伤寒百问》,后改名为《南阳活人书》《增释南阳活人书》等,为整理研究仲景书较早的著作之一,对后世伤寒研究影响较大。经过对上述五本伤寒著作年代、内容的考证发现,至少有三部书籍与朱氏著作有或多或少的渊源。

《伤寒括要》早于《活人书》32年问世,彼时虽然校正医书局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出“大字本《伤寒论》”,但因此本流传不广,故而《伤寒括要》仍是以《太平圣惠方》[8]卷八中的伤寒内容为活水源头,并参考《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古医籍得以完善。

《伤寒百证歌》的作者许叔微著书行文十分推崇张仲景,每于歌诀后以“仲景云”、“又云”、“金匮云”、“仲景建中证云”、“仲景玉函云”、“玉函云”等字样引出仲景原文,原文多出自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此外,尚有“《素问》云”、“《黄帝真经》云”、“《难经》云”、“华佗云”、“《脉经》云”、“《小品》云”、“《外台》云”、“《千金》云”、“朱肱(或《活人书》)云”、“孙尚药云”、“孙兆云”、“宋迪云”等字样及相应引文,可见许叔微《伤寒百证歌》的诗歌理论主要源自仲景著作,旁参许氏之前的众医书。

《活人书括》的作者李知先极其推崇朱肱,不仅书名冠以《类证伤寒活人书括》,书中也多次出现“活人书”的字眼。第五韵“岂不以无求子,真一世之雄;长沙公,乃百川之宗”,更是直接表明了对朱肱本人的尊崇之意。《类证活人书》设101问,以问答形式对《伤寒论》诸脉证予以解析,李氏则以歌赋与医论相结合的形式继承了前人的病证鉴别思想,并对部分病证有所补充。

钱闻礼《伤寒百问歌》中的93歌不仅在朱肱《类证活人书》的101问中均有涉及,且两者重合部分的排列顺序完全一致,如1~6均为伤寒六经脉证,《伤寒百问歌》的15~90歌对应《类证活人书》的25- 101问,妇人与小儿部分对应后者卷十九与卷二十的“妇人伤寒药方”、“小儿伤寒药方”和“小儿疱疹药方”。而就内容而言,由此书的小字部分可见端倪。小字前多冠以“前集云”、“又云”、“仲景云”、“伤寒要旨”、“旨要”、“庞安常云”、“伤寒证治云”、“甲乙经云”等字样,经对比发现引用最多的“前集云”实乃朱肱《类证活人书》中的小字部分,而其他字样亦为相关著作的引用;歌诀部分多为朱氏与上述所举医家著作的概括与总结,部分理论渊源在小字部分有所陈列。如此,钱氏著作的活水源泉得以澄明,即以朱肱《类证活人书》为主要参本,旁兼当时流行的其他伤寒著作,如医书局校正的《金匮玉函经》、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李柽的《伤寒要旨》等,另有少量非伤寒著作,如《针灸甲乙经》等。

杨士瀛《活人总括》的理论渊源于卷七处最有迹可循:“药方”首句即言“本祖《南阳活人书》,其详见于《伤寒百问》”。《南阳活人书》《伤寒百问》均指朱肱的《类证活人书》,此作前论后方,卷12~卷18为方证及其加减法,所述甚详,故《活人总括》仅在此指出出处而并不敷布。“产妇伤寒”明引朱氏治妇人的原则,即“产前安胎,产后消瘀”,并举方阿胶散、葱白汤、黄龙汤等,但又有所发明,指出安胎须调气,消瘀不可不扶虚;“小儿伤寒”则引其“分剂少异,用药少冷”的原则,最后“所谓七十二证……皆无越张朱格例”,更是将朱氏与仲景相提并论。可见,《类证活人书》为仲景书外杨氏的重要参本。另,卷七的“伤寒诸笃证”和“伤寒别名”与上文李知先《活人书括》中“伤寒遗事”下的“死证”和“伤寒别名”在内容上有大量重合,此内容在《类证活人书》未见,故可据此推测,杨氏著书于《活人书括》亦有所借鉴。

在中医古籍中,歌赋类著作广泛见于医经、诊法、本草、针灸、方书及临床各科医书中,其因押韵流畅、易于记诵的特点对中医学的启蒙与普及起到过重要作用。正是宋代医家对伤寒著作形式的有力探索,为后世清代伤寒歌赋类著作的大量涌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1] 金礼蒙.医方类聚[M].盛增秀,陈勇毅,等,重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 71,247- 252,117- 145,280- 293.

[2] 许叔微.许叔微医学全书[M].李景超,李具双,等,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 37.

[3] 朱肱.类证活人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1- 201.

[4] 钱闻礼.伤寒百问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6- 104.

[5] 杨士瀛.杨士瀛医学全书[M].林慧光,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39- 500.

[6] 张慧蕊. 现存宋代伤寒著作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7] 逯铭昕.《通真子伤寒括要》考略[J].中医文献杂志,2010,28(05):25- 27.

[8]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1- 230.

The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se Writing aboutShanHanLunduring the Song Dynasty

WANG Rui-ting, ZOU Jin, TAO Xiao-hu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Prose writings aboutShangHanLunsprang up in the song dynasty, which reflecte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wide-spre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febrile diseases study at that time.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teases the five prose writings aboutShangHanLun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analyzes their writing style, main contents and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ShanHanLun; prose writings; the Song dynasty; styl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origins

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开放课题(编号:2015-WHJDKF- 021)

R222.17

A

1006- 4737(2017)04- 0025- 03

2016- 11- 23)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活人仲景病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倔强夫妇”35年种树80万棵 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大变活人等
画像背后藏着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