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鹏,高 青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名师高徒·
孙玉信教授对“脾主肌肉”理论的临床经验
吴亚鹏1,高 青2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孙玉信教授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师从于全国首批名老中医石冠卿及第三届国医大师张磊,乃国医大师张磊之高徒。孙教授四大经典功底扎实,临床治病多以经典理论为指导,恪守病机,随证治之,处方用药,思路清晰,药少廉验,擅长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及常见病。孙教授认为:中医学的肌肉是脾所主之肌肉,并非只局限于西医解剖学所说的肢体骨骼肌与内脏心肌。孙教授多年以来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论证了中医“脾主肌肉”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中医脾主肌肉;生理;病理;孙玉信;中医师
孙玉信教授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师从于全国首批名老中医石冠卿及第三届国医大师张磊,乃国医大师张磊之高徒。孙教授四大经典功底扎实,临床治病多以经典理论为指导,恪守病机,随证治之,处方用药,思路清晰,药少廉验,擅长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及常见病。孙教授认为:中医学的肌肉是脾所主之肌肉,包括外之头面四肢躯壳,内之五脏六腑,乃至保持功能整体各部分位置相对稳定的横膈、网膜、系膜等所有肉质器官组织及腔内的膏脂,并非只局限于西医解剖学所说的肢体骨骼肌与内脏心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深。现将孙教授对“脾主肌肉”理论的临床运用经验介绍如下。
“脾主肌肉”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即全身的肌肉均受脾胃所主宰,并对脾与肌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均论述了脾胃与肌肉有着密切联系,全身肌肉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五脏之中,为何只有脾能主全身肌肉?孙教授认为:这与其本身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首先,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一方面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在心肺的气化作用下化生气血,充养肌肉,使肌肉丰满结实,四肢轻劲有力;另一方面脾胃运化水湿,在肺肾的气化作用下,是全身的水湿、代谢的废物排除体外,使肌肉不受水湿邪气不停留于肌肉。其次,脾主升清,升清可以使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濡养全身的肌肉,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同时脾气主升,能够维持脏腑的位置,保持肌肉的柔韧性、收缩性。由此可见,脾主肌肉的作用正常发挥与脾胃自身生理功能是息息相关的。
孙教授认为:脾胃生理功能正常是脾主肌肉作用正常发挥的保证,当脾胃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引起各种肌肉的病变。首先,若脾胃运化精微功能失常,如运化无力、消化吸收障碍等,人体会因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出现肌肉消瘦、肌肉干裂、四肢痿软、伤口不收等病变。《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四肢不用何谓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当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常,痰浊水饮停聚于肌肉,则出现痰核、囊肿、脂肪瘤湿疹、皮下结节、肿块等;其次,脾胃升清功能出现异常时,一则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肌肉得不到濡养而痿废,二则脾气不能正常升举,维持脏器的位置,则出现脏器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等;再者,脾胃统血功能失常,脾胃健运,则气血津液化生充足,肌肉得养,脉道完整坚韧,能够保证血液循行于脉道而不外溢;如果脾虚不能温养肌肉,脉道肌肉瘦削,则不能裹血,而致血溢脉外。
孙教授认为:中医学所谓的“肌肉”范围不仅包括西医定义分类的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更是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如唐容川指出:“肉是人身之阴质,脾为太阴,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肌’是肥肉,‘肉’是瘦肉,肥肉是气所生,瘦肉是血所生。脾气足则油多而肥,膜上之油即脾之物也,在内为膏油,在外为肥肉,非两物也。油膜中有赤脉,属脾血分,脾之血足,则赤脉由内达外则生赤肉。盖土为天地之肉,脾亦应之而生肌肉。”实包括人体腔内的大网膜、系膜和膜上膏脂类的物质。因此,孙教授认为:中医学的肌肉是一个脾所主之肌肉,包括了外之头面四肢躯壳,内之五脏六腑,乃至保持功能整体各部分位置相对稳定的横膈、网膜、系膜等所有肉质器官组织及腔内的膏脂,这些部位和组织如果出现病变都应从中医脾胃的角度来考虑和论治。
5.1 重症肌无力
患者,男,9岁,2016年5月27日初诊。主诉:双下肢肌无力半年余。现病史:双下肢蹲起困难,走路足尖内勾,腰疼,纳可,眠安,大便调,小便次数多,口干不苦,舌质红,苔白,脉细无力。肌电图检查示:左侧三角肌、右侧股四头肌内侧肌电图均呈肌源性损害改变。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中医诊断:痿证,证属肺脾阴伤。治宜清肺健脾为主。处方:黄芪15 g,太子参10 g,白术10 g,当归10 g,升麻3 g,柴胡3 g,陈皮6 g,鹿角霜10 g,枸杞子 10 g,菟丝子10 g,五味子6 g,鳖甲10 g,麦冬 10 g,知母6 g,甘草3 g。30剂,水煎服,1 d 1剂。7月4日二诊:走路摔倒次数明显减少,双下肢蹲起困难,腰痛,纳眠可,大便溏,每日1次,口干不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方药在原方基础上去陈皮加生山药15 g,30剂,水煎服,1 d 1剂。8月10日三诊:走路摔倒减轻,每日1~2次,腰疼,蹲起困难,纳眠可,二便调,小便频,口干不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上方知母改为10 g,继服30剂。后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服百余剂而基本痊愈。
按 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本案患者以双下肢无力为主症,治疗上以培植中焦脾胃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素问·痿论》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患者口干、舌红,有肺阴伤的表现,故加知母、麦冬养阴清肺。患者不仅后天失养,而且先天禀赋不足,出现脊柱发育异常,《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故加鹿角霜、鳖甲等血肉有情品来培补督脉。如此以调养脾胃为主,先后天同调,使后天之本得养,先天之本渐充,筋骨肌肉日渐强壮有力。
5.2 唇 风
患者,女,27岁,2015年6月3日初诊。主诉:唇周肿胀1年余。现病史:患者1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唇周浮肿,唇干伴有脱皮,口渴甚,眠浅易醒,大便溏,日行1~2次,舌淡,尖红,苔薄白,脉细无力。西医诊断:慢性唇炎。中医诊断:唇风,证属脾阴亏虚。治宜养阴润脾为主。处方:生地黄15 g,百合30 g,知母10 g,地骨皮10 g,升麻10 g。7剂,水煎服,1 d 1剂。6月12日二诊:服上方效可,口干、唇干脱皮减轻,唇周浮肿较前改善,现症见:唇稍干伴轻度脱皮,唇周仍有轻度浮肿,眠浅易醒,大便溏,日行1~2次,舌淡,尖红,苔薄白,脉细无力。上方加花粉10 g,继服10剂。6月24日三诊:口干症状消失,唇干脱皮较前明显减轻,唇周浮肿较前改善,现症见:唇稍干伴轻度脱皮,唇周少许浮肿,眠浅易醒,大便溏,日行1~2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上方生地黄改为20 g,加生山药30 g,继服10剂。后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前后共服40余剂,口唇基本恢复正常。
按 《灵枢·至五阅五使》曰:“口唇者,脾之官也。”今脾阴亏虚,运化失司,口唇失养,阴虚则热,治疗以养阴润脾为主,孙教授从脾论治,方用百合地黄知母汤加味。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液浓益肾,故加生山药肺脾肾同调,花粉性凉而润,清火生津,为止渴要药,生脾胃之津液,脾健则津液自布,唇得以滋养,肿胀自可缓解。
(本文承蒙孙玉信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7)08-0037-03
R2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8.17
2017-05-31;
2017-07-17